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受,◆白白地承受。○[唐][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臣以為鹽商納榷,為官糶鹽,子父相承,坐受厚利,比之百姓,實則校優。”○《元史‧世祖紀九》:“[瀘州]管軍總管[李從],坐受軍士賄,縱其私還,致萬戶[爪難]等為賊所殺,伏誅。”○[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霍筠》:“吾老矣,豈可使[筦][筤]二子,坐受其累哉!”[張鼎丞]等《閩西三年游擊戰爭》:“他們不是讓群眾坐受敵人摧殘,便是迫使群眾作無希望的鬥爭。”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錯事,自己承受不良的後果。○[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後[魯公]召自[錢塘]而再相也,與[何傅]適有皆召之美,而[何傅]每歎近時錫賚薄少者。○[魯公]頓報之曰:‘公所謂自作自受故也。’”○《水滸傳》第二回:“這個不妨,若是打折了手腳,也是他自作自受。”○[魯迅]《華蓋集‧“碰壁”之餘》:“自己墜下去的是自作自受,可恨者乃是還要帶累超然似的局外人。”◆补证条目■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良的后果。○《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終朝殺害生靈,每日欺凌三寶。自作自受,非天與人。”
指受,◆1.受命。○《晉書‧樂志下》:“爪牙應指受,腹心獻良圖。”◆2.指點傳授。○[明][唐順之]《月樓唐翁行狀》:“翁貌魁岸,為人倜儻負氣,嘗從伯兄給事公指受章句。”
正受,◆佛教語。又稱禪定。是佛教修行方法之一。定心,離邪亂,謂之正;無念無想,納法在心,謂之受。○[唐][王維]《能禪師碑》:“至性淳一,天姿貞素,百福成相,眾妙會心,經行宴息,皆在正受。”○[清][龔自珍]《發大心文》:“脫令我今世適發善念,欲入正受,即有魔事,不得成就,便當知前生善根微淺,嬈善友故。”
一作一受,◆谓做了什么,就要受到什么报应。○《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冤業相報,自古有之。一作一受,天地無私。殺人還殺,自刃何疑?”
虛受(虚受),◆1.虛心接受。語本《易‧咸》:“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孔穎達]疏:“君子以虛受人者,君子法此《咸》卦,下山上澤,故能空虛其懷,不自有實,受納於物,無所棄遺。”○[南朝][梁][沈約]《為南郡王侍皇太子釋奠宴》詩之二:“義重師匡,業貴虛受。”○[唐][劉肅]《大唐新語‧規諫》:“﹝[張玄素]謂[太宗]曰:﹞臣觀自古已來,未有如[隋]室喪亂之甚,豈非其君自專,其法日亂!向使君虛受於上,臣弼違於下,豈至於此。”○[宋][范仲淹]《從諫如流賦》:“所以明虛受之功,所以得上善之旨。及霤之士,雖濡首而何傷;補袞之臣,思澣衣而可美。”◆2.謂無德才而接受官位。○[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夫論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畢命之臣也。故君無虛授,臣無虛受。虛授謂之謬舉,虛受謂之尸祿。”
信受,◆信仰、相信並接受。○《漢書‧文學傳下‧任孝恭》:“[孝恭]少從[蕭寺][雲法師]讀經論,明佛理,至是蔬食持戒,信受甚篤。”○[唐][元稹]《大嘴烏》詩:“專聽烏喜怒,信受若神龜。”○[魯迅]《華蓋集續編的續編‧關於<三藏取經記>等》:“其餘二事,則那時便已不足使我信受,因此就不免‘疑’起來了。”
小受大走,◆謂輕打就受,重打就逃開。儒家認為這是孝子受父母責罰時應抱的態度。語本《孔子家語‧六本》:“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後漢書‧隗囂傳》:“昔[虞舜]事父,大杖則走,小杖則受。”○[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馬介甫》:“小受大走,直將代[孟]母投梭。”
相受,◆1.互相接納。○《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鄭玄]注:“受者,宅舍有故,相受寄託也。”○[賈公彥]疏:“相受者,閭胥使二十五家有宅舍破損者受寄託。”◆2.相繼,交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天有四時,每一時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歲數終矣。”
相安相受,◆謂互相幫助,使彼此安居。○《周禮‧秋官‧士師》:“士師之職……掌鄉合州黨閭比之聯,與其民人之什伍,使之相安相受,以比追胥之事,以施刑罰慶賞。”○[賈公彥]疏:“云使之相安相受者,宅舍有故,使當比當閭相受寄托,使得安穩也。”
五積六受(五积六受),◆形容不便活動,只能呆板地坐着。○《醒世姻緣傳》第五九回:“[狄婆子]道:‘這五積六受的甚麼模樣?可是叫親家笑話。’”
順受(顺受),◆順從地接受。○《孟子‧盡心上》:“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宋][周密]《齊東野語‧許公言》:“君手有直紋,未可量,但早年亦艱困,宜順受之,壽可至六十九。”○[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邵女》:“但女奉侍謹,無可蹈瑕;或薄施訶譴,女惟順受。”○[巴金]《家》三:“這張美麗的臉上總是帶着那樣的表情:順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訴苦的。”
受主,◆買主。○《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回:“你就是有了別個受主,也應該問我一聲,看我這裏肯出多少,再賣也不遲呀。”○[夏衍]《秋瑾傳》第一幕:“我有一部家藏的[董香光]的小楷《史記》想出讓,不知道他的朋友裏面有受主沒有?”
