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它的作者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也是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出身于楚国宗室贵族,学识渊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有中华诗祖之称,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评价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由大雅歌唱进入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的一生经历坎坷,他少年时就志向远大,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刻的了解,十分同情贫苦的百姓。屈原后来官至左徒,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为了振兴楚国,他对内辅佐当时的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曾经一度使楚国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齐楚联盟的策略很好,使得当时最强大的秦国也不敢贸然对齐楚两国采取军事行动。
为了瓦解齐楚联盟,秦惠文王派遣张仪来到楚国,花重金收买了楚国丞靳尚和公子子兰,他们哄骗楚怀王说,只要楚怀王断绝和齐国的联盟,秦国就愿意给楚国600里的土地。屈原看透了秦国的险恶用心,坚决反对和齐国断绝联盟关系,于是,张仪靳尚等人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诽谤和诬陷屈原,让屈原渐渐失去了楚怀王的信任,最后屈原被贬为三闾大夫,逐出了楚国都城郢都,开始了十四年的流放生涯。楚国和齐国断绝联盟后,张仪撕毁了口头协议,楚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任何土地,楚怀王非常生气,倾全国之力去讨伐秦国,结果大败而归。从此,楚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抗衡强秦,只能割地求和。
屈原被放逐后,虽然遭受着冤屈,但他依然关心着楚国的命运,对楚国的不断衰弱感到痛心。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下了郢都,楚国灭亡了。屈原在听到郢都被攻陷的消息之后,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在《离骚》当中,屈原讲述了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远大的志向,表达了坚持理想。虽然逢灾厄也绝不与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反映出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的热爱,千百年来感动和激励了无数的读者。《离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以及对后世文人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后世文人无不对这首长诗推崇备至。唐代大师诗人李白讲:“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在屈原后的千年时光里,《离骚》已经成为了楚辞的代名词,骚人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的代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著作里的经典名句。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为了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要牺牲千万次,我也绝不后悔,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坚持不懈追求的坚贞意志。每次读来都让人震撼,后来人们在表达坚持理想,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时,经常引用这一名句,用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和志向。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我擦拭着心酸的眼泪,发出长长的哀叹,感叹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屈原虽然出身高贵,是楚国的贵族,是个士大夫,可是他始终没有远离底层的人们,始终同情的底层人民艰难的生活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这种情怀千百年后仍然感染着我们。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可以理解为追求真理的道路又远又长,我将不遗余的上上下下,追求探索,它体现了屈原不畏艰险的求索精神,这份爱国情怀也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早晨口渴,就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来充饥。饮用露水是化用了凤凰非露水不饮的典故。据说凤凰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梧桐不栖。也就是说,凤凰只喝早晨的露水,只吃鲜嫩的竹子,只在千年梧桐树上栖宿,表达了诗人不与别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老冉冉其将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
自己的年纪渐渐老去了,担心美好的品德和名声,还不能竖立起来。屈原的这种对自我的高要求读来时时让人感动,也让人警醒。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相互交替着,变化着,从未稍有停歇。春天和秋天也相互转换和交替,永无止境。时光是那么匆匆,光阴一去不复返。想要做一番事业,珍惜时光,好好努力才是我们该做的。
好的,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巴湘人,欢迎您关注我,我会给您带来更多的故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