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国(惊艳了韶华:20年前比阿里巴巴还有名的“e国”网,为啥走向落幕)

刘波(资深金融从业者)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为一次失败而叹息

现在,只要上网的人,基本上对“阿里巴巴”耳熟能详,对“e国1小时”倒不一定知道;但是9年前,情况恰恰相反。2000年4月15日,e国网站推出了1小时送货上门的电子商务,即使你只买一罐可乐,e国也接单,然后以比零售店更低的价格为你免费送货上门。听听,听听,多美好的事啊,即使在多年后的今天,也具有无限的吸引力,而在这些理想的背后,是当年e国的物流配送人员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最终决定提笔写e国,不是因为它现在在电子商务的地位有多么显赫,也不是因为“e国1小时”的模式有多么的成功——相反从企业盈利层面上来说,在当时它已经被证明是一个不太成功的试验。那么我为什么专门为一场不太成功的试验写一篇传记?那是因为,在二十多年去前,这场试验实在太过于超前……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张永青的创业准备

谈e国,必须得说张永青,他是e国的创始人,e国1小时的设计者,从开始到结束,他一直都是e国的当家人。

张永青,1963年生于北京中关村,1981年考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后转读物理系。1986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89年获美国尤他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之后,张永青来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三年,对张永青来说,是他人生转航最关键的时期。从小到大,他最崇拜的人是爱因斯坦,并一心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理想是拿到诺贝尔奖。然而,到了麻省理工学院之后,他二十多年来所形成的价值观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和冲击,这里发生的一切,为他展现了另一个完全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出来的一代又一代的高科技领域的企业家,使张永青对“什么是成功的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于是,他的爱因斯坦之梦转航了——像盖茨那样,做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也一样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故老相传,张永青的醒悟来自未来学大师弗莱斯特教授。一天,张永青在图书馆找到了一本名为《旋风计划》的书。书中讲述了美国历史上研制第一台计算机的故事。书的作者弗莱斯特就是“旋风计划”的领导人。这本书是70年代写的,当时他就预言,计算机行业将是未来最有前途的领域。也正是这个预言;使弗莱斯特教授被科学界誉为“预言大师”。  

巧的是,弗莱斯特就在麻省理工学院经营管理系执教。于是,他立即给弗莱斯特教授打电话:“教授,20年前您正确地预测了未来,如果今天您再次做一个选择的话,你认为未来最有前途的领域是什么?”弗莱斯特教授毫不犹豫地回答:“信息科学。”  

张永青的路找到了! 

1992年张永青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然而他并没有马上创业,那是因为一件事情,给了他很深的触动。

置身于麻省理工学院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要找到与信息科学相关的应用技术,相对来说并不难。困难的是:怎样才能筹集到资金?张永青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风险投资:二是凭借自己智慧和血汗积累。  

争取风险投资是美国创业者最常见的融资手段,刚开始张永青也想申请风险投资尽快上马,但是一场官司改变了他的想法。  

一个中国留学生为自己的发明争取到风险投资,办了一家公司。前两年,公司都在保本经营,第三年就要大幅度盈利的时候,投资方突然采取极其恶劣的手段控制了公司。那个留学生向地方法院起诉:要求赔偿损失,谁知,法院判决投资方胜诉,那个留学生成了为自己企业打工的打工者。他向张永青哭诉着自己的经历:“咱不就是穷,没钱吗!人穷连智慧也贬值了。”

这场别人的官司给一腔热血急于办实业的张永青泼了一盆凉水。他这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实业的经验,就这样下海,即便是风平浪静也会被淹死的。补好经商、交易这—课,是他走比尔·盖茨之路的前提。  

1992年,张永青离开麻省理工学院,毅然放弃了世界著名研究院的高薪聘请,来到充满传奇色彩的华尔街,走进了最富风险挑战的所罗门兄弟公司。一个物理学博士改行做交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证券交易公司是他能以最快速度学习、把握商业贸易的核心与精髓的最好“课堂”。  