受制,◆受他人轄制。○《後漢書‧呂布傳》:“君擁十萬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為人豪,而反受制,不以鄙乎。”○《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權]勃然曰:‘我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受職(受职),◆接受上級委派的職務。○《周禮‧春官‧宗伯》:“壹命受職。”○[賈公彥]疏:“[鄭司農]云‘受職治職事’者,謂始受王之官職,治其所掌之事也。”○[唐][元稹]《祭淮瀆文》:“百川委輸,萬靈受職。”○《金史‧樂志上》:“爰暨百神,於昭受職。”○《水滸傳》第一二○回:“[裴宣]自與[楊林]商議了,自回[飲馬川]受職求閑去了。”
受直,◆得到報酬。○《後漢書‧班超傳》:“為官寫書,受直以養老母。”○[宋][洪邁]《夷堅丙志‧錢為鼠鳴》:“吾鄉里昔有小民,樸鈍無它技,唯與人傭力,受直族祖家,日以三十錢顧之舂穀。”
受知,◆受人知遇。○[唐][司空圖]《書屏記》:“因題記唱和,乃以書受知於[裴公休]。”○[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一》:“[唐][盧光啟]策名後,揚歷臺省,受知於租庸[張濬]。”○[清][昭槤]《嘯亭雜錄‧劉文定》:“﹝[劉文定]﹞少時家貧窶……後受知[尹文端]公,首薦博學宏詞。”
受月,◆方言。謂婦女坐月子。
受用,◆1.謂接受財貨作為官府開支。○《周禮‧天官‧大府》:“頒其貨於受藏之府,頒其賄於受用之府。”○[鄭玄]注:“凡貨賄皆藏以給用,或言受藏,或言受用,皆互文也。”◆2.享受,享用。○《法苑珠林》卷十二:“四方僧物,飲食臥具,皆悉不得共同受用。”○[金][趙渢]《留題西溪三絕》:“日落沙禽猶未散,也知受用藕花香。”○《紅樓夢》第十六回:“說我圖受用,不肯學習。”○[朱自清]《論誦讀》:“大概詩詞曲和駢文,音樂性本來大些,音樂化的去吟唱可以獲得音樂方面的受用。”◆3.猶受益,得益。○《朱子語類》卷九:“今只是要理會道理,若理會得一分,便有一分受用;理會得二分,便有二分受用。”○[金][王若虛]《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師常靜坐無為,因問先生於此有何受用,師曰:‘靜中自有所得,非語言可以形容。’”◆4.好用。○[谷峪]《蘿北半月》:“他們在村西新翻的土地上耙了兩趟,連接器很受用。”◆5.舒適。○《紅樓夢》第七九回:“我躺着不受用,你扶起我來靠着坐坐才好。”○[茅盾]《路》四:“提到了她的時候,[薪]就覺到心裏松弛弛地怪受用。”
受遺(受遗),◆古代謂大臣接受皇帝的遺命以輔政。○《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贊》:“將率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石磾],其餘不可勝紀。”○[唐][杜甫]《夔府書懷四十韻》:“先帝嚴靈寢,宗臣切受遺。”○[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內閣‧隆慶七相之去》:“至[穆宗]憑几,僅[高][張]二公受遺。”
受業(受业),◆1.從師學習。○《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見於[鄒]君,可以假館,願留而受業於門。”○《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宋][蘇軾]《秘閣試論‧禮義信足以成德論》:“夫[樊遲]親受業於聖人,而猶惑於是說。”○[清][薛福成]《庸盦筆記‧徐庶成真》:“余六七歲時,從之受業。”◆2.弟子對老師亦自稱受業。◆3.繼承前人的基業。○[清][侯方域]《豎人臧說》:“嗚呼,天下之地廣於先,人加於舊,受業而守之,而或創開而昌大者,君子豈不謂賢焉。”◆4.傳授學業。○[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言,◆謂人君納諫。○[宋][劉炎]《邇言》:“或問[漢][唐]孰能用諫?曰:‘[漢祖]實副其名,[唐宗]名過其實。名實隱然,莫如[文帝],終身受言,得之[賈山],終身務農,得之[賈誼]。’”[明][宋濂]《凝道記‧五矩符》:“為君者當謹五矩……二曰受言也。”◆补义条目■从君王处接受命令。○《宋书·徐羨之等传论》:“當二公受言西殿,跪承顧託,若使死而可再,固以赴蹈爲期也。”○《梁书·武帝纪上》:“公受言本朝,輕兵赴襲,縻以長算,制之環中。”
受訓(受训),◆接受訓練。○[浩然]《石山柏》:“有一次,他到地委受訓,回來時,把鋪蓋存在中途,卻背回一捆比鋪蓋重幾倍的蘋果、葡萄秧苗。”
受學(受学),◆謂從師學習。○《後漢書‧黨錮傳序》:“初,[桓帝]為[蠡吾侯],受學於[甘陵][周福]。”○[宋][曾鞏]《永州軍事推官孫君墓志銘》:“君年十有四,辭親學問[江]東,已有聞於人,往從[臨川][王安石]受學,[安石]稱之。”○[明][李東陽]《修建廣平府廟學記》:“教授某以[潛]([張潛])受學於予,上京師請紀成績。”
受性,◆猶賦性,生性。○《詩‧大雅‧桑柔》“維此良人,作為式穀;維彼不順,征以中垢”[漢][鄭玄]箋:“受性於天,不可變也。”○《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鄙人愚暗,受性不敏。”○[宋][蘇軾]《乞加張方平恩禮札子》:“[仁宗]皇帝眷遇至重,特以受性剛簡,論高寡合,故齟齬於世。”○[清][曾國藩]《隨州李君墓表》:“惟君受性剛介,於事無所不敢。”
