秋收季节,本报记者走进汤原,拉开了《收获金秋》媒体大型采访活动的序幕——
喜悦篇
壮哉!大野之秋
车行驶在乡间的路上,一派迷人之景令人向往。路的两旁,一边金色叶片如仙女散花般飘落,一边挺拔的“树列”依然擎着坚强的绿。一条路两种对比色,仿佛告诉人们这就是收获与希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年初种植结构调整的“试验”让太平川乡农民收获了喜悦和信心。
兴隆村村民周文刚家院里装满芽豆的麻袋码得老高。
太平川乡5000亩芽豆成为农民增收“金疙瘩”。
记者 赵营 摄
“这芽豆虽小,它可比种玉米强多了。成本投入是玉米的一半,去年我种了75亩芽豆赚了3万多元钱。今年我扩大到200亩。”周文刚喜滋滋地说。
两年前还在种玉米的周文刚眼看着价格走低,家里还要供孩子上学,生活压力一股脑压了下来着实愁坏了他。今年正月十五还没过,太平川乡就组织兴隆村、荣春村、开发村等村干部及种养殖大户召开座谈会,和农民一起探讨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周文刚成功带动村里80户一起种植芽豆5000亩。村里和建三江绿缘粮贸有限公司签订了回收合同,以每市斤2.4元的保底价格回收,订单鼓了口袋,安了民心。
同样给人惊喜的还有千亩旱稻喜获丰收。
今春,太平川乡在寒地水稻旱作方面进行大胆尝试,由原先的300亩试验田扩大到今年的1000亩,全省“互联网+农业”旱稻高标准示范基地的“硬实力”让农民信心倍增。
“传统水稻种植技术比较繁琐,需要育秧、泡田等多道工序,投入成本高、用水量大。寒地水稻旱作不用育苗、不用水泡,省时、省工、省水,投入成本不足普通水田的三分之二,收价和正常水稻一样。对照玉米每公顷至少多收入6000元。”丰泰龙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艳全指着试验田兴奋地说。
出米率高,脱水快,收获的水稻可直接入库储存,又减少了烘干费用。“旱稻”在生产环节上做“减法”最终写在收获账单的却是“加法”。
高艳全告诉记者,今年5月1日合作社开始种地,5个人、两台深松机、两台播种机,3天半就把1000亩地种完了。速度让79户社员震惊了,眼见为实他们心里更踏实了。社员流转土地后在合作社里打工,人均每公顷能增收2000元。合作社的算盘打得越响,农民的收益越大。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太平川乡以国家发展科技农业为导向,目标在基地内打造“有机旱稻”。他们预留了多年来纯施农家肥地块,种植优质旱稻长粒香稻品种,实施专项管理,打造绿色品牌。充分利用水稻旱作种植的成功经验,示范给农民看,积极探索致富增收新途径。今年,太平川乡在上级部门政策投入的支持下,在“互联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现农产品追踪溯源,为引领农民种植向多样化、新型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奠定基础。
记者 石岱鑫 吴双 王冬
信心篇
循环链条上的绿色账单
“十一”期间,佳木斯长安新城一个冷鲜牛肉店火了。往往一个新店开业出现排队热销之景皆因价格美丽,而这个店的特别之处则是因一个循环链上的绿色账单。
作为汤原县振兴乡金渠育肥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农牧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闭合点,他们向市场终端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牛不一样,收获自然不同。
金渠肉牛养殖合作社农牧循环链条对接市场实现闭合。
记者 赵营 摄
“店里卖的牛肉是我们合作社饲养的牛。牛吃的都是合作社自产的有机饲料,而我们销售的牛肉都是经过排酸的。店里卖的大米也是合作社自己种的,种时用的都是牛粪发酵的有机肥。试营业到现在,效果不错,已经有了一些回头客了。”金渠育肥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卓忠宝对合作社运行状态颇为满意。
收获金秋采访组从牛肉店出发,跟着卓忠宝奔赴种养植基地,倒推链条形成过程。
来到金渠种养循环示范基地,一栋栋标准化牛舍与道对面的示范田构成了循环链条的原始起点。
