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受众研究(受众研究:方志传播学的重要课题)

  重视地方志受众,深化受众研究,将受众研究作为方志传播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不仅是理论之需,也是现实之需。

  地方志的受众研究,作为方志传播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组成部分,就是对地方志各时期传播中的受众进行描绘、分析,包括信息接受、认知程度、反馈情况等,进而揭示地方志受众的发展变化等规律,并对其内涵进行分析,这对于地方志的理论建设和实际工作开展都有重要意义。

  地方志受众研究现状

  从现有的地方志受众研究情况来看,学者们早已关注到了与受众有关的多个层面,但受众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少见,仍存在不少研究空白,在方志传播学逐渐构建的背景之下,受众理论还要加快完善。

  对理论有一定研究,但完善周密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第一,就名称而言,因为论述的侧重还尚未统一,很多研究在论述中称之为读者、阅读对象、受传者(文献用户)、传播对象、用户(数据库和网站)等;有的研究使用了受众的名称,直接称之为受众或者目标受众、传播受众等。第二,就具体的分类而言,许多学者考虑到了统计学特征和媒介的接触情况。如韩章训提出可以按照读者的地域、文化程度、从事行业、年龄和阅读动机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邹逸麟指出,读志者有为政者、学者、社会各界人士。第三,就受众接受情况而言,学者们多结合编纂实际进行论述,描述存在具体问题的多,说明原因和做法的较少。如齐家璐特别提到总纂时要考虑志书的受众范围,《抗震救灾志》的阅读对象不是专业技术人员,而是广大读者。第四,就地方志的受众意识而言,简单提及的较多,但是展开论述的少。张仲荧指出,研究地方志的用户需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既能够让编纂者研究读者读志的规律,让方志成果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又能够合理地导流地方志的信息和知识。金一超针对目前方志文化的传播普及提出,传播产品要根据目标受众“因人而异”,在针对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时,应该是纸质书、网络电子书等一次产品;在针对普通民众时,则采用自媒体互动,产品应该是在其兴趣和相关方志著作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二次及N次产品,如关于乡土人文历史的视频、照片和相关报道等。第五,就地方志受众相关特征的发展趋势而言,较为系统的论述不多。

  对实践的研究有一定开展,但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可以继续提高。就地方志传播相关的调研而言,其次数和规模还需要提升。其中有专家进行了小样本容量调研,主要对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并对读志用志和任职情况进行描述。如杨军昌进行了调查,对读者的籍贯、职业、爱好、地位等进行了分类(杨军昌:《读志用志试论》,《中国地方志》1998年第2期)。巴兆祥、张丽在2014年9月进行了调研(巴兆祥、张丽:《感知价值视角下上海社会群体对于方志文化建设的认知和态度》,《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6期)。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在2016年和2017年连续对地方志的社会认知度和地方志需求进行了了解,并特别按照需求对地方志知识进行了分类。此外,针对地方志现实中的传播情况,还有一些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如方亚光指出,志书的品种和类型、体裁运用、内容记载、功用发挥、宣传普及等方面都做得不够充分。

受众研究

  深化地方志受众理论研究

  增强受众意识,提升对研究的关注程度。针对地方志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强化受众意识,明确受众的主体地位,朝着增加关注、满足需求的方向转变。认识到地方志产品的制作和传播,需要在分析内容与传播渠道差异化的基础上进行;认识到反馈和互动在了解各类特征、刻画群体画像、解决各类个性共性化需求方面的基础作用。可以说,重视受众,并以此调整传播方法,是有效开展地方志传播、系统构建学科的重要前提。(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