受形,◆形成身體之形。○《列子‧力命》:“稟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金][元好問]《續夷堅志‧駢胎》:“[南齊][褚侍中][澄]《醫說》論受形有云:‘陰陽俱至,非男非女之身;積血散分,駢胎品胎之兆。’”
受息,◆1.承擔放款者所規定的利息。○《管子‧輕重丁》:“子皆為我君視四方稱貸之間,其受息之氓幾何千家,以報吾。”◆2.收取的利息。○《漢書‧食貨志下》:“計所得受息,毋過歲什一。”
受土,◆授予封地。○《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之先[伯翳],嘗有勳於[唐][虞]之際,受土賜姓。”
受圖(受图),◆《尚書中候》載,[河伯]曾以河圖授[大禹],後因稱帝王受命登位為受圖。○[漢][張衡]《東京賦》:“[高祖]膺籙受圖,順天行誅。”○[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序》:“逮[皇魏]受圖,光宅[嵩][洛],篤信彌繁,法教逾盛。”○[章炳麟]《安君頌》:“[李氏]受圖,實始[洪武]。”
受頭(受头),◆接受他人的叩頭禮。○《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我父親母親吩咐我叫給舅母行禮,請舅母到廂房裏坐下受頭。”
受田,◆古代有授給人民田地的制度,民年二十後可受公家分與的田地,六十歸還。參閱《漢書‧食貨志上》、《通典‧食貨一、二》。
受歲(受岁),◆1.佛教以每年七月十五日為受歲之日。和尚於夏季安居修學,學畢,增一法臘,故稱。○《增壹阿含經‧善聚品》:“佛告[阿難]曰:‘汝今於露地速擊揵椎,所以然者,今七月十五日,是受歲之日。’”◆2.泛指增加一歲。○[唐][李嘉祐]《元日無衣冠入朝寄皇甫拾遺冉從弟補闕紓》詩:“白髭空受歲,丹陛不朝天。”○[宋][陳師道]《元日》詩:“望鄉仍受歲,回首望松筠。”
受死,◆1.接受死的處罰。○《西游記》第五二回:“這[行者]跳下峰頭,又高聲罵道:‘腯潑孽畜!趁早出來受死!’”[楊朔]《春子姑娘》:“她可好,靈魂裏浸透三從四德一類思想的舊毒,找根繩又把自己綁起來,寧願受死。”◆2.術士所稱之凶神名。○[明][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二》:“今陰陽家禁忌,可謂極密。一日之中,則有白虎、黑殺……受死、火星、河魁、鉤絞、焦坎、游禍、滅門、的呼等凶神。”
受私,◆收受私賄。○[元][無名氏]《村樂堂》第三摺:“我不敢要……俺爹爹知道,則道我受私哩。”○《三寶太監西洋記》第九十回:“五鬼道,‘縱不是受私賣法,卻是查理不清。’”
受書(受书),◆謂接受文化教育。○[明][唐順之]《戶部郎中林君墓志銘》:“君諱[性之],字[帥吾],[一川]其號,自少受書於主事君。”○[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七章:“我輩自束髮受書,習知忠義二字。”◆补证条目■谓接受文化教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從師家受書還,不覺日晚。”
受室,◆娶妻。○《左傳‧桓公六年》:“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也。”○[金][元好問]《續夷堅志‧天賜夫人》:“[梁]生未受室,神物乃從[揚州]送一妻至。”○[清][方苞]《武季子哀辭》:“次子某年二十有一,將受室而卒也。”○[梁啟超]《禁早婚議》:“今早婚者,其本身方且仰食於父母,一旦受室,不及數年,兒女成行,於此而不養之乎?”
受事,◆1.接受職事或職務。○《國語‧魯語上》:“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三國志‧魏志‧任城威王彰傳》:“[太祖]戒[彰]曰:‘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動以王法行事,爾其戒之。’”[宋]程大昌《演繁露‧六更》:“翌日,當直宮女須以未曉前先來受事。”○[梁啟超]《中國改革財政私案》:“受事一兩年,即滿篝滿車以歸。”◆2.受所教之事。○[漢][劉向]《說苑‧正諫》:“先生就衣,今願受事。”◆3.句子裡受動作支配的人或事物。如:“我看報”的“報”,“貓捉老鼠”的“老鼠”。表示受事的名詞不一定做句子的賓語,如“衣服送來了”的“衣服”是受事,但是做句子的主語。
受時(受时),◆遇到的天時。○《荀子‧天論》:“受時與治世同,而禍殃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受生,◆1.猶稟性。○[晉][陸機]《豪士賦序》:“受生之分,唯此而已。”○《梁書‧賀琛傳》:“受生不飲酒,受生不好音樂。”◆2.投生,投胎。○[唐][慧能]《壇經‧定慧品》:“若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別處受生。”○[宋][洪邁]《夷堅甲志‧俞一郎放生》:“此人天年尚餘一紀,並有贖放物命,已受生人身者三千餘,合增壽二紀。”○《水滸傳》第一二○回:“卿等已死,當往受生,何故相聚於此?”
