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张玉凤晚年
1958年,牡丹江市铁路局招聘列车服务员,一个14岁的小姑娘跑来应聘,并被顺利地选上。
当然这个叫做张玉凤的小姑娘,还想不到,自己今后的命运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过两年,毛主席专列上要挑选服务员,张玉凤因为表现出众,于是被选上了,尽管是被安排在其他车厢,但张玉凤依旧感到十分满意,能够和毛主席在同一辆列车上,也是一种荣耀。
可很快,汪东兴就找到了张玉凤,调她到毛主席身边去工作,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在百忙之中专门见了她一面:
“张玉凤,真是个好名字。”
张玉凤在毛主席专列上一干就是8年,始终兢兢业业。
1970年8月,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和保健护士吴旭君找到张玉凤,并告诉她:
“根据组织需求,想让你去毛主席身边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你有没有意见。”
张玉凤一下子被这个巨大的喜讯惊得说不出话来,隔了好一会儿才连连点头答应。
“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张玉凤一开始是作为毛主席的生活秘书,负责照顾毛主席的衣食起居的。
可尽管是这样,张玉凤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毛主席作为一个老年人,身体状况自然是每况愈下,作为生活秘书,张玉凤也需要了解一些医学常识,以便于进行简单的处理,可张玉凤14岁就进了铁路局工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等进了中南海以后,才开始慢慢地接触学习。
张玉凤后来自己也学会了一些护理病人的常识,尤其是护理老年人的知识。
1971年春,毛主席因为感冒引起了支气管炎,原本只是很小的病症,但因为毛主席忙于工作,久拖不治,结果转为“大叶性肺炎”,后来是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毛主席的病情才渐渐好转。
图|1964年,毛主席与张玉凤在专列前合影
也因为有了这次生病的经历,张玉凤开始格外注意毛主席的身体。
因为国事繁忙,毛主席经常性忘记吃饭,张玉凤就负责提醒毛主席吃饭,但毛主席不喜欢自己工作的时候有人打扰,一看张玉凤过来劝说他吃饭,立即十分生气:
“你没看到我正在工作吗?怎么这么不懂事,出去,我不吃。”
张玉凤心里也很不服气,她想的是,你也是工作,我也是工作,为什么我就要挨批评。
倔脾气一上来,张玉凤同毛主席展开争论:
“人是铁饭是钢,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即使是工作,你也得把饭先吃完。”
说着就把饭端到了毛主席面前,一副气势汹汹的模样,仿佛毛主席不吃这顿饭,她就不走了,毛主席哑然失笑,只好把饭吃完。
张玉凤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对于毛主席生活上的事,张玉凤始终尽心尽责。
尽管毛主席身边的医生都劝他,平常的时候应该按时休息,可一旦有了事情,毛主席也就顾不上什么医生嘱咐了。
有一次,毛主席又利用时间接待客人,一聊起来就忘了时间,张玉凤十分心焦。
眼见客人聊起来没完没了,张玉凤心里老大的不痛快,对客人就有些不太礼貌,事后毛主席批评她态度不好。张玉凤觉得毛主席太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儿,于是就出言顶撞了几句。
结果第二天,张玉凤就收拾包袱回了老家。
图|1962年毛主席在江西向塘机场(右一为张玉凤)
后来还是毛主席妥协了,张玉凤这才又回到中南海。
毛主席后来有一句话评价张玉凤:
“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
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孟锦云就曾回忆起这样一件事:
一次她与张玉凤换班,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门口两人争吵,毛主席大声骂了一句:你给我滚,张玉凤回了一句:滚就滚,谁不滚谁是小狗。
两人尽管吵架吵的厉害,但毛主席在生活上,对张玉凤已经产生了很深的依赖。
最终张玉凤也没有离开。
毛主席后来还说:
“我脾气不好,张玉凤脾气更不好,她还骂我。”
并且还把张玉凤骂他的话写在了纸上。
不过,毛主席不止一次地夸赞过张玉凤,说她为人厚道,工作尽职。
张玉凤晚年回忆起这件事还十分感慨:
“我怕干不好,还是找一个比较高明的人来比较好”“我很荣幸能得到他老人家的这个评价,这也许就是我优势不多的优势,也是我能在毛主席身边继续工作的条件。”
1974年10月22日,中央办公厅正式下达了文件,任命张玉凤为毛主席的机要秘书。
以前是生活秘书,现在是生活秘书和机要秘书全兼,一开始张玉凤的心里总是感到有些惴惴不安。
毛主席的前任机要秘书,是徐业夫,张玉凤对这位老同志,有着很深的印象。
“我的前任秘书徐业夫同志,13岁就参加了红军,是我十分敬重的老前辈。”
图|毛主席与张玉凤
