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色英文(Colorism/肤色歧视)

随着呼喊“黑人的命也重要”(Black Lives Matter)的抗议活动愈演愈烈,强生(Johnson & Johnson)、联合利华(Unilever)和欧莱雅(L'Oreal)等企业纷纷宣布,或是撤下宣称淡化斑点或美白皮肤的产品(pull the products that are promoted as dark spot reducers and skin whiteners),或是去除产品中的“美白”等字样(remove the words “white,” “fairness,” and “light” from its products)。

这些公司的举动,不仅因应全球范围内对种族歧视的清算(global racial reckoning),也指向另一种歧视——“肤色歧视”(colorism)。

顾名思义,肤色歧视是指基于肤色的歧视(discrimination based on complexion),但更明确地说是对深肤色的歧视。肤色歧视与种族歧视(racism)一样会发生在不同种族之间,也会发生在同一种族内部。对于同一种族而言,有差别的并非皮肤颜色(color),而是色度(shade),因此肤色歧视的另一种英文表述为shadeism。

从历史上看,很多地区都存在肤色歧视,原因之一是处于社会底层的重体力劳动者经常在室外劳作,肤色较深。既然肤色是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a loaded signifier of identity and status),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几百年前将全脸涂白的“小丑妆”(clown-face makeup)曾在欧洲贵族女性中风靡一时。有传闻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长期使用大量含铅的美白化妆品,可能死于血液中毒(blood poisoning)。

从文化上,肤色歧视也并非唯一由体貌特征(physical traits)引发的歧视。在审美标准(beauty standards)仍然相对单一的今天,身高、体重甚至发量都可能成为遭遇歧视的因由。

肤色

然而肤色歧视延续至今,而且超越文化范畴,成为一个具有政治意义(of political importance)的问题,与西方国家奴隶制(slavery)和殖民主义(colonialism)的黑暗历史(dark history)有着直接关系。当时通过奴隶制和殖民主义,“白人特权”(white privilege)分别在西方国内和亚洲、非洲及拉美等地区得到制度确认。如今白人特权虽然名义上废止,但肤色歧视却从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走向内化(internalized),从有形变为无形。

正因如此,肤色歧视普遍存在的社会,或是种族问题同样突出——如美国,或是有着漫长的被殖民经历——如印度。印度的肤色歧视根深蒂固(deeply ingrained),也在于它与种姓制度(caste system)相互交织。在印度,肤色较浅者大多种姓较高,而肤色较深者至今在求职、婚恋甚至日常生活中仍不时碰壁(run into obstacles)。

早在“黑人的命也重要”响彻全球之前,网上就曾出现另一种说法:种族依旧重要,肤色也很重要。(Race still matters,but color matters, too.)其实最重要的或许是,没有任何人应该因为自己与生俱来而又无法改变的因素,受到任何不公正的对待。(张熠柠)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