受身,◆懷孕。○[清][東軒主人]《述异記‧自知前生二則》:“妾受身已九月,大約正月間必坐草。”◆补义条目■托胎。○《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自知宿命,無數劫來,精神所更,展轉受身,不可稱計。”○《六度集经》卷七:“夫生必有老死之患,魂靈不滅即更受身,不生即無老,不老即無死。”■参见“受形”。
受任,◆1.授任,任命。○[漢][張衡]《應間》:“人各有能,因藝受任。”○《宋書‧垣護之傳》:“若空棄[滑臺],坐喪成業,豈是朝廷受任之旨。”○[清][顧炎武]《菰中隨筆‧左領官不宜部選》:“是故銓綜失敘,受任多濫。”◆2.接受委任。○[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晉書‧石苞傳》:“[苞]自恥受任無效而無怨色。”
受權(受权),◆接受國家或上級委托的權力(做某事)。如:新華社受權發表聲明。
受取,◆1.接受;領取。○《漢書‧王莽傳中》:“吏終不得祿,各因官職為姦,受取賕賂以自共給。”○[唐][白居易]《讓絹狀》:“昨日中使[第五文岑]就宅奉宣,令臣受取者,臣已當時進狀陳謝訖,感戴聖恩。”○[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一件件對他分付,教他受取。”◆2.指貪污受賄。○《後漢書‧皇甫規傳》:“先是[安定]太守[孫俊]受取狼籍。”
受窮(受穷),◆遭受貧困。○[峻青]《老水牛爺爺》:“他從小受窮,討不起老婆,打了一輩子光棍。”
受氣(受气),◆1.稟受自然之氣。○[晉][陶潛]《感士不遇賦》:“咨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唐][孟郊]《和宣州錢判官使院廳前石楠樹》詩:“爭芳無由緣,受氣如鬱紆。”◆2.遭受欺侮和壓迫。○《水滸傳》第三四回:“何不聽我言語,也去山寨入夥,免受那文官的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九回:“這位媳婦受氣不過,便回娘家去住幾天。”○[老舍]《女店員》第一幕:“不管什麼營(指國營或公私合營)的吧,反正我不再裏裏外外受氣。”
受盤(受盘),◆“推盤”的對稱。也叫“接盤”。舊[中國]商業中商人購買別人商店的全部財產(如設備、用具、貨物等),繼續經營,稱受盤。
受難(受难),◆1.謂受責難。○《漢書‧霍光傳》:“九卿責[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當受難。”○[顏師古]注:“受其憂責也。”◆2.遭受磨難。○《水滸傳》第三七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棹船出來,江裏趕些私鹽。不想又遇着哥哥在此受難。”○[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現在全世界上的人,都一樣地在受難,各人有各人的苦處。”
受目,◆獲得名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三》:“城西三里有小阜,阜下有泉,東南流注池,北俗謂之[大谷][北堆],水亦受目焉。”
受命不受辭(受命不受辞),◆只接受上級布置的任務,而如何完成則不受上級指令的約束。○《公羊傳‧莊公十九年》:“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晉書‧周浚傳》:“且握兵之要,可則奪之,所謂受命不受辭也。”
受命寶(受命宝),◆即受命璽。○《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三》:“辛酉製皇帝受命寶,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為文。”○[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元符]初,得[漢]傳國璽,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又其一曰‘承天福延萬億永無極’,是二者,[祐陵]又自倣為之,悉魚蟲篆也,號傳國璽曰受命寶,九字璽曰鎮國寶。”
受命,◆1.受天之命。古帝王自稱受命於天以鞏固其統治。○《書‧召誥》:“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史記‧日者列傳》:“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興何嘗不以卜筮決於天命哉!”[宋][蘇軾]《策別十八》:“昔[周]之興,[文王]、[武王]之國,不過百里,當其受命,四方之君長,交至於其廷,軍旅四出,以征伐不義之諸侯,而未嘗患無財。”○[明][吳騏]《漢昭烈》詩:“名儒[盧][鄭]久周旋,正值黃星受命年。”◆2.泛指接受任務、命令。○《儀禮‧士冠》:“筮人執筴抽上韇,兼執之,進受命於主人。”○《孟子‧離婁上》:“[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朱熹]集注:“受命,聽命於人也。”○[毛澤東]《評國民黨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太行山][龐炳勛]集團軍是受命專門反共的。”◆3.特指受君主之命。○《左傳‧襄公二十七年》:“[石惡]將會[宋]之盟,受命而出。”○《史記‧項羽本紀》:“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宋][王安石]《上相府書》:“伏惟閣下方以古之道治天下,而某之不肖,幸以此時竊官於朝,受命佐州。”○[明][張綸]《林泉隨筆》:“[王][魏]為東宮之臣,受命於[高祖]也。”◆4.猶受教。○《晏子春秋‧諫上六》:“公([齊景公])曰:‘不幸有社稷之業,不擇言而出之,請受命矣。’”[南朝][宋][顏延之]《白鸚鵡賦》:“思受命於黃髮,獨含辭而採言。”◆5.獲得生命。○《莊子‧德充符》:“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南朝][齊][褚澄]《褚氏遺書‧平脈》:“故極下之地,右手之尺,為受命之根本,如天地未分,元氣渾沌也,既受命矣,萬物從土而出,惟脾為先。”◆6.授命,犧牲生命。○[明][李贄]《讀史‧張千載》:“﹝[張千載]﹞又密造一櫝,[文山]受命日,即藏其首。”
