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这块被称为“最后一片净土”的地方,让不少人心驰神往。
如果有人喊着要出发去“洗涤心灵”,你一定知道这人要去哪旅游。
身披露臂红衣的喇嘛、三步一叩首磕长头的信徒、50元人民币后面那伟岸的布达拉宫、广袤无垠的可可西里……
藏区对我们来说总是充满着神秘感,这也是藏区之所以能成为“净土”的原因。
布达拉宫
在很多人眼里,藏区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在这个经济发展至上的时代,它依然遵循着某种古老质朴的生活方式。
先入为主的我们,直到现在依然用一种外来视角,肆意想象着这片土地。
丁真的意外走红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个身穿藏袍、笑起来天真无邪的大男孩,说他来自四川时,我们都楞了一下。
他应该是来自某个遥远神秘的地方才对,怎么会来自一个我们熟悉的地方呢?
对藏区的想象,让我们逐渐产生了“偏见”。
丁真
有一个中国导演,就致力于用电影的方式,打破我们的“藏区偏见”,他便是万玛才旦。
他的电影,一直以来都在做一件事,让观众看到真正的藏区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
就像他在《乌金的牙齿》的扉页上写的那样,“我渴望以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乡的故事,一个更真实的被风刮过的故乡”。
年轻时的万玛才旦
万玛才旦的故乡故事,是从2005年的短片《静静的嘛呢石》讲起的。
这部短片也将作为,现在电影短片季本月上线的展映单元【大师范】中的一员,进行展出。
短片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喇嘛,他常年跟着师傅在寺庙里念经修行,很少能有时间回家。
借着过年的机会,小喇嘛终于得以与家人团聚,父亲为了犒劳艰苦修行的儿子,买了电视机放《西游记》为儿子放松放松。
没想到的是,围绕着这台电视机,发生了不少事……
《静静的嘛呢石》
这是万玛才旦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时,拿着手掌大的索尼家用DV拍摄的短片。
虽然只是学生作品,但万玛才旦那份扎根藏区的表达欲已经显露出来了。
他在短片中对于藏区生活那份真挚的表达,让人惊叹这竟是16年前的作品。
那个年代关于藏区的电影,不管是[盗马贼]还是[天浴],虽然都是不可多得的好片,但对于藏区,我们总能感受到一种外来人视角,一种与藏民们的隔阂。
[盗马贼]
但《静静的嘛呢石》不一样,我感受到了亲近。
万玛才旦将镜头直接放置到了藏民家中,以一种日常化的视角去观察。
喇嘛在万玛才旦的电影里与常人无差。
他们也会对电视机沉迷,也有着生活的烦恼,现代科技同样侵入了他们的生活。
《静静的嘛呢石》
万玛才旦用这样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藏族人自己视角下的真正生活。
他也以此去反击那些走马观花后,就声称记录下真实藏区的人。
正如万玛才旦所说,“这些人常常信誓旦旦地标榜自己所展示的是真实的,但这种真实反而使人们更加看不清我的故乡的面貌,看不清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我的父母兄弟姐妹。”
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目标,从《静静的嘛呢石》开始,到最近的[气球],他用自己的作品诠释着故乡的真实面貌。
万玛才旦诠释的方式是温柔的,他用最平凡的日常为自己佐证,这些隐藏在生活中的证据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这种证据在《静静的嘛呢石》是电视机,在[塔洛]中是身份证,在[气球]中是避孕套。
[气球]
万玛才旦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去消除银幕前我们对藏区的神秘想象。
一个小小物件,关联起了我们与藏民们的生活,原来大家的生活是如此相似。
那些外来想象,在万玛才旦的电影里被这些物件一一击碎。
这才是最真实的藏区生活。
万玛才旦
随着《静静的嘛呢石》斩获了亚细亚国际短片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万玛才旦也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像松太加([阿拉姜色])、拉华加([旺扎的雨靴])等一大批年轻藏语系电影人,也跟随着万玛才旦的步伐开始崭露头角,为展现真实的藏区生活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静静的嘛呢石》为我们打开了认识藏区的新方式,那个神往之地其实就在不远处。
现在电影短片季【大师范】单元还有着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师短片,它们也都为我们展示着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
下载「现在电影APP」,这些带着各色文化的短片就在其中。
下载地址:
https://m.xianzai.chuanyingtech.com/
更多好片,敬请期待。
▼
【大师范】展映片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