牛舍里,活跃的小家伙竞相伸出头来享受美味的“早餐”。卓忠宝说,“这个是繁育牛,牛繁育成功率达到了95%。目前,合作社里经过繁育的小牛有200多头。”在另一栋牛舍,牛的体格要壮得多,“这里多半都是牛龄在10至24个月的,根据成长期进行宰杀随时补充店内货源。今年我打算开3个直营店,谈25家合作商超。这样每天将有8至10头的屠宰量,落到每个社员身上就是每天300元的收入,比卖整牛收入要多。实现这个目标我非常有信心。”卓忠宝介绍道。
金渠种养循环示范基地由金渠育肥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谷渠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建。2016年投入资金1300万元建设了600头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了标准化牛舍6300平方米,购置了全套机械设备,实行标准化饲养管理。基地两个阳光发酵房已经投入使用,一个发酵棚能够产生24吨肥料,可满足4至6公顷水稻施用。今年,基地投资扩建了标准化牛舍1800平方米和建设肉牛屠宰加工厂。目前,肉牛存栏1300余头。
种养结合的环节优势在这个合作社集中呈现。
谷渠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有机水稻150亩、小金黄食用玉米100亩、红小豆750亩,注册“谷渠牛米”水稻产品商标,安装了全程可追溯系统,实行稻草(玉米秸秆)→肉牛→粪肥→水田(旱田)→水稻(玉米)→稻草(玉米秸秆)种养循环模式。有机肥还田、物理杀虫、人工除草等方式种出的有机稻,年可实现纯收入50万元。汤原县率先在全省启动发展农牧结合循环经济是发展观的一次深刻变革。
围绕稻草打包发酵喂牛、牛粪集中降解还田、种植有机水稻的发展模式,以100公顷水田与300头肉牛场为1个循环单元,2016年建设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7个,打包秸秆4.5万包,购进肉牛720头,引进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年生产能力600吨的益生菌厂。
今年,新建18个标准肉牛场、21个循环单元,与省农业科学院签订了3年院县共建合作协议。预计到2020年,汤原县肉牛稻草养殖单元发展到400个,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同时,积极探索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胜利乡合力村、汤旺乡金星村建设240亩稻鱼、稻鸭、稻蟹示范区,拓宽种养加结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融合。
汤原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凤军告诉记者,“院士专家佳木斯行活动中,农业部原副部长路明,中科院长春分院副院长刘晓冰,实地考察调研了我县农牧循环经济示范点。专家一致认为汤原县发展农牧循环经济非常符合本地实际,符合农业供给侧发展方向,为县域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开辟了切实有效的新路子。他们表示愿意与我县保持长期联系,为农牧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努力协调各方关系和力量为汤原发展农民脱贫致富贡献力量。专家院士的高度认可,激发了发展动力,增强了我县加快发展农牧循环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以农牧循环链条为发展支撑点,汤原县将在绿色账单中亮出山水更美,黑土更肥,农民更富的幸福数据。
记者 吴双 石岱鑫 王冬
温暖篇
心被焐热了 生活变好了
秋后的太阳暖暖地照在永发乡朝阳村吴振全夫妻的脸上,坐在已经收割完毕的金灿灿的苞米堆上,一边算计着今年的收成,一边计划着明年的好日子。
摘了贫困帽,吴振全夫妇笑得像花。
记者 赵营 摄
回顾这一年吴振全感慨道:“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乡村干部的真情帮扶,如果没有他们苦口婆心地劝导,我还顶着贫困的帽子混日子呢!”
