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互联网出现以前,要想年纪轻轻就实现财富自由,大概只能仰仗出身豪门了,纯靠白手起家最终富甲一方的实在是少数。
但互联网的出现让一夜暴富屡屡成为现实,不少互联网大佬都是三十岁上下就身价过亿了。今天我们要谈的这位也是在三十三岁的时候通过互联网实现财务自由,但他的名字却很少被人知道。
他因为被饿得头昏眼花而萌生创业的念头,大获成功之后却急流勇退。他曾用几十块钱一单的生意,让马云心甘情愿地拿出665亿来买单。
他就是超级独角兽饿了么的创始人张旭豪。
如今提到饿了么,很少有人会跟张旭豪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因为他已经把公司卖给了马云,拿着过亿的现金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那么,张旭豪是如何创办饿了么的?为什么会卖给马云呢?如果没有把公司卖掉,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手持足量现金的他现在又在忙些什么呢?
身为85后的张旭豪出生在上海,是个典型的“富三代”,爷爷和父亲都是上海的巨商。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张旭豪从小就具有较强的商业头脑,能够敏锐地发现一些商机。
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有一天半夜,他在宿舍里和同学在游戏世界里呼风唤雨,但在现实世界中却已经饥肠辘辘,但又实在不想退出游戏出去吃饭,于是趁着游戏的间隙给熟悉的饭店打电话。他玩游戏可以不睡觉,人家饭店老板累了一天肯定要睡觉啊,所以根本找不到能为他们做饭送饭的饭店。
“要是现在有人能给我送一份热腾腾的饭菜,出多少钱我都愿意啊!”同学的一句玩笑话让张旭豪眼前一亮,这种感受绝不是少量人的特殊需求,很多人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有这种需求的。
有了想法,很快就开始付诸实践了。他拉上同学康嘉一起入伙,专门给学校内的同学送餐。接到客户电话,然后找餐厅做饭,再找人员配送,自己抽取15%的手续费,虽然每一笔收入不多,如果量大了积累起来也会非常客观。
他的送餐服务已经推出,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每天的接单量快速增长,他的小团队很快发展到十几个人,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但是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各种矛盾和问题随之而来。
第一个就是配送问题。这种工作看起来就是跑个腿,如果真要每天送好多单,会非常辛苦,尤其是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更是没人愿意跑,冬天时候更是难以为继。最艰难的时候张旭豪和康嘉两人都要亲自登上自行车去送饭。
第二个是台账问题。他们所有流程都是靠手工记录的,而且在2008年的时候现金付款是主流渠道,每天收款,找零,对账等工作量非常大,再加上偶尔收到一张假币,好几天都白干了。每天白天干活,晚上对账,把两个人累得已经吃不消了,但收入却只有四五千块钱。这些钱对普通学生来说可能不少了,但对于他这个富三代来说,完全看不上眼。
张旭豪不愿意放弃已经打开局面的事业,冷静地思考了一下当前的形势,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正好他认识软件学院的一个同学,很快也拉他入伙开始研发专用的订餐软件。
仅仅几个月时间,饿了么1.0版本就问世了,客户下单,商家接单的全新商业模式已经初见端倪。
有了软件的支撑,小伙伴们干劲十足,四处散发和张贴小广告,把传单送到同学的宿舍里,在学校论坛和各种QQ群中广泛传播。扫楼的地推模式加上互联网的扩散效应,让饿了么这个品牌迅速推广开来,在上海交大附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周边商家一看这个小软件能为店面增加很多销量,盈利能力大增,纷纷加入进来,享受到送餐服务的老师同学们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也十分满意。
从商业运营角度看,从商家入驻到客户下单、支付、出餐、配送、评价等一系列环节完整衔接,已经基本完善了。
可是别忘了,张旭豪还是个学生,创业是个可选项,毕业才是必选项。由于运营创业公司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业影响很大。而且还面临一个重大问题,毕业之后公司何去何从呢?
