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模拟智能计算机,能说话,会下棋)

科学的春天,1956~1967年,12年长期规划

1956年1月,国务院开始编制《1956~1967年全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技发展规划》,由周恩来、陈毅负责组织。
1956年3月14日,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成员35人,主任陈毅,副主任:李富春、郭沫若、薄一波、李四光(想不到吧,陈老总还有这个职务)。
规划的制订过程邀请了全国600多位科学家,18位苏联专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1956年12月22日,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关于征求〈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意见的报告》。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把发展计算机列为6个重点之一。当年首先在一些高等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课。

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全国最先设立计算机教研室。

陈光熙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教研室首任领导。


哈工大计算机专业

1956年,由吴忠明教授和李仲荣教授负责筹建哈工大计算机专业,二人从副博士研究生转为助教。当时苏联答应派计算机专家到哈工大任教,预计1957年到任。
1956年,哈工大从1951级的其他专业的学生中,抽调5人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师资研究生。后来因为陀螺专业、自动控制专业原定的苏联专家无法到任,在这2个专业里抽调一部分人员,转为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
至此哈工大计算机专业诞生。
1957年,哈工大聘请陈光熙教授来校成立计算机教研室并担任教研室主任,吴忠明教授担任副主任,李仲荣担任实验室主任。
【陈光熙,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局总工程师,当时在北京工作,这老头是个神人,从机械专业转计算机】


1957年,我国第一台比较完整的结构模拟计算机

1955年10月开始,在哈工大计算机专业筹建过程中,青年教师李仲荣和吴忠明经过反复探索,1956年5月研制出了能做加减和微积分运算的高增益放大器,掌握了模拟计算机的原理、结构和设计制造方法。
【模拟计算机,按其结构可以分成矩阵模拟计算机和结构模拟计算机,在构思研发模拟计算机的过程中,李仲荣、吴忠明选择了后一种】
时任哈工大副校长高铁在了解此情况后,约吴忠明前去汇报,并当场拍板立项,找有关部门负责人确定经费,批准他们到南方去采购器件。
1956年6月至9月,李仲荣和吴忠明一边阅读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章,一边深入研究模拟机主要部分的各种线路,同时开始在实验室中对各种线路进行实验,选择在当时条件下最适宜的直流放大器线路及结构设计。
1957年1月,计算机研发的实验及非线性部分基本完成。

我国第一台比较完整的结构模拟计算机诞生。
1957年,新华社新闻稿第2443期特别报道了此台计算机试制成功的新闻。

1958年5 月,李仲荣完成苏联专家的接待任务后,在第1台模拟计算机的基础上,与董文成、杜志书、胡学义等人合作,又研制了第2台模拟计算机,采用自稳零式运算放大器的电子模拟计算机。相对于第一台而言,这台计算机结构更加紧凑,性能更高,体积也缩小到普通写字台大小,并于1958年10月送往北京展览。

该机还曾送到中南海展出。


会下棋的计算机

新中国首台结构模拟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轰动国内外。

华罗庚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和苏联模拟机专家科甘等人先后参观并指导。
1957年2月,华罗庚在哈工大讲学期间专门约见吴忠明谈话,期间提出希望哈工大研制出一台能下“三堆棋”的专用计算机的建议。
吴忠明回去后用工作之余查阅文献、经过几个月的深入思考和计算,得到的一种必胜的算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三堆数字下棋计算机”的逻辑设计工作。
1957年下半年,吴忠明教授去北京中科院计算所进行合作研究时,顺便将此设计交给华罗庚,请他审阅。华委托计算所的夏培素先生审阅,夏看完之后夸赞说设计得很好,希望吴忠明能早日将下棋机做出来。
1958年9月,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从此开始了为期3年的教育大革命。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学生们提出要做一台计算机作为国庆节礼物的想法。
【58年爆发的一大批成就,都来自于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子们,所以,对大跃进要辩证看待】

