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来给朋友们分享一下我自己在用的时间管理、灵感收纳的APP。
免责声明:绿色无广,写到的都是我觉得好用,并且自己在用的。
我的时间管理的“术”,主要分为记录和计划两部分。
01.记录
我认为,记录时间的优先级应该排在计划时间之前。
如果没有良好的记录,制定的计划很可能就是空中楼阁、水中泡影。完全就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完成不了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毕竟我们估算时间的时候,总是会估少。
即使在我们知道自己会估少的情况下。
所以,准确的时间记录,才是完整制定计划的前提。
我会以每15分钟为单位,记录一天之中自己实际做的事情。
比如,工作、刷朋友圈、做自媒体、心不在焉、吃饭、洗漱、睡觉等等。
然后每过一段时间(比如每周、每月),对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进行一个总结。
审视一下,自己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做完一件事情?哪些又是重要的干扰源?
这个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知,让我更容易估算自己的工作量,从而制定一个包容不确定性的计划。
当然,贪玩、懒惰、拖延,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它们都只是人性而已。
我们在这里要做的只是,如实地记录,不评判自己。
当然,记录时间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对当下时刻保持感知和觉察。
即使手上没有在刷手机,脑子也可能并没有真正专注。
而想记录这些是最难的。
所以,时刻感知和觉察当下,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不断地练习。
02.计划
建立好记录的习惯之后,我就会按照自己的时间记录,来制定工作计划。
最重要的准则就是,只做最重要的事。
这一点我在《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这篇文章中分享过。
我会以此为原则,每天只给自己安排做最重要的三件事。
比如,
•本职工作的课程学习、产品学习、跟客户沟通、文字整理输出。这是为了提升自己本职工作的能力。
• 学习自媒体,发布每天更新的内容。这是为了在网络上上构建自己的影响力。
• 读书至少一小时,写字至少两小时。这是为了保持每天的输入和输出习惯。
这里的“三件事”不是代指,就是实打实的三件事。
因为以我的经验来看,每天能完成三件事情,做出结果,产生价值,已经非常不错了。
我正常情况下,可以保证完成两件事。
想要完成四件事,就已经非常吃力了。
所以朋友们可以参考我的工作量,来制定自己的计划。
第二个可以参考的方法是,按照记录的80%的时间,来设计自己的工作量。
如果记录中每天要工作8小时,那么按我的经验,其中能有80%(6.4小时)的不被打扰时间,就已经是非常厉害了。
大部分情况下,完整的工作时间几乎在60%(4.8小时)以下。
所以制定计划的时候不必苛求自己,不然就会眼高手低。
第三个小方法就是,制定清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们大脑的储存空间是很有限的。
不需要刻骨铭心地记忆的事情,不如外包出去。
这个方法就是,列清单。
你可以选择任务清单,比如,出门前要带的东西ABCDE。
或者核查清单,比如,事情结束之后要检查复盘12345。
我用到的时间管理app有以下三个:
01.时间块
这个APP是用来记录时间使用情况的。
可以选择以30分钟,或者15分钟为单位。
只需要前期设定好所有的版块和内容,记录时拖选对应几块时间,打上标记就可以。
更细的时间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反而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在“记录”这件事情本身上。
我自己体验下来,15分钟为一个模块是最舒适的。
它还提供强大的统计整理功能,方便定期进行回顾分析。
可以看到一段时间内,工作、生活、游戏、睡觉、玩手机,平均时长是多少。
以及各类事情每日耗时的变化情况。
我自己感觉,这算是时间记录类APP中,非常容易上手、体验足够丝滑的一款。
02.MyWeek
这个APP是用来安排固定的计划的。
设置好每天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对每日时间进行一个初步的、笼统的安排。
每到一个安排开始的时间,它就会响铃进行提醒。
当然,制定计划就是用来被打乱的。
所以这个APP只是做一个“笼统的”计划。
还要用到第三个APP对计划进行实时调整。
03.滴答清单
这个APP是记录临时的安排,和设置长远的提醒。
比如什么时候跟谁约了个饭,什么时候之前要交什么报告,都可以用这个来记录,并且设置闹钟提醒。
它还有一个设置“习惯”的功能。
每天定时提醒,完成之后就打钩。
它还可以帮你统计,每个习惯的完成情况。
当然,肯定会有没完成的时候嘛。
人都会有。
我们要做的只是如实记录而已。
好啦,以上就是我的时间管理之“术”。
里面有很多细节无法一一展开,你可以亲自上手尝试一下。
毕竟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