受名,◆1.獲得名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三》:“其水又西北,右合一水,水出東山,北俗謂之[貸敢山],水又受名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淄水》:“﹝[巨淀縣]﹞東南則[巨淀湖],蓋以水受名也。”◆2.獲得名聲。○[清][顧炎武]《日知錄‧名以同事而章》:“《孟子》:‘[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考之《書》曰:‘[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此[禹]事也,而[稷]亦因之受名。”
受民,◆天帝所授之民。封建帝王將其統治之民視為天賜。○《書‧洛誥》:“誕保[文]、[武]受民,亂為四輔。”○[王國維]《觀堂集林‧洛誥解》:“受民,謂所受於天之民。”
受律,◆受命出師。○[唐][郎士元]《奉和杜相公益昌路作》詩:“春半[梁山]正落花,台衡受律向天涯。”○[唐][皇甫冉]《和袁郎中破賊後經剡中山水》詩:“受律梅初發,班師草未齊。”
受禮(受礼),◆1.接受別人的敬禮。○《紅樓夢》第五三回:“左右設下交椅,然後又按長幼挨次受禮。”○《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姑娘是位施恩不望報的英雄,況又是輕年閨秀,定不肯受禮。”◆2.接受別人的禮物。如:他當幹部不吃請不受禮,很受群眾擁護。
受理,◆接受訴狀,進行審理。○[宋][蘇轍]《論冬溫無冰札子》:“[秀州]倚郭[嘉興縣]人訴災,州縣昏虐,不時受理,臨以鞭撲,使民相驚,自相蹈藉,死者四十餘人。”○《元典章‧戶部五‧民田》:“所在官司,不分可否,輒便受理。”徐遲《牡丹》三:“老爺大怒,提起訴訟。法院受理,發出傳票。”
受精,◆1.人或動物的雌性生殖細胞和雄性生殖細胞相結合。受精過程除水生動物在體外進行外,其餘都在雌性的體內進行。在體內受精,也叫受胎或受孕。◆2.植物進行有性生殖時精子和卵細胞相結合。
受經(受经),◆[漢]儒重師法,研習經學,師弟相傳。從師學經,稱受經。○《漢書‧夏侯勝傳》:“[勝][霸]既久繫,[霸]欲從[勝]受經,[勝]辭以罪死。○[霸]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勝]賢其言,遂授之。”
受進(受进),◆被提拔。○《東觀漢記‧吳良傳》:“太守斂容而止曰:‘此生言是。’遂不舉觴,賜[良]鰒魚百枚,轉[良]為功曹。○[良]恥以言受進,終不肯謁。”
受節(受节),◆指時令交替。○[唐][王勃]《秋夜長》詩:“北風受節雁南翔,崇蘭委質時菊芳。”○[唐][李嘉祐]《九日送人》詩:“受節人逾老,驚寒菊半黃。”
受教,◆接受教誨。○《戰國策‧魏策四》:“[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南朝][梁][任昉]《到大司馬記室箋》:“況[昉]受教君子,將二十年。”○[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平原君]豁然而寤,起再拜受教。”○[郭沫若]《斷斷集‧答馬伯樂教授》:“這是我虔誠地期待着受教的一個問題。”
受家,◆方言。勞動能手。
受計(受计),◆謂[漢]代皇帝接受郡國所上的計簿。○《史記‧孝武本紀》:“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張守節]正義引[顏師古]曰:“受郡國計簿也。”
受話器(受话器),◆電話機等裝置的一個部件,能把強弱不同的電流變成聲音。也稱聽筒或耳機。
受過(受过),◆接受責備,承擔罪責。○[清][冒襄]《影梅庵憶語》卷一:“凡君受過之處,惟余知之亮之。”○《小說選刊》1981年第6期:“‘不,你檢討啥,要開會,我檢討。’[天恩]見[社霞]代人受過,不好意思。”
受符,◆接受天之符命。指做皇帝。○《晉書‧文苑傳‧應貞》:“五德更運,應錄受符。”
受服,◆1.謂受爵祿與服飾之賞。○《易‧訟》:“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孔穎達]疏:“以其因訟得勝,受此錫服。”○[宋][王禹偁]《謫居感事》詩:“論功慚八柱,受服欲三褫。”參閱[李鏡池]《周易通義》。2.接受歸順。○《左傳‧昭公七年》:“[公孫晰]曰:‘受服而退,俟釁而動,可也。’”◆3.降服。○《國語‧吳語》:“今天降衷於[吳],[齊]師受服。”◆4.猶持服。謂穿喪服,守孝。○[清][夏炘]《學禮管釋‧釋殤服》:“大功小功既葬以後,有受服,殤服無受。”
受法,◆1.猶伏法。○[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摺:“有一日受法餐刀正典刑,恁時節錢財使罄,人亡家破,方悔道不廉能。”○[明][沈德符]《野獲編‧佞倖‧同邑二役》:“[談]之受法,正值[容城][楊忠愍]赴義,[談]號呼稱冤,[忠愍]厲聲曰:‘咄,奴輩得伴我死,可謂至榮,尚敢聲冤耶。’”◆2.接受道法。○[宋][洪邁]《夷堅丙志‧江安世》:“[江安世],[蘭溪]人,好道士說,受籙於[龍虎山][張靜應]天師,受法於[南嶽][黃必美]先生。”◆3.指接受為文的法則。○[清][曾國藩]《<歐陽生文集>序》:“[乾隆]之末,[桐城][姚姬傳]先生[鼐],善為古文辭,慕效其鄉先輩[方望溪]侍郎之所為,而受法於[劉]君[大櫆],及其世父編修[君範]。”
受度,◆道家謂被度成仙。○[宋][何薳]《春渚紀聞‧翊聖敬劉海蟾》:“每一人得道,九天皆賀。此人既已受度,未肯便就仙職。”
受動(受动),◆被動。○[蔡元培]《美術的起源》:“音樂上的主動與受動,全是雌雄淘汰的結果。”○[郭沫若]《創造十年續篇》四:“其所以差不多者,豈不是僅僅受動地在時代的潮流裏被推蕩,而沒有能動地把各個時代的精神和面貌把握得着嗎?”
