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1点半左右,小e来到逢源家综,居家养老员和社区义工刚刚准备就绪,他们带上放好了午饭的保温包,拿着相关登记资料,各自出发去上门送餐。
逢源人家相关负责人介绍,逢源街采取“请进来”与“送上门”相结合、普遍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相并重的方式,在8月份启动“送餐到家”的服务升级,把饭菜配送到行动不便、高龄和重病卧床的老人家中,切实缓解家中无人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用餐难题。
小e了解到,“配餐到家”的队伍主要是居家养老员、社区义工,他们穿着统一工作服,背上精美的便携式保温包,要送到稍远社区的送餐员会骑上轻便的共享单车,穿梭于老城区的大街小巷,而到附近的送餐员则步行“抄近道”前往。
银姐就是“抄近道”的代表之一,她是西关人,在逢源当居家养老员刚好一年时间。小e跟随银姐钻进家综手边的小巷子,银姐走得很快。
“快点送到过去,老人家肯定已经在等了。”银姐说,她今天要送餐给惠城社区的两位老人。“我们居家养老人员跟辖内的长者都比较熟络,有一些每个星期要见几次,周二打扫卫生,周三一早送汤,一到五中午送饭,有时陪他们去看病,有时跟他们聊一下天。”
也只有这样的贴心周到,造就了长者饭堂配餐服务的逢源模式。
“老人家防备心强很正常,而且有一些脾气不是那么好,如果不是长期跟进,他们会不理。”逢源家综的社工介绍,居家养老员长期在社区内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和长者很熟悉,了解老人家们的需求,清楚他们的脾性,由他们为主导,带动社区义工一起组成“配餐到家”的队伍再合适不过。
“老人家什么时候在家,喜欢做什么事情,爱吃什么菜,最近愁些什么,居家养老员都大概清楚,沟通起来也方便。”
银姐的送餐之路,要跨过文昌南路,往猪仔圩拐进去,然后再上带河路过去。银姐对这些路很熟,但她没想到做居家养老服务,自己竟坚持下来了。
“一开始有些担心,但后来尝试后发现,其实不是这样。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没有为老人家做很多事情,但他们千谢万谢,让我很感动。我们付出一点点,但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多。他们高兴,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证明我们做这个事情,是很有意义。”银姐如是说。
银姐和逢源其他居家养老员一样,每个星期轮流去不同的社区,每天一如既往给老人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我们已经习惯这样,比如每周三家综煲汤的阿姨一早就起来煲汤,然后居家养老员九点上门就送到辖内孤寡老人手中。”
说着说着,小e已经随银姐来到惠城社区。敲门后,爽朗的笑声伴着开门声传来,这是88岁的苏伯家。“欧姑娘,你来啦!”苏伯把门开好后,匆忙地回客厅拿鼠标按下暂停。原来,“宅男”苏伯正一个人在家玩游戏!
小e发现,苏伯耳朵不太灵,所以和银姐对话起来两人基本靠“吼”,甚是有趣。
你一个人在家玩游戏啊?
对啊,还是《蒙提祖玛的宝藏》!。
这两天的午饭怎样?
好好味啊!米饭偏多了些。
你的饭卡呢?我登记下。
银姐告诉小e,苏伯以前在工厂做无线电,年轻时还会英文,现在不仅会玩游戏,还会玩微信、用电脑。“他就是怕鱼,担心有骨头,其他都吃。”
告别苏伯,小e又随银姐去到附近的梁姨家中。85岁的梁姨听到脚步声早已开门给我们。
“喜欢吃就多吃点,不喜欢吃的我就少吃点,无所谓啦,送过来很难得。”梁姨腿脚不是很方便,眼睛又看不清,银姐一一为她介绍午餐有些什么菜,又帮她找到饭卡登记,然后把风扇给梁姨调好才离开。
“苏伯和梁姨都是心水清的,会自己把饭吃好。”银姐说:“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家,每次送过去,都要看着他把饭菜吃好,居家养老员才能离开,因为他记性不好,如果不盯着,他可能会随手一放然后就不记得了,或者是吃过了午饭不记得自己吃过再打电话来叫送过去。”
给长者们送好了午饭,银姐自己也该去吃饭了,离开惠城的社区的时候,已经中午十二点多。回程的路上,银姐偶遇吃完饭拄着拐杖去找老友记“开台”的何姨。
“你自己快去吃啦,大中午啦!”何姨拍拍银姐的手臂,像是叮嘱自己家的孩子。
【记者 夏左左】
【编辑 南山】
来源:微社区e家通西关逢源(微信号:xxsbejtxgfy)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