徐业夫是1936年经由大将徐海东的推荐,从红十五军团调任到中央军委机要科工作的,自此以后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徐业夫一直从事机要工作。
建国以后,徐业夫跟着毛主席一起走进了中南海,深受毛主席教诲多年,是毛主席最倚重的机要秘书。
张玉凤对徐业夫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形象,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儿,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还会写文章,最为关键的是,徐业夫和毛主席有同样的喜好——抽烟。
毛主席晚年患支气管炎后,徐业夫曾建议毛主席尝试抽他的四川雪茄,毛主席之前从来没接触过雪茄,一看这根又粗又长的雪茄,毛主席笑道:
“说不定是个纸老虎。”
没想到抽起来以后,感觉还很不错,咳嗽的状况也大大减轻了不少,毛主席后来有一段时间,便改抽四川雪茄。
不过很可惜的是,徐业夫常年累月的工作,身体状况不是很好。
1973年4、5月间,徐业夫身患重疾,因为病情较重,不得不请假休养。
徐业夫请假后,张玉凤就开始代理机要秘书,为毛主席掌管文书。
对于这份工作,张玉凤心里有很大的压力:
“我是一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没有进过高等学府,能担当得起秘书工作吗?我对这副尚不知轻重的担子,心中着实感到不安。”
遗憾的是,徐业夫人最终没能再回到工作岗位上来。
1974年6月7日,徐业夫因病去世,享年58岁。
10月22日,中央办公厅下达正式文件,任命张玉凤为毛主席的机要秘书。
张玉凤的压力一下子达到了一个顶点。
“尽管我已经代理机要秘书工作几年了,一旦正式的红头文件下来,心里是忐忐忑忑的,是激动,还是不安,一时也说不清楚,过去毕竟是借调,是代理,心理上的承受是不一样的。”
1974年7月1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上提出了请假外出的要求。
当时张玉凤就陪同毛主席一起外出到了长沙,10月底的一天,张玉凤将收拾好的文件送到毛主席面前。
张玉凤看着毛主席认真仔细地阅读,嗫嚅着开口说了一句:
“今天收到的文件里,有一份是关于我的任命通知。”
毛主席没有抬头,而是对她说了一句:
“我知道,那是我同意的。”
张玉凤捧着文件站在一旁,顿时有些不知所措,原本她还等着毛主席能继续说两句,没想到他老人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这么一句,然后就不说话了。
张玉凤鼓足勇气对毛主席说:
“我怕干不好,还是找一个比我高明的人来好。”
毛主席一听张玉凤这么说,立刻抬起了头问:
“你怎么干不好?徐秘书生病这段时间,不是你代替他的吗?”
图|毛主席
张玉凤没有说话,时隔多年后,她回忆起这一细节,那时候的她心里想得更多:
“我知道,他老人家对我的工作,还是满意的,不然红头文件也不会发下来,但是我心里清楚,这几年的工作之所以还能应付,一方面是自己刻苦努力,另外一方面同主席的教育也分不开,但我总觉得工作并不是很适应,心里总怕干不好,出纰漏,说不定哪一天由于自己不慎,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其实做我的秘书也不难。”毛主席可能看出了张玉凤内心的焦虑,于是说了这样一席话:“不难的是,我不需要你们这些人写东西,只管收收发发。难的是要守纪律,你做秘书可以看中央给我的问价,而汪东兴、张耀祠他们不能看,包括我的家人江青,李讷、毛远新他们,我不让看,他们也不能看。”
“还有,你不要以为当了我的秘书就可以指挥一切了,。过去我身边有个卫士,我让他给总理打个电话,他打电话可神气了,我看了就不舒服,不要得意忘形,要知道自己为谁工作,代表谁办事,还有,做秘书工作要谦虚谨慎,要多学习,每天除了收发文件,还要看材料,特别要看那两大本,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就能看出问题……”
毛主席断断续续,说了很多的话,张玉凤一字一句都记在了心里,从此以后安心在毛主席身边,当机要秘书。
“毛主席的话,给了我勇气和信心,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服从组织安排是我的天职,面对多病的老人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只有努力做好工作的责任,不能有任何推辞了。”
尽管张玉凤后来也面临了许多压力,但是也都做到了坚守底线,一一克服。
毛主席晚年读《枯树赋》1974年春,毛主席患上了老年白内障,视力开始出现模糊,看东西十分吃力。
于是张玉凤又多了一项工作,每天负责为毛主席读书、读信、读文件、读报纸。
张玉凤的压力一下子大了很多,时隔多年后张玉凤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坦言:
“这可是一件难以胜任的工作,像我这样的文化水平,读文件、读报、读信,还觉得能够应付,而读书,特别是读古书,那困难可就大了,很多古书,不但词意难懂,还有很多生字,这就增加了读书的难度。”
图|毛主席在中南海看完话剧《雷雨》后接见演职人员
后来为了帮助毛主席读古书,专门从北京大学中文系请来一个老师,名叫芦荻,帮毛主席读书。
芦荻和张玉凤之间,也有一个简单的分工。