受辭(受辞),◆1.聽從君主的令詞。○《管子‧形勢》:“銜命者君之尊也,受辭者君之運也。”○《公羊傳‧莊公十九年》:“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2.亦作“受詞”。聽取供詞。○《後漢書‧黨錮傳‧李膺》:“[膺]知其狀,率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陽]獄。受辭畢,即殺之。”○《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宣和元年》:“[黼]([王黼])怒,令吏從[輔]([曹輔])受詞,[輔]操筆曰:‘區區之心,一無所求,愛君而已。’退,待罪於家。”
受詞(受词),◆見“受辭”。
受成,◆1.接受已定的謀略。○《禮記‧王制》:“天子將出征……受命於祖,受成於學。”○[孔穎達]疏:“受成於學者,謂在學謀論兵事好惡可否,其謀成定。受此成定之謀,在於學裏,故云受成於學。”◆2.引申為辦事全依主管者的計劃而行,不自作主張。○《資治通鑒‧後唐莊宗同光元年》:“[豆盧革]受成而已,無所裁正。”○[宋][俞文豹]《吹劍四錄》:“所謂四局官,止於受成,坐肆而已。”◆3.聽受出師成功的稟告。為舊時軍制中的一種禮儀。○《清史稿‧禮志九》:“[有清]武功燀赫,凡師征、受成、講肄、行圍諸禮節,厥制綦備。”
受朝,◆帝王接受臣下的朝賀。○[宋][王讜]《唐語林‧容止》:“[大中]十一年正月一日,[含元殿]受朝,太子太師[盧鈞]年八十,自樂懸南步而及殿墀,稱賀上前,舉止中禮,士大夫嘆之。”
受病,◆1.遭受損傷。○《周禮‧考工記‧弓人》:“斲目不荼,則及其大修也,筋代之受病。”○[賈公彥]疏:“筋代之受病者,以筋在弓皆以幹為力,必須筋幹相得。今弓幹有節目,用力不得其所,則幹不用力,故筋代幹受病,以其偏用力故也。”◆2.受詬病,受指斥。○[清][鄭燮]《淮安舟中寄舍弟墨》:“愛人是好處,罵人是不好處。○[東坡]以此受病,況[板橋]乎!”◆3.指身體致病。○《老殘游記》第十回:“山地多潮濕,所以先用雲母鋪了,再加上這蓑毯,人就不受病了。”○[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四段:“[姚長庚]曾經怪他們不怕穿着濕衣裳受病,叫他們脫下。”
受報,◆接受报应。○《普曜经·行道禅思品》:“佛悉明知來今往古所造行地所受報處。”○《佛祖统纪·西土二十四祖纪》:“夭與凶前世之惡,今身之受報也,暴與逆今身之現行惡也。壽與吉前世之善,今身之受報也。善惡因果隨業受報,故先後不定也。”
手受,◆犹笔受。记录。○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论集·须真天子经记》:“菩薩昙摩羅察口授出之,時傳言者安文惠、帛元信,手受者聶承遠、張玄伯、孫休達。”
收受,◆收納,接受。○《水滸傳》第八三回:“原無老小者,給付本人,自行收受。”○[魯迅]《書信集‧致鄭野夫》:“大約怕未必有書店敢收受罷。”○[夏丏尊][葉聖陶]《文心》十:“不過我們一路談話,收受印象的機會未免減少了。”
實受(实受),◆方言。忠厚老實。○《小說選刊》1981年第9期:“[柳],[柳花],給尋個實受莊戶人。”
實打實受(实打实受),◆忠厚老實。○[康濯]《春種秋收‧明暗約》:“[米米]到如今是地裏實打實受的好受苦人,年歲也二十開外,老婆卻還沒個影影。”
生受,◆1.受苦;辛苦。○[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後又見[君謨]言學書最樂,又銳意為之,寫來寫去,轉不如舊日……今後祇看他人書亦可為樂,不能生受得也。”○[元][費唐臣]《貶黃州》第三摺:“前日如此快樂,今日這般生受,想造物好無定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苦也!我生受數年,只選得這包珠子。今已失了,歸家妻子孩兒如何肯信。”◆2.困難;不容易。○《文獻通考‧錢幣二》:“蓋[兩淮]、[荊]、[湖]所造,朝廷初意欲暫用而即廢,而不知流落民間,便同見鏹,所以後來收換生受,只得再造。”○[元][金仁杰]《追韓信》第二摺:“則麼將謂[韓信]功名如此艱辛,元來這打魚的覓衣飯吃,更是生受。”◆3.猶煩勞;多謝。○[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三摺:“生受哥哥,替我報復去,道有[蘇秦]在於門首。”○《水滸傳》第一○二回:“﹝[牛大戶]﹞道:‘白銀三十兩把與你路途中使用。’[王慶]用手去接道:‘生受泰山!’”◆4.引申為無回報地接受饋贈。○《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九回:“[借軒]接在手裏,顛了一顛,笑容可掬的說道:‘這個怎好生受你的!’”◆5.猶享受。○[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一摺:“俺可也虛度春秋,強捱昏晝,空生受,肥馬輕裘。”○[清][蔣士銓]《香祖樓‧觴芰》:“好夫婦清閒自在,儘生受綠天花海。”◆6.生硬,不自然。○《朱子語類》卷一○九:“《本論》精密卻過於《原道》。○《原道》言語皆自然,《本論》卻生受。觀其意思,乃是聖人許多憂慮做出,卻無自然氣象。”
身受,◆謂親身受到。○《史記‧龜策列傳》:“口得所嗜,目得所美,身受其利。”○[魯迅]《書信集‧致李秉中》:“[北平]亦無啖飯處,而是非口舌之多,亦不亞於[上海],昔曾身受,今遂躊躇。”○[陳毅]《給羅生特同志的信》:“新四軍的艱苦鬥爭為你所親見,所身受。”
商受,◆即[商][紂王]。紂亦寫作“受”。○[宋][王禹偁]《送戚維戚綸之閬州亳州》詩:“有道不在位,[顏回]、[舜]之徒;無德殃且至,[商受]為獨夫。”
容受,◆容納接受。○《漢書‧成帝紀》:“博覽古今,容受直辭,公卿稱職,奏議可述。”○《梁書‧武帝紀中》:“﹝詔曰﹞若流移之後,本鄉無復居宅者,村司三老及餘親屬,即為詣縣,占請村內官地官宅,令相容受,使戀本者還有所託。”○《朱子語類》卷三五:“所謂‘弘’者,不但是放令公平寬大,容受得人,須是容受得許多眾理。”○[殷夫]《石炭王》:“我仿佛覺得,我已經是走進[上海]了,[上海]是容受了我啦。”
