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从互联网发展历史看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下))



先简单回顾上篇文章:提出信息基础设施可解读为”信息+基础设施“,于是互联网本质上也是一类信息基础设施,同时创新性提出了“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的概念以及它与物联网和互联网间的异同,并根据互联网的1.0-2.0阶段推演了信息基础设施网从1.0-2.0的发展路线。

感谢诸位读者、同行们捧场,下面且容我继续往下闲谈。

在我的逻辑架构内,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与互联网同属于广义上的信息基础设施。最终的体现方式都是“信息”,俩者间的融合贯通性毋庸置疑。

区别在于,互联网更倾向于用户的流量,信息来源于用户自身网络行为产生的数据,因此各企业大量抢夺用户流量,并以此运营从而盈利。

而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则更将倾向于设备的流量,信息来源于用户设备反馈的数据,因此需要抢夺设备流量,以此为运营基础。



用户的入口是互联网,设备的入口是我们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两者是1+1>2的关系。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使得互联网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互联网则让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有了更丰富更具创造力的业务价值,进一步促进用户设备的投入增长。信息基础设施网为互联网拉取用户流量,互联网为信息基础设施网赚取设备流量,两者之间并非零和博弈,而是互惠互利,共生共赢的关系。



那么,具体企业该如何做好自身定位?

当前不同行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程度不尽相同。互联网1.0阶段,第一批门户网站(新浪、网易等)集中向各类用户单向提供各种资讯及服务,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网民流量以及用户数据。

类比参考,信息基础设施网络1.0阶段,通过企业自建自运营(可引进地网公司,类似于内容媒体,也可以讲垂直性,如环保地网、城管地网等)方式,向各类用户(2C、2B、2G)提供信息基础设施的信息与应用,从而掌握第一批早期用户的流量和数据,为 2.0 阶段打下基础。

这一时期的首要问题是,提供优质“内容”,快速积累种子用户,塑造门户品牌



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2.0 阶段,建立在我们的“门户网站”已经积累了一批忠实用户,且物联设备的市场接受度相对成熟的基础后,开放我们的设备云管理、云服务、云应用等,迅速抢夺设备流量。在这个阶段,信息交换将代替设备交换。

设备即资源,可进行线上交易!设备的使用权、归属权都可以在线上进行交易和转让,共享经济的影响将真正得到释放。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的发展将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率大大提升,这其中又将产生大量的设备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产生难以估量的价值,进一步激活市场。

在该时期首要的问题则是,提高用户从设备(数据)使用者向提供者的转化率,吸纳更多的个人设备IP进驻丰富生态



想象一下,信息基础设施网2.0成熟后的愿景,

软件公司做业务不再局限于没有感知数据和硬件基础;

政府部门90%以上的设备以向企业或个人购买设备使用权为主;

住酒店,不需要在前台登记拿卡,推门即住,出行在附近挑辆车就可开走;

某民众花500元自建了一个摄像头,每月设备数据盈利上千,投资回报率1000%,成为网红摄像头;

某企业通过信息基础设施网和互联网建立了视频共享租赁平台,年交易额破千亿;

……

这样的生活听起来觉得有些梦幻,其实离我们已经非常近了。



网站建设基础知识

现在很多做共享经济企业其实就有成型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比如共享单车。其实就是典型的”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的应用模式。

单车通过定制模块入网(等同设备)由公司自建,再通过APP对用户提供应用,并对数据进行运营。这其实就是标准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1.0模式。所以像摩拜,以我的逻辑,其实就是一个1.0时代的“门户网站”,只不过这个门户网站的非常垂直单一。

按照上面概念推,上升到 2.0 阶段,那么用户所能触达的单车,更多则是由其他用户提供,真正发挥共享经济“私有、闲置、可持续”的特性发挥出来。

未来,我预测在智慧城市中,最先在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实现突破的将是摄像头和RFID。两者的共性在于可复用的价值极高,可叠加的业务相对丰富,同时城市视频网和射频网的建设成本较高,适宜共建共享



至此,对于该题的闲话就告一段落了,欢迎各位评论区与我交流,有谬误之处请不吝赐教。

后面我将继续从宏观角度顶层分析或深入业务条线分享我的经验,也会时不时评论行业内外的热点趣闻,请保持关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