从1992年到1998年,张永青与风险打了6年的交道,在以信息为载体进行交易的惊涛骇浪中,他学会了战胜风险、驾驭风险的本领,这才有了后来的“e国网络公司”。

雾绕云山水绕家, 野踪碧草满天涯——e国的布局

张永青信息科学的方向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多少受了些张朝阳的影响。搜狐的创始人张朝阳,是他在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而张永青当年最喜欢的网站就是搜狐。

当张朝阳成为IT界风云人物以后,他的成功就无时不在激励着张永青。做一个像搜狐那样的名牌网站,一直是他的梦想。可是,网络经济从一开始就陷入一种无序竞争状态,做不好就等于烧钱。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每天都有数不清的网站在倒闭……  

但是,张永青早已拿定了主意,当时电子商务正风靡美国,人们只需坐在家中,轻点鼠标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在大洋的另一边,中国网络经济发展之迅速,更为世人瞩目。但是,张永青也了解到由于缺乏资金、经验和服务不到位等原因,国内有不少网络公司在做了一段电子商务后,都不得不放弃了。  

有风险的地方,才有机会。张永青会怎么做呢?  

1998年,张永青带着自己在华尔街的6年所得和50位朋友的投资,共计千万元,回到了离别12年的中关村。12年前,他是带着要获得诺贝尔奖的梦想踏上美国国土的;12年后,他则怀着要做IT业的比尔·盖茨的抱负回到这片土地。  

从中关村到华尔街,再从华尔街到中关村,张永青完成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轮回。然而回国一年多,他的网站还没有开通。是什么在困扰着张永青呢?   

张永青回国时,正值中国网络热潮的顶峰时期,然而,他却看到大多数靠风险投资建起来的网站,正坐在火山口上。许多人包括张永青的弟弟都以为,他这次回来肯定会立即投资做网站。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张永青没有动静,两个月过去了,他还是没有做。不仅如此,张永青却在忙一件与网络似乎毫无关系的事,天天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大街小巷里做调查,不久,便在一个人口稠密、新建的小区里,建起了他回国后的第一个实体——仓储式超市。接着,张永青用了一年的时间,在北京建起了十几家超市连锁店。  

2000年春节,一个为张永青网络公司投资的朋友从美国回来,参观了他的超市连锁店后,非常困惑地问:“我们的网络公司呢?带我去那儿看看。”张永青带他来到一套普通的公寓房,里面挤坐着公司的精英们,即将开通的“e国一小时”的广告牌就放在走廊过道上。

2000年3月中旬,张永青在连锁店的基础上,又在京城的东西南北建立了几十个储货网点。有了这个庞大大的货物销售与储存网络做后盾,张永青酝酿了两年的电子商务计划终于展开了。

那么,这个躲在云山雾海里的“张永青网络计划”究竟是怎样的呢?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e国1小时的启动

张永青带着1000万美金,在北京开了几十家超市,其实是在拷贝一家叫Kozmo的电子商务网站的模式。这是一家在线仓储和送货服务商,用户可以订购各种商 品,Kozmo仅用一个小时就能送货上门,在当时使用过此服务的用户没有一个不喜欢它,所以张永青准备在中国移植这种模式。

为什么是1小时?张永青这个物理学博士曾这样分析过:“这是用户实施的需要,比如客户想吃方便面,人的心理承受时间是半个小时,更准确地说实际上大概是45分钟,超过45分钟的时候,人的心里就开始不愿意接受这个事情,超过1小时,客户就很有可能放弃。很多实际商品有这种物理的感觉。所以当初我们设计了这个1小时。”

资金到位了,商业模式也有了,但“e国1小时”这个理念得以顺利实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唐丁。他决定了“e国一小时”的物流模式。

唐丁原来是在263.com负责其搜索引擎的市场推广。唐丁的直属老板想利用公司资源私下里搞一个自己的网站,结果被董事会发现,人和工程皆被强迫下马。唐丁很讨厌这种人事斗争,便跳到了e国。

