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一下,文章有点长,耐心看完不后悔。经历一个月时间整理,今天终于给大家见面了,这篇文章深刻透彻地解读和总结《论语十则》,涉及内容较多,细致入微,传统文化爱好者一定会喜欢,是难得的写作好素材,建议收藏分享。
一、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二、《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三、《论语》作者介紹:
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3、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四、原文和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五、深度解析《论语十则》原文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yu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和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鱼国傲昌(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山、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e,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 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日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来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温∶拼音∶yu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另外个别词补充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可译为却)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i)∶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凝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这一段可以理解为∶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机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u)日三省(xing)(wü)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重点字和词解释∶
(1)简子∶管子姓管名参(shen)字子奥,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争国灭亡了的都国贵族的后代。首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2)三省(xi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章。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姆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另外个别词补充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和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目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
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
知∶领悟。
可∶可以。
以∶ 凭借。
为∶作为。
另外个别词补充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亿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基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重点字词解释∶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å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a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这一段落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i)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海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海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海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移《论语新解》)
4、海,女知之乎?
教育(教海),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海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海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另外重点字和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i)∶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i)也"∶ 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海∶数,传授。
乎∶语音助词。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和词解释∶
思∶希望,想著。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 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这一段落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甚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首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和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著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春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重点词和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洞也。"(《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å)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 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信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这一段落理解为∶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和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泰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解析这一段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六、《论语十则》深度评析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论语十则》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养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七、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酯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台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会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岁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下包举宇内,秦括四海之意。并香八荒之心. (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香天下、统一四海的推心')
八、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亿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季以重任。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九、一词多义
1.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2)明白(海女知之乎)((3)通"智",智慧(是知也)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温)(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1)代词(2)助词(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③谓为信然∶确实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所以,因此;
④)既克,公问基故。故∶原因,绿故;
十、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²∶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吉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吉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论语十则图片01
今天分享到这里,觉得不错,收藏分享,好资料应给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谢谢][谢谢][谢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