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4月6日讯(记者 林泽贵)在6日晚的厦大校友晚会上,梁华、张复雄、王龙雏等八位厦大“老”校友穿着印尼传统的服饰,撑着小红伞,用曼妙的舞步述说款款深情。一招一式,满眼含笑又一丝不苟。
这支印尼伞舞,跨越了三个校庆——从1981年的60周年校庆,到2006年的85周年校庆,2016年的95周年校庆,再到今年的百年校庆。尽管前后相隔了40年,但他们默契的配合依旧打动人心。“五年前,厦大95周年华诞之际,我们重返母校舞台,以《伞舞》礼赞母校,那时就相约厦大100年再见,用最动人的舞蹈为母校庆生。”原厦门大学艺术团舞蹈队队长、厦大外文系82届校友梁华激动地说,“如今,我们如约而至。”
《伞舞》是上世纪70年代末原厦大艺术团舞蹈队77、78、79级学生排演的舞蹈节目,在厦大校庆60周年时首次登台亮相。2006年厦大85周年校庆时,当年的表演者在阔别母校舞台逾20年之后,相逢母校,再度登台献演,引起轰动。2016年,厦大95周年华诞,当年《伞舞》的表演者们登台再续前缘。梁华说,“印尼伞舞”是当年校艺术团的招牌舞,现在成为每次老校友重大聚会的传统保留节目。
回忆起厦大95周年校庆献演这一经典舞蹈节目的情景,梁华依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当时,他们已年近花甲,有的已满头银发,他们的《印尼伞舞》节目因被认为艺术水平不高,一度被“枪毙”,后来在校方领导协调下才得以保留。“2006年演出成功后,我们只是开心、欢乐,并没有想太多;2016年再度登台,年过花甲的舞者一亮相,台下便掌声四起,令我感触尤深,眼泪几乎夺眶而出。”梁华激动地说,那一刻,舞蹈水平其实已经不再重要,台下的掌声更多的是年轻校友对老校友生命不息、老当益壮的礼赞,是对青春缅怀的共鸣,更是对母校感恩回馈的共振。
《伞舞》8个表演者之一的张复雄,是厦大77级化学系校友,也是当年厦大艺术团舞蹈队副队长。张复雄1981年从厦大毕业分配到中国石化总公司北京石油设计院,1987年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赴美工作;2003年受聘回国参与一家大公司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制造的研发工作,后又加入上海一家新材料科技公司担任常务副总裁直至退休。
张复雄是《伞舞》得以长盛不衰的主要促成者。梁华说,每次《伞舞》排演,张复雄都是最热心的推动者。此次节目受邀返校排演,为了有更好的演出效果,他甚至自己掏钱添置全新的演出服装。由于时隔多年,每一个动作,都是靠大家凭着记忆一点点收拾起来,其间还有过多次“争执”。
“这一次聚首,发现大家白发都多了,但洋溢在脸上的那种精气神依然不变!”《伞舞》表演者王龙雏感慨不已地说,“老校友”再次聚首献演“招牌舞”,为百年母校庆生,也是为当年的舞蹈梦画上圆满的句号。
曾荣膺“改革开放四十年福建最具影响力企业家四十人”“中国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的厦大中文系79级校友王龙雏,也是当年《伞舞》8个表演者之一。他说,当年厦大艺术团恢复组建时,舞蹈队吸纳77、78、79级“老三届”等各系爱好文艺、有舞蹈特长的学生20多名,其中有8人参与《伞舞》节目,此次原班人马来了5人。其中,两位舞蹈队女队员还是博士、博导,“大家相约重逢,都是怀着对母校的感恩而来”。“我们一群花甲舞者,虽然A4纸已遮不住腰身,舞姿或许也不再优美,但我们依然活跃在舞台上,舞动着青春的激情。”王龙雏说。
“看着舞台背景屏幕上播放的一张张《伞舞》演出的历史照片,再望着眼前舞台上的这些花甲舞者,你依然能感觉到,满头银发的他们是台上最闪亮的星,他们依然是母校怀抱中的学子,激情依旧,初心未改!”厦大2018级学子白崇政感慨地说。
《新福建》厦门频道原创作品
来源:新福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