现代文和一些文件,由张玉凤去读,古典文学作品和其他类型的古文书籍,由芦荻来读。
尽管如此,张玉凤偶尔也会给毛主席读古文,更让张玉凤欣慰的是,大多数古文,毛主席都能够背诵,时不时地也指点张玉凤,令她感觉受益匪浅。
尽管毛主席晚年身体不是很好,但性格依旧很幽默,他耐心教导张玉凤的同事,还不忘调侃:
“读诗和读赋不同,诗有五言、七言,还有平声支韵、去声径韵……你按韵律来读,基本上就可以了,而赋则不同,要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才行,你这样平平的念,向寺庙里的和尚念经。”
在那段时间,张玉凤也熟读了不少的古赋,如《别赋》、《恨赋》、《月赋》、《枯树赋》。
时间一长,张玉凤也能读个大概了。
张玉凤记得,一次给毛主席读白居易的《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毛主席听着张玉凤朗诵,不自觉地也开始跟着背诵,没想到读着读着,毛主席竟热泪盈眶,张玉凤心想:
“主席此时此刻一定是进入诗的意境了。”
图|毛主席
1976年间,周总理、朱老总先后病故。
毛主席是当年曾一起经历过革命战争的老战友,昔日乐观的心境也不复存在。
张玉凤后来回忆,有一次毛主席让她拿来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的《枯树赋》来读。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人,曾亲身经历过一个乱世时代,身不由己之下,庾信晚年的作品,大多都是在叙述人老年思乡之情。
这其中犹以《枯树赋》闻名。
《枯树赋》顾名思义,即是以枯树自喻,形容人如树般衰老,张玉凤后来也称:
“这篇赋写得很好,但很长,有500多字,主席早年熟读过。讲的是晋朝一个人,来到一棵大树下,看到这棵大树过去也有过生长繁盛的时期,而现在已经逐渐衰老了,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悲凉。”
这篇赋也恰好契合了毛主席晚年的心境。
张玉凤缓慢的读了两遍,毛主席在沙发上闭着眼睛,仔细的听着,似乎是在品味着文中的意境,又好像是在回味着过去难忘的岁月。
“你拿着书,看我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图|1975年张玉凤全家福
尽管毛主席年龄已经不小,但对于这篇赋却仍旧记忆犹新,张玉凤发现,除了偶尔有几处需要提醒外,毛主席几乎是一字不差的背出了全文。
时隔多年,张玉凤回忆起毛主席背诵枯树赋的经历,仍然历历在目:
“老人家的记忆力真是惊人,他的声音,他背诵时的表情,我至今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毛主席晚年很喜欢庾信《枯树赋》中的意境,以前芦荻还在的时候,两人就赋的内容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他用形象、夸张的语言,描写出各种树林原有的勃勃生机,繁茂雄奇的姿态,以及树木受到的种种摧残和因为摧残而摇落变衰的惨状,这是很成功的写法。这样写,对比鲜明,读来自然使人对树木受到的摧残产生不平,感到惋惜。”
张玉凤晚年还谈到了一件后悔的事情:
“为了不使老人家太劳累,我只好请他休息。其实那天主席精神还好,他还想讲这首赋的内涵。后来我才知道,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内心的感受和感情要倾吐,让其尽情诉之,这是有利于健康的。如若不能尽兴诉之,反而影响健康。”
“这位辩证法大师,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巨人,从庾信赋中体味出了什么,寄托了一种怎样的情谊,在我心里至今还是个谜。”
图|1998年张玉凤与丈夫以及两个女儿在一起
毛主席晚年,实实在在地将张玉凤当做亲人一样看待,曾多次叮嘱:
“我死后,你一定要常去看看我,与我说说话。”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张玉凤始终记着毛主席的嘱托,每年都要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
张玉凤离开中南海后,先是被调到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不过张玉凤还是希望能够调回原单位,于是依照她的请求,张玉凤又被调回铁道部工作,一直干到了退休。
最让张玉凤自豪的一件事是,她参与了整理毛主席藏书的工作,这项工作非常繁复,毛主席藏书涉及古今中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等诸多各种不同的类别。
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张玉凤耗时多年经历,最终完成了这项旷古烁今的工作。
图|张玉凤晚年
最后,一套由张玉凤主编,多达5000余万字、24卷本的《毛泽东藏书》出版,所出版的书,是根据毛主席所收藏的一万余种10多万册书中精挑细选出来的。
“我终于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事情,了却了一切心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