任受,◆承受,忍受。○[清][譚嗣同]《仁學‧自序》:“吾自少至壯,遍遭綱倫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瀕死累矣,而卒不死。”○[魯迅]《墳‧摩羅詩力說三》:“然為[基督]宗徒,則身被此名,正如[中國]所謂叛道,人群共棄,艱於置身,非強怒善戰豁達能思之士,不任受也。”
全受全歸(全受全归),◆語出《禮記‧祭義》:“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封建禮教認為人的形體來自父母,應當以完全無虧的身體,還之父母。○[太平天國][洪仁玕]《英杰歸真》:“祗聞古有孝子[曾參],全受全歸,髮膚無有毀傷者。”○[胡適]《讀<呂氏春秋>一》:“孝的宗教教人尊重父母的遺體,要人全受全歸,要人不敢毀傷身體髮膚,要人不敢以父母之遺體行殆,這裏也有一種全生貴己的意思。”
取受,◆拿取和收受。○《三國志‧蜀志‧劉焉傳》“當收[儉]治罪”[裴松之]注引《漢靈帝紀》:“前刺史[劉雋][郤儉]皆貪殘放濫,取受狼籍,元元無聊,呼嗟充野。”○《北齊書‧王則傳》:“[則]性貪惏,在州取受非法。舊京取像,毀以鑄錢,於時世號[河陽]錢,皆出其家。”○《元典章‧戶部五‧典賣》:“或虛立詭戶,更行取受分文財物。”○[王闓運]《蔡夫人墓志銘》:“自以居貧,恒嚴取受。”
曲受,◆偏听偏信。○《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平王曲受魏陵語,信用讒佞殺忠良。”
請受(请受),◆1.領受;享受。○[唐][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及至院監請受,又須待其輪次,不用門戶,皆被停留。”○[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摺:“想着宰相官僚,請受了這千鐘祿難虛耗,怎不的忠心佐聖朝。”◆2.官俸;薪餉。○[宋][范仲淹]《奏陝西主帥帶押蕃落使》:“內只蕃官一千餘人,各自請受。”○《水滸傳》第十二回:“[梁中書]見他勤謹,有心要抬舉他,欲要遷他做箇軍中副牌,月支一分請受。”○《古今小說‧汪信之一死救全家》:“﹝[程彪]、[程虎]﹞被[劉光祖]一時驅逐,平日有的請受都花消了,無可存活,思想投奔誰好。”◆3.供給。○《宣和遺事》後集:“於是官司命徙帝居於城東[王田觀],薪火之類,並令觀中請受之。”◆补证条目■官俸;薪饷。○《太平广记》卷八三引唐牛僧孺《玄怪录·张佐》:“即有黄帔三四人,引至一曹署,其中文簿,多所不識,每月亦無請受,但意有所念,左右必先知,當便供給。”
情受,◆承受,繼承。○[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摺:“俺哥哥合情受[漢]家基業,則你這[東吳國]的[孫權]和俺[劉]家卻是甚枝葉?”○《金瓶梅詞話》第六三回:“[伯爵]喝采不已,說道:‘嫂子嫁哥一場,今日情受這副板材勾了。’”
盤受(盘受),◆猶受盤。承受工商企業的轉讓。○《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五回:“既然藥房倒了,只有召人盤受,那裏好拍賣得來?”
難受(难受),◆1.不好接受。○[唐][李頻]《辭夏口崔尚書》詩:“一飯仍難受,依仁況一年。”◆2.心裡不痛快。○《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這娘兒四位這一分手,大爺大奶奶心裏該怎麼難受!”[柔石]《二月》十五:“[蕭澗秋]這時心裏覺得非常難受。”◆3.身體不舒服。○[茅盾]《子夜》一:“一股濃香直撲進[吳老太爺]的鼻子,癢癢地似乎怪難受。”
面受,◆當面授與。○《宋史‧高宗紀一》:“[耿南仲]馳至[相],見帝致辭,以面受[欽宗]之旨,盡起[河北]兵入衛。”○[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七‧英宗復位實錄》:“蓋十三日上召[亨]于榻前,面受代行郊壇之禮。”
口受,◆從口授中獲得。○《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
經受(经受),◆承受。○[清][趙懷玉]《蘇幕遮》詞:“雪將殘,波欲縐,春病春愁,寂寞誰經受。”○[胡采]《<在和平的日子裏>序二》:“在戰爭中,他們經受了最嚴重的考驗。”○[峻青]《秋色賦‧傲霜篇》:“這堅強的老人,是經受得起這個打擊的,而且他會變得更加堅強。”
禁受,◆經受;消受;忍受。○[元][陳允平]《六丑》詞:“相思恨暗度流汐,更杜鵑院落黃昏近,誰禁受得?”○《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這場責罰,教我怎生禁受?”○《紅樓夢》第二八回:“我沒有這麼大福氣禁受,比不得[寶姑娘],什么‘金’哪‘玉’的!”[冰心]《往事》七:“不忍挽柔弱的花枝,來陪我禁受。”
交受,◆猶交易。○[唐][李復言]《續玄怪錄‧蘇州客》:“[貫詞]以初約只爾,不復廣求,遂許之交受。”
活受,◆猶言活受罪。○《醒世姻緣傳》第三十回:“做了他的妻妾,才好下手報仇,叫他沒處逃,沒處躲,言語不得,哭笑不得,經不得官,動不得府,白日黑夜,風流活受,這仇才報的茁實!”○《中國歌謠資料‧大阪山上修路哩》:“苦工的伕子活受哩,眼淚不由得淌哩。”
好受,◆感到身心愉快;舒服。○[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誰願意呀!當亡國奴不好受,你不是說了嗎?”呂劇《李二嫂改嫁》第七場:“我……我心裏不好受。”○[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六章:“‘提起來不好受!’[生寶]毫不掩飾地說。”◆补证条目■感到身心愉快;舒服。○《老残游记》第九回:“〔子平〕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覺得清爽異常,咽下喉去,覺得一直清到胃脘里,那舌根左右,津津汩汩價翻上來,又香又甜,連喝兩口,似乎那香氣又從口中反竄到鼻子上去,説不出來的好受。”
