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说的是三家分晋,这里还有一个豫让的典故,值得好好看一下。
豫让最初是范氏家臣,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无闻。后来智氏灭了范和中行两家,豫让做了智伯瑶的家臣,才受到重用,且智伯瑶对他很尊重。
后来韩赵魏三家合力杀了智伯瑶,并杀了智氏全族二百多口人,瓜分了智氏领地。豫让怨恨赵襄子把智伯瑶的头颅做成漆器,盛了酒浆,发誓要为智伯瑶报仇,行刺赵襄子。“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之仇矣。”《战国策》
图片来自网络
更名改姓,伪装后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伺机行刺赵襄子。被发现受审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欲为智伯报仇!”赵襄子感佩他是义士,把他放走了。
后来,豫让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吞下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变成嘶哑,他乔装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准备再次行刺。结果过桥的时候,赵襄子的马突然受惊,发现又是因为豫让要行刺。
赵襄子问豫让:“您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智伯瑶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做了智伯瑶的家臣。智伯瑶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又为他报仇呢?”
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瑶,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赵襄子很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
赵襄子答应了他,豫让于是“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这是成语“斩衣三跃”的来由。
图片来自网络
重情重义也好,愚钝死脑筋也罢都留待自己体悟。
明代文学家方孝孺在《豫让论》对豫让进行了批评。说他不能“扶危于未乱,而捐躯于既败者,不足以当国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