张永青要拷贝Kozmo的商业模式,几经周折,这个任务落在了唐丁头上。

在那段时间,唐丁召集各种做物流的企业谈合作。大一些的如EMS、宅急送、中软,小一点的像送水、送奶的、送粮的无名企业,总共谈了30多家。谈了半天,唐丁发现,这些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配送都不是很在行。感觉最好一家是8848用的阳光网达,可以在40多个城市做到货到付款,速度上也有保证。但成本下不来。唐丁想,还是e国自己组织一支队伍算了。

于是,e国准备自己做物流。

到2000年2月,e国招收了第一批配送人员,50个,而当时e国的客服人员还不到10个。  

最初,e国想先做一段“四小时以内送货到位”的实验,然后改成先做“两小时”实验,最后再推广“一小时”。唐丁的前期准备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做的。但是,3月初,张永清从美国回来又马上跑到香港去,跟投资商一谈,投资商认为应该开始就推全北京市的“一小时”。永清接受了投资商的建议。下,计划全都变了。原计划“四小时”或“两小时”在三月开通,但是现在看已来不及。唐丁与张永清争持起来,最后,双方达成折衷:跳过“四小时”、“两小时”,直接做全北京的“一小时“,项目定在3月三月下旬试开通,4月中旬正式开通。  

工作变得仓促起来。配送点不够,人也不够。唐丁马上去找配送点,去招人,重要的还有划定“一小时”的服务范围。不过这些最终都落实了下来。

2001年3月27日,“e国一小时” 试开通。张永青大胆地向网民们推出了这项服务的承诺——“e国一小时”。也就是说,住在北京四环路以内的居民,只要点击e网站购物,公司保证从网上下单到把货物送到您家里,只需要一个小时。这一天,50名身着e国红马夹的配送人员出现北京的大街上。  

这一天,e国没有开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只是在e国总部希格玛大厦招一些记者过来,开了个吹风会。当天活动没出问题,宣传活动也随即展开,印有“e国一小时”字样的鼠标垫、杯子等宣传品随处见发。百事可乐、统一方便面也成了合作伙伴,30万的宣传费用,很有作用,e国在京城的知名度鹊起。  

一切顺利,4月15日,“e国一小时”正式开通。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e国1小时的发展

当第一批骑着自行车、身穿“e国一小时”服装的送货员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时,立即引起人们的议论:“又是谁在异想天开?”但是,几个月过去了,这个特殊的自行车队伍不仅没有很快地消失,而且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到了2000年年终,“e国一小时”的配送队伍达到了近500人。与此同时,e国网站的点击率和销售额在直线上升,网上订单也呈几何级数增长。  

如果说,张永青采用自行车送贷更多考虑到环保和成本的话,那么,他的交易方式和与企业合作等方面,则是有意的去寻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网站开通的第三天,客户中心主任心急火燎地找到张永青:“张总,有一个顾客不愿在网上电子银行支付,想用现款方式付款,您看怎么办。”原来,当时大部分网站都采用信用销售,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很不安全,所以,大多数客户更喜欢采取传统的交易方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这件事进一步打开了张永青的思路,现代化的电子商务不应该排斥人们的传统习惯。在这个思路下,张永青接受了传统交易方式,并且开始广泛地与众多企业进行了传统商业零售模式的合作。

统一企业是世界知名的方便面生产厂商,双方合作时,张永青提出了“捆绑式”的销售办法,得到了统一企业的赞同。当时市场上销售的统一“来一桶”方便面上均印有“e国一小时”的图标。以“来一桶”方便面每月在北京销售100万桶计算,最保守的估计可能有六十多万人看到e国的图标,仅此一项就为e国网站带来了用钱无法买到的巨大的广告资源。

当时的B2C市场,8848如日中天,但即使是这样,单以订单数来算,刚刚开通的北京“e国一小时”的日均订单数比8448全国都要多。

所以在2000年,很多人非常看好e国。随着客户的暴增,e国也迅速成为当时国内顶尖的电子商务网站,甚至2000年12月9日,人民日报上都出现了这样一则报道

阿里巴巴是哪个国的企业

“E国一小时”引人注目

“一小时能将商品递交到客户手中?”韩国一商社驻京代表金先生说,“在韩国也无人敢喊出这样的口号。可是有一天,在保利大厦门口我看到一个鼠标板上有E国网站的宣传口号,我试着订了一份蛋黄饭,果然一小时之内送到了。于是,我们就与E国做起了网上零售生意。”与金先生有同感的还有台湾的林先生。