他原本给自己计划的路线是去香港理工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现在有了饿了么,他犹豫了。经过反复思虑,最初的三位创始人张旭豪、康嘉、叶峰选择了继续经营公司,但另外两位汪渊和曹文学则选择了中规中矩的传统路线。尤其是曹文学,后来一直没了音讯,倒是汪渊辗转又回到了公司。
就这样,饿了么的核心团队信心更加坚定,也逐步开始对外扩展业务范围。因为这时的公司已经不是一个学生们小打小闹的项目,而是一个承载着一群年轻人梦想的舞台,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
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环境,他们需要通过扫街的方式向商家介绍他们的营业模式,能给商家带来的利润等等。每一个行业起步的时候都会被人拒绝,外卖行业也不例外。经历了无数次碰壁之后,也算基本打开了市场。
后来,张旭豪又通过大学生创业大赛结识了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这位投资人的眼光非常毒辣,号称“独角兽捕手”。2011年9月,朱啸虎帮助饿了么拿到了第一笔投资,让饿了么开始在资本的助力下慢慢成长起来。
但有时市场并不会给一家公司慢慢成长的时间,进入2013年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4G网络大规模应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外卖行业迎来了春天,进入野蛮增长阶段。
美团、百度、大众点评、阿里淘点点等平台相继上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猛烈的市场争夺战。跟打车、团购的市场竞争有点类似,不管先来后到,也不论出身高低,只看最终结果,看谁能赢得商家和客户,谁能赢得市场。
这时,考验张旭豪能力的时候又到了,是退缩改行还是迎头回击?性格刚毅的张旭豪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正面对抗。
他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虽然美团的综合实力很强,但业务却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区,覆盖面远远不足。既然这样,他就集中全部资源用于快速拓展全国市场,并通过简单粗暴的价格战的方式让饿了么抢占市场先机。
通过2年不计成本地疯狂拓展,饿了么的业务在全国遍地开花,到2015年还能与之竞争的只剩下美团一家了。这两家之间的竞争结果取决于什么呢?“钱”,就这一个字足以说明一切,如果换成两个字,那就是资本。
疯狂补贴和大量烧钱让外卖市场越来越大,广大商家和消费者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拿着平台的巨额补贴享受着质优价廉的美食,简直不亦乐乎,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被外卖改变了。
与商家和消费者的感受不同的是,张旭豪始终在为资金而四处奔走。他先后拿到多笔大额融资,推动公司市值顺利突破10亿美元,融入了独角兽俱乐部。但此时的美团却已见颓势,眼看就要被饿了么打垮了。
但市场总是会不断给人制造意外。就在饿了么胜利在望的时候,当初的合作者投资者大众点评来了一招釜底抽薪,让饿了么顿时元气大伤:大众点评与美团全面合并,断开了饿了么所有的入口和链接。此时,饿了么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战略投资者和一部分流量入口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他被排挤到了互联网巨头的阵营之外,甚至是对立面。
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大众点评是腾讯系的公司,投资饿了么之后,相当于给饿了么贴上了腾讯系的标签,虽然没有明媒正娶,但也算是沾亲带故。随着大众点评的倒戈,饿了么彻底被排除在腾讯系之外了。
一下子成了巨头的敌人,饿了么能怎么办,张旭豪能怎么选?其实也不用他做太多的选择,因为阿里已经盯上了他。BAT之间的斗争是无处不在、针锋相对的。经过多轮讨价还价,阿里注资12.5亿美元,正式将饿了么纳入麾下。
随后,饿了么再次遭遇重大危机,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被央视3.15点名批评,一时间风声鹤唳,公司上上下下陷入一片慌乱。
张旭豪当然不会服输,他耗资8亿美元收购了百度外卖,可是依然没有挽回市场占有率的颓势。面对实力强大的美团的全方位围剿,饿了么已经四面楚歌,张旭豪无力回天。
要把公司卖掉吗?其实在早几年时,张旭豪曾对很多人说过:我就想独立发展,早晚都会实现敲钟上市的梦想,一定要做到外卖行业的全国第一!他还多次在朋友圈辟谣,说公司不会被收购,请亲友们都放心。
不过张旭豪也清楚,自己的选择不多了。要么死撑到最后一切鸡飞蛋打,要么与美团合并从此再无饿了么,如果不希望看到这两个结果,那就只能被其他公司收购,而有能力收购饿了么,且有能力和腾讯系的美团继续竞争的只有阿里一家。
终于,在2017年4月2日,张旭豪宣布了饿了么被阿里全资收购的消息,虽然刻意避开了4月1日的愚人节,可是大众还是觉得有些意外。不过95亿美元(相当于665亿元人民币)的收购价格稳居国内互联网行业全资收购的第一位。
拿到了上亿现金的张旭豪该何去何从呢?是远离江湖是非,独自周游世界去了吗?
显然,这不符合张旭豪的性格。他不甘心就此放弃饿了么和外卖行业,他决心随着饿了么一起进入阿里集团,从公司老板变成了阿里的打工者,继续担任饿了么的董事长。同时,阿里CEO 张勇对张旭豪十分看重,亲自任命他为新零售战略特别助理。
有人说张旭豪失败了,毕竟自己亲手养大的“儿子”卖给了别人,属于被资本征服的那一类。但更多的人认为他成功了。虽然失去了对饿了么的绝对掌控权,但他还在为饿了么的经营呕心沥血,继续坐着董事长的职位,但手上却多了属于自己的上亿现金,可以说是人生赢家呀。
随后,他接连登上各类富豪榜,个人财富也从几亿元攀升到55亿元,又到90亿元。
可以预见到的是,他的个人财富还会逐年快速增长,饿了么还将长期和美团在外卖领域短兵相接。张旭豪在每个人生重要节点上,都用大智慧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实现了综合利益的最大化。
让我们期待张旭豪更多的好消息!#饿了么##张旭豪#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