56天出奇迹

距离国庆节已经很近了,另起炉灶现搞别的计算机肯定是来不及。
吴忠明立即召集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开会商讨解决方案,当场拿出了三堆棋专用计算机的设计方案,在教研室会议上讲解算法和逻辑设计原理。经陈光熙教授和老教师们充分论证后,认为该设计方案完全可行。

之后,又很快得到了系、校领导的批准,在经费等各项条件一路开绿灯。
吴忠明、李仲荣等青年教师,以及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便日夜兼程地开展这项工作。
陈光熙教授,领导机械部件的生产及工艺;
吴忠明教授,负责依据运行机制设计线路;
计算机专业的支部书记黄铁梅负责器材选购和材料加工协作。
其余的研究生们负责焊接零件、对触发器定型。

本科生中实践经验的学生也一起做钣金工,机盒、支架、套丝扣。
硬件加工制作完成后,进入调试阶段,李性存别出心裁,将一台录音机配上声音,由继电器控制,使其变成了会说话的计算机。
【李性存,1951级电机系学生,转计算机专业作后备师资研究生】


数字下棋计算机

这个“智能怪物”的棋力高超,它是根据数学分析所得的必胜结论进行逻辑运算,也就是说要从可能出现的棋局中选择一个最合理的必胜的走法。当对手每走一步时,就会从所有可能出现的棋局中,经过逐个挑选决定出一个最优选择。


它会说话

借助于安装的录音装置,在适当时机,还可以说出3句话来:
“请您走!”,当机器走完之后,它就会说这句;

“您犯规了!”,当下棋的人不遵守规则,机器就会说这句。

“您输了!”,当最后一颗棋子不可避免地落在与机器下棋的人手中时,机器就把这句念了出来。
1958年9月10日至29日期间,邓小平、李富春、李雪峰、刘澜涛、杨尚昆、蔡畅和赵尔陆等视察东北三省重要城市。
1958年9月15日,一行人来到哈工大,在视察期间来到实验室参观了正在调试期间的这台三堆数字下棋计算机。当时机器还不能“应战”,哈工大师生回复各位领导,将在国庆节前完成调试,参加国庆献礼。

计算机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展览会

1958年11月1日,教育部和团中央举办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在北京开幕。这次展览会的规模宏大,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如山东馆、贵州馆、广东馆、江苏馆等都设有专馆展出。


展览会总共设有27个地方馆,同时选择了各地优秀项目,组成了综合一馆和综合二馆,展出的有原子能和电子工业、半导体、钢铁、农业、机械、交通、电机、水利、建筑、化工和医药方面的产品 1500 多件。用大量的实物、模型和图表,表现了我国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哈工大参展的尖端产品有 48 项,共 101 件】
在综合一馆的进门处,是尖端产品展区,这里就摆放着哈工大的这台下棋计算机,这台会说话、会下棋的计算机吸引了广大观众好奇的眼光,每当表演时,观众都会自觉的排着长队等待观看,一些观众还非要听听它说话不可。
展览期间周恩来、朱德、胡耀邦等人都亲眼目睹过哈工大计算机专业研制成功的这台“中国第一”数字计算机,并给予高度的好评,使得师生们深受鼓舞。
展台还接待了来访的金日成及朝鲜代表团。
1958年11月30日,陈毅在刘子载(教育部副部长)陪同下参观了展览会的综合一馆哈工大展区,对数字计算机等尖端产品同样颇感兴趣,不时地称赞“了不起!真是了不起!”

1959年,为了让这台计算机在教学实验中发挥更大作用,由朱志莹、胡德河、张慧蕴、杜志书负责对其进行了改进,使机器性能更加稳定可靠,具备了以下几个显著优点:
1.性能稳定,能够又快又准确击败棋手。
2.结构紧凑,采用了小部件,体积缩小了一半。
3.采用国产的普通小型真空管,容易购买,调换方便。
4.逻辑线路合理,减少了计算机的原件数。
该机没有留下实物·················。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