网上的好处是方便快捷,用户省去了腿脚之劳,但商品是不会变成数码通过光缆传送的,还要用人力来送货,由于交通问题或商品问题,常常不能尽如人意。今年年初本版曾刊登漫画家徐鹏飞画的一幅漫画:一位汗流浃背的送货郎推着泄了气的自行车,车上装满了货物,货上挂满了网站的招牌,形象地说明了处于初创时期的我国电子商务的艰难境遇。E国网站提出一小时送货服务,实行自主物流,自建配送队伍将货物送到消费者手中,完成了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的行程。(肖佳)

《人民日报》 (2000年12月09日第四版)

在那个年代,人民日报去报道一家网站,是非常非常少见的,从这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窥见,2000年的“e国一小时”掀起了多大的风潮。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e国1小时的瓶颈

实际上,“e国一小时”开通后,根据唐丁的建议,“e国八小时”全国配送也要随之开通。这当然是理想状态。谁都知道全国“八小时”配送的难度有多大,即使是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也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而以当时e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无法真正的做到跑马全国去圈地的。所以“e国八小时”从来就未真正的建立起来过。

张永青集中了所有精力去做“e国一小时”。随着用户的增多,街头e国的红马夹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50人,发展到200人、300人、400人,大热天,马路上奔跑的一辆辆自行车,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不停劳作的蚂蚁。同时,斥资80万的路牌广告也整齐划一地立进了人们的视线……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顺利。

从开通到六月,“e国一小时”营业额达到一百多万,如果按定单量来说,当时8848的定单量顶多是“一小时”的一半。但是,e国却亏掉100多万。平均每个月亏损三十万。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e国虽然在全北京布了几十个超市和储货点,但是,要达到北京四环内1小时送货上门,配送成本依然非常高,更何况e国的商品价格比零售店更低。利润,从何谈起。

张永青日后曾这样分析过“e国1小时”的失败原因:“我们所送的商品毛利必须得足够,当你利润不足够高的时候,这个作为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虽然它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有市场的需求,但是要让一个商业成功,有很多条件,其中一个,就是你的利润必须有足够保障。”

轰轰烈烈的“e国1小时”最终归于沉静,“e国1小时”也许可以成功,但前提是你有足够多的资本能把这个市场做大,大到e国在一个城市有成百上千个配送点,大到e国能培养这个城市足够多的人群习惯了去你的网上购物。另外还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e国能找到大批低廉的劳动力。

麦田曾将“e国1小时模式”和“长尾模式”做过这样的对比,在他看来“e国1小时模式”和“长尾模式”都是直接到最终用户,都是微收入,都是希望n多的微收入累积而成巨额收入。

但是为什么google的“长尾理论”成功,而中国的“e国1小时模式”失败呢?

在麦田看来,现代经济中,商品的“制造成本”实际上已经越来越低,而“交易成本”在总成本的比重却越来越大。而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工具,突破了传统工具“交易成本”的限度,整体性地将“交易成本”往下拉,在这个新的均衡下,“长尾理论”因此能够成立——即互联网工具使得长尾模式下的微收入能大于微支出,因此累积的微盈,才可能产生巨额盈利。而“e国1小时模式”本质上并没有使用互联网,虽然它表面上是一个网站,但其最主要的成本部分(物流)是无论如何不能用互联网完成的,所以无法降低交易成本和收入的均衡,累积的微亏,最后是大亏。

然而,“e国模式”如果试图真正互联网化,其实是有例可循的,即“淘宝模式”——后者巧妙地将网站物流配送成本转移给用户,从而使得自己这块的成本降为零,因此能实现自己的“长尾”。

一直到现在,e国依然在电子商务之路上努力探求着。让我们祝福它,虽然二十多年前的那场探索不是那么成功,但是它毕竟创造了一个“鼠标+自行车”的网络奇迹……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