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通史(《中国通史》:学过去的历史,走未来的路)

来!一起读点历史吧。


以前听朋友说着公司派系斗争太混乱,向上管理很难,向下管理也不容易。


每每这个时候,就感叹:多读点历史就好了。古代那些大臣们的生存之道,总有一款适合自己,绝对值得学习和借鉴。


新年新气象,给自己立个打卡任务!读完一本历史书!

挑挑选选,找了一本豆瓣评分很高的历史书《中国通史》。


作者吕思清,是我国现代重要的史学家,被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中国通史》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编写的。


有一句古话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


在民族危难之际,作者编写一本《中国通史》,可能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吧?


说实话,对于一个像我这样连成语都说不利索的人来说,这书读起来相当难。里面不认识的字词太多了。


幸亏当今的搜索引擎很好用,磕磕绊绊,读完了绪论


绪论里,作者主要阐明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历史包含了哪些内容?历史的规律是什么?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对于一般人来说,研究历史大多是为了以史为鉴:昔人所为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

中华通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他们研究历史大多为了以下4个原因:

一、搜求既往的事实。

二、对既往的历史,加以解释。

三、用既往的历史,说明当今社会。

四、借助既往的历史,推测未来,指示我们前进的方向。


知道了研究历史的意义之后,作者接着分析了历史的构成要素。《二十四史》,被人们称为帝王的家谱;《左传》被称为相斫书,也就是记载战争的史书。难道只要了解政治史,就能解决史学家们所求的四个目标吗?


显然作者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历史是文明时代之物,政治只是社会现象表面上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不可能弄明白政治的。

历史是文明时代之物


在绪论里,作者重点阐述了历史的两大构成要素:文化与政治。


《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写的也是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政治史。其中,文化占了全书的五分之三。


首先,关于政治史,历史上的事实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动的史实——“理乱兴亡。”第二类是静的史实——“典章经制”。


前者是随时发生的,不可预料;后者是人们预设以待将来的。

其次,关于文化史。


为什么文化如此重要?


作者提出,人类的进化,全是文化进化。


当动植物们经历漫长岁月,通过改变基因,以适应环境时,人类通过一次次的文化进化,迅速适应世界。


这也许就是,人类之所以能迅速走向食物链顶端的原因吧。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


对于文化未来的发展,作者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今者世界大通,前此各别的文化,当合流而生一新文化,更是毫无疑义的了。


作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文化的传播性质。不少国家都在做文化输出,想把自己国家优秀的文化,传播给其他国家。真正好的文化,大多是会被人欣然接受的。(当然那些少数顽固派不在其中。)


向往美好的生活,是人类的共性。生活困苦的人,看到幸福的人面对环境的方法,自然会拿来借鉴,改善自己的环境。这样,文化就被传播出去了。


写书的作者是百年前的人,看书的我们正处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我们,通讯技术前所未有的发达。如果文化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那么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可能是新文化的创造者和见证者。


这几年,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新冠病毒、日本核污染废水要入海、汤加火山爆发后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等等。


这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无一不在促使着我们一起面对。而文化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那么合流而生的新文化,迟早都会出现,也许已经出现,只是我们身在其中,尚未发觉。

历史的规律:一动一静


说书人在讲史时,最喜欢用的就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其实已经隐隐约约说到一些历史的规律了。


作者认为历史的规律是:一动一静的。


动,指的是整个社会飞猛发展的时期;静,指的是停滞不进的时期。纵观历史发展的规律,跟人很像。遇见困难时,奋起发展;到自认满足时,就停滞不前。但是世界是一直在改变的。这也是为何历史之所以一治一乱的真实原因。


人因为岁月和时光所限,有奋进阶段和退休时光,但是社会不行。若是整个社会都开始咸鱼,那百年前的那段悲惨历史,就是可预见的未来。

仅仅是6页的绪论,就已经让人眼前一亮。也许凡是能走到“大家”这个层次的人,抽象思维的能力都特别强,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特别冗长复杂的事情,抽象得非常精准。

绪论最后作者吕思勉也给出了写《中国通史》的期望,希望读了此书的人,对历史略有所知,能分析当今现状,推测前途,启发前行。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