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旧书网怎么样,信誉好吗(痴迷旧书的三个原因)

作者 | 罗城书局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说起旧书,自然是与新书相对而言。我想除了新出版的书,包括其他二手书,无论怎么新,都可以归入旧书的范畴。其他印刷的物件,尤其是以纸质为载体,如海报、明信片、画片之类,也可以归入旧书这一类来。旧书虽“旧”,但是却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自有其与新书不同的魅力在。我想主要大约有三:


一是价格。除了少数书外,旧书因其“旧”,所以往往要比新书价格便宜。在孔网上的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价格实在便宜得可以,几乎接近废纸价,以至于许多书友反而怪起运费过高来,却没有想到我们到书店去也不一定都是靠步行就能到达的(时间成本姑且不论)。有的书籍虽然价格没有这么便宜,但比起新书来,仍有不小的折扣。有的库存书,虽然出版时间稍早,但拿在手里跟新书比起来,除了版权页其他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是部分书虫们对旧书仍趋之若鹜的原因之一。


二是稀缺。如果仅仅是便宜的话,旧书的存在,也只是为环保事业做贡献而已。但事实上很多书,虽然是好书,在新书中也并不容易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初版的《巴尔扎克选集》的《出版说明》开篇就说:“鉴于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的教师和有志于文学事业都有多次反映,……购买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十分困难。”现在的书虽然看起来很新,但从有的书可以看出,出版社在上面下的功夫并不见得比过去多。因为不再受版权的控制,一大批现代作家和翻译家离世满50周年,他们的作品便被疯狂出版,甚至连装帧上都不愿多下点功夫。而且在过去,盗版书并没有这么疯狂。即使遇到,由于电子技术没有普及的缘故,盗版书也较容易识别。我现在很喜欢八十年代出版的那些书籍和刊物。那些书籍封面虽然有时看似很简单,但却多出自名家的手笔,久看不厌。而现在很多书籍的封面,总是有明显电脑制图的痕迹,连刊物的插图也很少有手绘的了,处处显着速成的味道。而且那个时候印刷的书籍大多为铅印,字大醒目,且校对也很负责,很少有错别字。现在似乎更注重成本的控制,很多变成了蝇头小字。阅读这样的书籍,对眼睛造成的伤害,已经直追平板电脑了。我手头就有这么一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上面印着“内部发行本”,字大醒目。这套书是在1975年印的。虽然印数不能不少很大,但是它们跟其他同时代的书籍一样,总是越来越少。我每次打开其中的一本,看着这些墨黑如漆的大字,就觉得奢侈,远甚于那些硬精装和布面精装。

孔夫子旧书网怎么样


三是情怀。近期,因为家中旧书泛滥,我打算将一批书籍清理出来挂到孔网上。但事实上,我发现,做起来真不容易。很多书籍被我拿出来又放回去。没有完整读过可能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无论是什么样的书籍,一经阅读,就成了旧书,就与自己发生了联系,断舍离成为了难事。我过去是曾经系统地清理过一次书的。中专毕业后我有一年多时间在家里等待分配,有大把的时光用来读书。因为身居乡下,可读的书到底有限,这使得我有底气将书进行一次系统的清理。有些书籍不需要了,处理掉;有些书籍不喜欢,处理掉;有些书籍读不懂,处理掉;有些书籍因为读的次数太多,好像也无需再读,处理掉……就这样,也清走了不少书。到了后来,我在孔夫子上看到了这些书,很多又被我一一买回来。买回来后,很多其实我连翻都没翻过。我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细想一下,其实这些书籍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情怀。看到这些书籍,我就会想起那些曾经拥有这些书的日子,过去的岁月纷至眼前,仿佛我还是那个在求学路上孜孜不倦的青葱少年。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