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翻译(论诸葛亮《出师表》\u0026#34;今天下三分\u0026#34;意味着什么?是现时下的现状认同)





陈寿著述《三国志.诸葛亮传》之《出师表》曰: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从上文看到(公元227年)诸葛亮所言"今天下三分"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看看荆州被魏蜀吴"三分"的历史脉络及其进入三国后的郡县现状或状态吧!

208年赤壁之战后,原先短暂领有荆州的曹操只保住了荆州北部南阳郡、江夏郡南郡的一部分,而中南部被孙刘联军占据。

曹操之后从南郡、南阳郡中分出襄阳郡、南乡郡,荆州成为三分割据的局面:

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

江夏、桂阳、长沙归孙权

南阳、襄阳、南乡归曹操。

一般认为这阶段三家各占三郡的局面是“荆襄九郡”一词的来源。


219年,荆州牧刘备的守将关羽被东吴、曹魏联军击败,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刘备又败于孙权势力后,蜀汉再无力夺回原有荆州辖权,荆州成为由曹魏与孙吴两家分领的局面。

进入三国,曹魏荆州,治所在南阳郡宛城,后徙至义阳郡新野,下辖南阳郡、江夏郡(长江以北)、襄阳郡、南乡郡、新城郡、上庸郡魏兴郡等共八郡。

孙吴荆州,治所在南郡的江陵,下辖南郡、江夏郡(长江以南)、长沙郡、湘东郡桂阳郡、临贺郡、零陵郡衡阳郡武陵郡建平郡、宜都郡等共十一郡。

于是三国版图出现短暂的稳定状态,这就是公元227年诸葛亮认同的"今天下三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版图割据及其郡县划治现状下的认定。

"今天下三分"是当事人诸葛亮睿智思维下一种现时认定,也是一种现状认同。

"今天下三分"三国鼎立局面下,魏得荆州置义阳郡、襄阳郡、南乡郡、南阳郡四郡之郡县现状如下:

1, 三国南阳郡居于义阳郡新野县以北,南乡郡以东,辖14县。三国时的南阳郡,入晋朝时名南阳国,治南阳城,辖宛、 西鄂、 雉、 鲁阳、犨 、淯阳、博望、 堵阳、 叶 、舞阴、 比阳、涅阳 、冠军 、郦十四县。三国南阳郡隔着义阳郡、襄阳邓城县而不至汉水——襄阳郡居义阳郡之南。

2, 三国南乡郡辖8县分别为:

东汉置的南乡县,治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

秦汉旧县析县,治今河南西峡县东。

先帝创业未半

西汉旧县顺阳县,治今淅川县香花镇附近的丹江口水库下,淹没前为李官桥镇顺阳村。

西汉旧县丹水县,治今河南淅川县寺湾镇一带。

西汉旧县武当县,治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岩北。

西汉旧县酂县,治今湖北省谷城县固封山北。

秦汉旧县阴县,治今湖北老河口市傅家寨附近。

西汉旧县筑阳县,治今湖北谷城县境内。

3, 三国襄阳郡辖八县:

襄阳、宜城、山都、中庐、邓城、邔,臨沮。






4、三国义阳郡 “统县十二,户一万九”,十二县为:新野、穰、邓、蔡阳、随、安昌、棘阳、厥西、平氏、义阳、平林、朝阳。

这就是魏置荆州南阳郡,义阳郡、南乡郡,襄阳郡的郡县现状。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今天下三分"三国鼎立版图割据及其郡县划治现状下的南阳,也就是三国南阳郡。

227年的南阳郡及其郡望郡境,也是当时唯一名南阳的地方。

而基于逻辑思维导图辨析,公元227年的南阳,是诸葛亮认定"躬耕于南阳"之前提,这是他21年前躬耕生存的地方,诚然刻骨铭心;而如果这个躬耕的地方已经改变为其它郡县名称,是襄阳、义阳、南乡等等,作为一个三国军事家对现实存在的认知和把握,他一定使用与"躬耕地"位置坐标匹配的郡县名字,不然公元227年的刘禅等天下人怎么能够看得懂"南阳"之所以然呢?

20年前刘备、诸葛亮军事集团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这本身就是对襄阳郡的认定及认同,而襄阳郡已经跨过汉水割走并辖治了南阳山都县。

刘备、诸葛亮认同襄阳立郡,而"襄阳说"者们之专家教授们,认为诸葛亮分不清楚襄阳和南阳,这是不是亵渎儿童智商的滑天下之大稽呢?

一个三国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诸葛亮,对魏国行政区划治变化应当有基本的信息渠道及地图标注,郡县划治变化也意味着魏国相关某"人员"部署及军事布局变化,一个军事家行军打仗咋可能不了解这些信息呢?

所以,"今天下三分"是诸葛亮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版图割据及其郡县划治现状下的认同,这也是他227年《出师表》奏章里的历史地理背景,他所认定的三国南阳郡是他21年前曾经躬耕垄亩的地方,也是他从南阳布衣自此跟随先主走向蜀汉丞相的人生转折及改变。

故"今天下三分"就是现时认定、现状认同的思维逻辑形态。诸葛亮于227年认同现时现状下的南阳,他曾经在这个地方躬耕垄亩,被"三顾茅庐"后跟随先主……至今已经二十一年啦!

诸葛亮在陈述自己的生平,选择"躬耕于何处?"时,首先的一个基本思维判断,就是现时现状下与他躬耕地方匹配的郡县名称。

他选择了现状下南阳,也意味着他躬耕垄亩的地理坐标与现时的南阳郡境地理位置相匹配吻合。

而如果他躬耕地方的郡县名称假如已经不再是"南阳",他当然会选择与他躬耕地匹配的郡县名称,如襄阳或义阳等,因为只有这样,现时下的人们,对于现状下郡县划治,大家才能够理解他曾经的往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一段生平。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