還受(还受),◆1.[北魏]至[隋]行均田制時,男女到達一定年齡計口授與若干畝露田,年老免賦或身亡交還。“還受”指接受和歸還露田。○《魏書‧食貨志》:“諸還受民田,恒以正月。若始受田而身亡,及賣買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還受。”○《隋書‧食貨志》:“又每丁給永業二十畝,為桑田。其中種桑五十根,榆三根,棗五根,不在還受之限。”參見“露田”。2.謂受到還報。○[明][無名氏]《駐馬聽‧怨別》曲:“多應是前生欠下,今生還受。”
感同身受,◆感到像親身承受一樣。○[袁鷹]《祖國的泥土》:“這支民歌那樣強烈地震撼我們的心靈,也還由於對受苦受難的[越南]人民,我們是感同身受的。”◆补证条目■感到像亲身承受一样。○《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萬事求二兄代爲照顧,感同身受。”
感受,◆1.接受;接觸。○《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先因心氣不足,感受風邪,入於經絡,致使精神恍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一回:“麻瘋這個毛病,要地土熱的地方才有,大約總是濕熱相鬱成毒,人感受了就成了這個病。”◆2.猶體會。○[魏鋼焰]《寶地--寶人--寶事》:“雖是走馬看花,卻感受頗多。”○[浩然]《艷陽天》第六三章:“[焦淑紅]還表示,自己要帶頭談談感受,檢查檢查缺點。”
耳受,◆猶耳聞。謂得之傳聞的話。○[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談說製文,援引古昔,必須眼學,勿信耳受。”○[宋][蘇軾]《<范文正公文集>序》:“此豈口傳耳受,嘗試為之,而僥倖其或成者哉!”[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七:“余所到必有日記,因[師丹]之老而善忘也。其耳受佳句,亦隨記帶歸。”
大受,◆承擔重任;委以重任。○《論語‧衛靈公》:“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朱熹]集注:“受,彼所受也。蓋君子於細事未必可觀,而材德足以任重。”○[宋][王安石]《舉呂公著自代狀》:“其器可以大受,而退然似不能言。”○《明史‧俞大猷傳》:“節制精明,公不如[綸]。信賞必罰,公不如[戚]。精悍馳騁,公不如[劉]。然此皆小知,而公則堪大受。”
大請大受(大请大受),◆謂優厚的待遇。○《水滸傳》第七回:“他現在帳下聽使喚,大請大受,怎敢惡了太尉?”○《平妖傳》第七回:“我又不是[楊老佛]、[楊奶奶],你有本事到他那裏,享用他大請大受,纏我怎的?”
辭受(辞受),◆推辭和接受。○《莊子‧秋水》:“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清][顧炎武]《答友人論學書》:“其用之身,在出處、辭受、取與;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
傳受(传受),◆1.傳述與承受。謂教與學兩方。○《漢書‧儒林傳序》:“及[秦]禁學,《易》為筮卜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絕也。”○[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敘》:“前世傳受師說,雖有異同,不為訓解。”○[邢昺]疏:“上教下曰‘傳’,下承上曰‘受’。”◆2.謂向他人學習。○《後漢書‧朱穆傳》:“[穆]每事不逮,所好唯學,傳受於師,時有可試。”○《隋書‧萬寶常傳》:“[蘇威]因詰[寶常]:所為何所傳受?”[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離開了[長安]以後,他索性認真地傳受了《道籙》。”◆3.指教授他人。○[唐][鄭綮]《開天傳信記》:“[羅公遠]多祕術,最善隱形,上就,[公遠]雖傳受,不肯盡其要。”
不受用,◆1.不享用。○《西游記》第三一回:“上界有無邊的勝景,你不受用,卻私走一方,何也?”◆2.不舒服。○《紅樓夢》第二八回:“纔剛為那個藥我說了個不知道,[寶]兄弟心裏不受用了。”○《老殘游記》第十三回:“這都是人家好兒女,父母養他的時候……淘氣碰破了塊皮,還要撫摩的;不但撫摩,心裏還要許多不受用。”
筆受(笔受),◆用筆記述別人口授的話。○[宋][高承]《事物紀原‧道釋科教‧筆受》:“[太平興國]七年六月,譯經院成,譯經詔梵學僧筆受綴文。”○[宋][葉適]《溫州新修學記》:“[嘉定]七年,[留公][茂潛]來守,既修崇之,食增田焉。告諸生曰……諸生側聽,轉相語,自學官及其父兄,皆請余筆受。”◆补证条目■用笔记述别人口授的话。○《法镜经序》:“騎都尉安玄、臨淮嚴浮調,斯二賢者……竭思譯傳,斯經景謨。都尉口陳,嚴調筆受,言既稽古,義文微妙。”
拜受,◆1.古代的一種禮儀。謂主人敬酒時,賓客出席於西階上拜而接受所敬之酒。○《禮記‧鄉飲酒義》:“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孔穎達]疏:“拜受者,賓於西階上拜受爵也。”○[孫希旦]集解:“拜受者,主人獻賓,賓於西階上拜受爵也。”◆2.拜而受之。常用作接受人贈予或指教的敬詞。○《綠野仙蹤》第十三回:“[于冰]一一傳授口訣,並以手書符指法,[不邪]頓首拜受。”○《綠野仙蹤》第三八回:“﹝[仙客]﹞說罷,將一包袱遞與[于冰],[于冰]道:‘[雲中]不能拜受,奈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