前几年吴振全家里是真穷,全家三口人一年就靠着4亩多地收入和低保维持生活。他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症,不能干重活,妻子患糖尿病多年,家里出买药钱都困难,有时候想给孩子吃点好的都做不到。
那时吴振全觉得日子太难,精神萎靡不振,没事往村小卖店一钻,一毛钱的小牌一看就是一天,逃避生活压力的他40岁看上去像50岁。
2013年,吴振全被确定为贫困户。村两委班子来了,包扶单位、包扶责任人来了,把他从麻将桌上拽了回来,还帮他联系治病的医院,帮他分析挣钱的出路,帮他想致富的点子。
温暖帮扶焐热了吴振全冰冷多年的心。
在村里的支持下,他建起了豆腐坊。媳妇农闲还到木耳基地打工,每天可以有一百多元钱的收入。去年,村干部帮他办理了无息小额贷款,吴振全承包了7公顷地,养了一些猪和鸡,当年就摘了贫困的帽子。
日子有了奔头,夫妻俩对家里住房进行了翻修改造,换了塑钢窗,厨房贴了瓷砖,卧室打了一个大衣柜……以前全年的总收入才3000多块钱,今年,吴振全家收入能达3万元以上。
还有一些贫困户像吴振全夫妻一样,通过村委会及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日子有了起色,与贫困说“拜拜”。
汤原县将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向产业扶贫和政策保障倾斜,确保扶贫路上不落一人。食用菌产业带动2800余名有劳动能力和从业意愿的贫困群众增收。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以5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贫困人口,特别是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为带动重点,科学制定贫困户收益分红计划,预计带动267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此外,该县还在全省率先推出“15425”健康扶贫政策,扩大低保人员异地就医定点医院范围。
生活的美篇在贫困户脱贫的行动中奋笔书写,在帮扶解困的温暖中浓墨重彩。身在贫困中的人们相信,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生活终究会越来越好。
记者王冬 郭宝华
汤原镇灵芝种植增色汤原结构调整棋局。 记者 赵营 摄
动力篇
居高声自远 创新引客来
九月的佳木斯名声大振,“院士专家佳木斯行”、“央企对接佳木斯行动”聚焦八方目光,将机遇和客商引来。
“佳木斯机遇”同样也是“汤原机遇”。
汤原海瑞特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在机遇中遇见新市场,描绘新未来。
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家高性能特种塑料研发生产企业,生产的高品质PEEK实现了重大突破,同类产品比肩国外产品,打破了进口产品在国内形成的长期垄断,成为创新驱动高端发展的领航者。
企业迈出的每一步都是煎熬的过程。
产品从研发到试验到生产,全过程熬的是时间,熬的是投资者的耐心,熬的是所有创业者的信心。
“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失败都是因为投入太大,看不到未来。我们企业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信心。这已经不是一项事业,而是一个梦,需要我们奋力拼搏共同实现的梦。”总经理姜忠喜如是说。
盛世逢春活力增。“院士专家佳木斯行”活动中,陈春海和洪定两位专家走进企业对接。了解企业的情况后,专家感到震惊并这样评价道,“国企都很难做到,你们做到了真的很了不起。”专家表示愿意帮助企业科研攻关,联系各方面专家协助企业研发。活动的溢出效应还不止如此。
在“央企对接佳木斯行动”中,国投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表达了合作意向。“两大活动”为海瑞特和国内实力企业间架起了合作之桥,商机滚滚而来。目前,已有多家知名公司因高端专家的推介而来,因企业发展的潜力而来。
海瑞特一期工程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工艺流程最完整、标准最高的年产200吨PEEK粉料和颗粒料生产线。产品可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气、医疗器械、军工等高科技领域。目前,正在建设年产600吨聚砜(PSU)生产线和年产500吨聚醚醚酮的生产线。
待两条生产线齐集发力时,海瑞特将跃升国际“第一阵营”,成为全球第二大聚醚醚酮(peek)和聚砜(PEU)生产企业。
汤原县盛世凯达乳业集团同样因创新实现快速发展。
集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生鲜乳生产、乳品加工、畜牧机械产品研发及销售一体化的乳业全产业链企业,盛世凯达在期待中落地生根,如今枝繁叶茂。
总经理盛利平的介绍向记者铺开了一张宏伟蓝图。
“去年规划的乳品加工厂如今已经完成整体建设,8条德国GEA生产线,可以生产巴氏奶、酸奶、老年奶、学生奶、配方粉等产品,日加工能力达到520吨,预计明年中下旬就可以投入生产使用。”盛利平说。
集团在两个“万头奶牛牧场”的基础上,正在加紧建设新的“万头奶牛牧场”。计划总投资7.8亿元的两万头奶牛生态有机牧场项目于今年5月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5月竣工。项目位于北华种畜场境内。计划建设标准化牛舍12栋,以及榨奶厅、青贮窖、饲草棚、精料库、机修车间以及办公食宿综合楼等附属配套设施,进行饲草种植、奶牛养殖、生鲜乳生产。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1.7亿元,牛舍、干草棚、精料库、机修车间主体框架正在进行施工,进口80台挤奶机正在订购中。
项目达产达效后,奶牛总存栏可达2万头,日产生鲜乳约260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00个,间接就业近1000人以上。同时,可带动周边贫困户通过种植有机青贮饲料增加收入1600万元。
盛世凯达有机乳产品将辐射黑龙江多个地区、面向全国,外延日韩、俄罗斯远东及中东地区。除了乳产品,企业还将汤原优势的林下产品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纳入发展项目中,一个从奶牛到奶产品的全产业链企业正在加速崛起。
记者 王冬 臧一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