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起个投票,“除了家乡,你觉得哪里的方言最好听”
我相信不少网友都会把票投给了四川话。
理由是:四川话骂人特好听,特别有意思。
有朋友特地叮嘱:千万别和四川人吵架!
原因是,你会被气笑的。
确实如此,四川话真的太好玩了。
之前一张四川人骂人的图片,就在网上火过。
就连不少四川本地人看了也笑疯了。
四川话骂人,里面大有道道。
叠字骂人是基础:
哪个没良心的往楼下乱扔渣渣(垃圾)
我看你硬是瓜兮兮~
吃个铲铲
他咧个人看到起机灵,实际上莽戳戳咧
专门用语是对骂人的尊重,如:
瓜娃子(形容人很傻)
我说你个瓜娃子
扯筋【cě jīn】(纠缠不休)
我说你那个人莫瞎扯筋
这还不算,四川人骂人还有专门的歇后语,比如:
“狗撵摩托——你懂不懂科(ko)学”;
“你给老子是二流子骂街——胡说八道”;
“我看你是碎米吃多了——啰嗦得很”;
“茅斯(厕)头打灯笼——照屎(死)啊”;
“老子有大哥有二弟——你算老几”;
四川人说话,一直特别萌
四川人讲话喜欢用的叠音,几乎所有日常场景,都有它。
这就给人特别可爱的感觉。
吃米饭不叫吃米饭,叫“吃莽莽”(一声)。
吃肉不叫吃肉,叫吃嘎嘎。
杯盖不叫杯盖,叫盖盖盖。
小葱不叫小葱,叫“葱葱儿”。
傻不叫傻,叫“哈戳戳”,或者“瓜兮兮”。
虫子不叫虫子,叫“虫虫儿”
这种特色,使得明明是严肃场合,也显得跟开玩笑似的。
比如,在吃面时,说了不加葱还是有大块葱花,气得要跟老板算账,嘴里却变成了:
不仅说叠音,好多叠字后面,还总要加一个儿化音。
比如“虫虫儿”并不是表示虫子很可爱,而是四川人对于虫子的标准叫法。
即使很害怕一条虫子,四川人说出口的也是:“啊!虫虫儿!”
在外地人看来,这简直“嗲死个人咯”。
他们还创造出无数多的语气词,加在不同的语气后面。
比如“噻”“耶”“哈”“嘛”“啰”“咧”等等等等。
配合四川人独特的拖尾音习惯,说的每句话仿佛都在撒娇一般。
“耶~~~你好凶(能干)哦。”
“就是噻~~~这个月工资又要莫得了。”
“还不允许大家有点口~~~音嗦?”
所以,不少外地朋友都抱着“无论如何四川话我还是听得懂“的心态来四川玩。
结果一出成都就会陷入一种“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不是说好了四川话能听懂嘎???”的懵圈状态。
您可别误会了四川,博大精深的四川方言,说是十里不同音也不为过。
一般来讲,大家能听懂的被称为西南官话,包括了川中方言、成都话、广元话,覆盖了广元、遂宁、资阳、成都、绵阳、达州等等地区。
网上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大冬天的,冻得浑身发抖的妹子,想小鸟依人依偎在男朋友怀里取暖。
按照电视剧里的桥段,妹子应该娇滴滴地说:“亲爱的,好冷好冷呀。”
然而到了四川老妹儿这里却变成——“给劳资抱紧点哦,劳资都要冻死咯!”
四川女生优雅(泼辣),四川男人耙耳朵(褒义)几乎是全国人民皆知的事实了。
之前,有个成都小哥还上了热搜。
当然,四川男人并不怂,只是顾家爱老婆。再说了,四川男人在家门外也是吃苦耐劳,豪爽的好男儿。
四川地理位置和气候,也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性格和生活习惯。
比如火锅,比如,伤心凉粉。
四川,尤其是成都,是个复杂又矛盾的地方。
你能看到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在隔壁街头,你又能欣赏到悠哉游哉喝茶遛鸟打麻将的闲人。忙碌与闲适,就犹如热烈的火锅和醇厚的清茶,熔炼在天府之国的血液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