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丰富
编辑|静态文本
设计|王浩男
今年10月21日开始的双11已经接近尾声。
每年网友都说理性消费,但今年双11还是把淘宝服务器砸了。每年媒体都说阿里应该焦虑,但GMV每年都创新高。
上个月,做阿福精油,雕牛腩的@雕爷发了一篇文章《李佳琪杀双11》(现已删稿),在业内流传甚广,至今还能看到很多“XX杀双11”的文章与之呼应。@雕爷文章的主要结论是“今年将是双11的转折点”[S2/]。论点是:
被主播“教育”后,消费者不在乎五折。
乍一看这个观点挺有道理的,很爽快。颇有“淘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之感——一手支撑的“屠龙道”(直播),最后是对自己最大的依赖(双11)。
其实我同意@刁爷的结论,但不同意他的论点。甚至从他的角度来说,所谓的“李佳琪杀了双11”、“拼多多杀了双11”...本质上是颠倒因果的结论。
在我看来,双11的没落简直就是淘宝的自杀。
01 双11 必然被“杀死”,或早或晚在开始讨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一个同频的概念——无论是@雕爷还是本文,
中讨论的双11特指阿里的“天猫双11”营销活动,而非广义的全网促销节点。所谓“双11不杀”,也是指天猫双11的兴衰。让我们回到正题。
为什么双11年年创新高,却总有媒体写出“千亿GMV难掩双11背后的焦虑”之类的话题?严格来说,双11不必说别人的“秒杀双11”。我们认知中的“全民狂欢购物节”必然会被“扼杀”。这要从以下两个问题说起。
1)双11 是转移需求,还是创造了需求?双11是做大了行业蛋糕,还是只是积压了平时的需求,然后在双11释放出来?
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做大蛋糕,创造需求。我们来看一些数据和历史事件。第一个是过去12年互联网的里程碑事件:2009年,3G入网许可证发放给中国移动联通电信;
2010年,iPhone4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
2011年,手机淘宝上线,开始运行;
2012年,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PC(仅3.8亿PC);
2013年底,4G开始推广;
《Cmnet发展报告(2021)》指出,截至2020年底,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占网民总数的99.7%。
第二是近十年手机购物用户的规模和使用率。
第三是过去十年天猫双11的销售额和增速。
以上三份材料的结论如下:
第一,过去12年,移动互联网用户发展很快,但是2020年,差不多会达到10亿,差不多达到顶峰;
二是2011-2016年,手机购物用户数量快速增长,年增长率超过10%,之后开始放缓;
第三,双11前期的快速增长速度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基本一致。
当然,仅凭这些粗略的数据并不能完全论证“双11”与“网购用户规模”的双向驱动关系。
但作为亲历者,我见过早期的“双11人对人现象”。
比如和同学朋友一起安利双11五折,真的很便宜;华贵与父母分享网购省钱经验...于是,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早期的天猫双11不仅囊括了原有的PC用户,还带来了更多的“非网购用户”(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可以说是“创造”或“启发”但随着渗透率的提升,天猫双11的参与规模已经逐渐逼近人群上限;同时,其竞品(JD。COM、拼多多、苏宁等。)也在逐渐成长。
于是,双11开始从“增长红利+创造需求+积压平时需求”的第一阶段过渡到
疯狂挖掘需求+积压平时需求的第二阶段。当然,很难确定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分界点”到底在哪里,但也没必要仔细研究。因为,不管你知不知道分界点在哪里,只要看看这两年电商平台的获客成本,自然就能认同“双11现已进入第二阶段”的结论。
2)天猫双11 在第二阶段,会产生哪些问题?在“第二阶段”,天猫双11会
消耗用户对其低价的认知,也就是“自掘坟墓”。第二阶段,核心问题是“吃不到移动互联网红利”,用户规模难以增长。但对阿里来说,GMV必须上升。毕竟参与双11的三方(用户、商家、平台)的根本需求是不一样的,但都要想办法满足,游戏才能玩起来:用户的需求:价廉物美
商家需求:流量大
平台要求:好看的GMV
所以
天猫只能通过运营“套路”来平衡三方利益。具体有哪些“套路”?一种是“价格歧视”(即价格差异,商品提供者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相同档次和质量的商品或者服务时,在消费者之间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为什么双11的游戏越来越复杂?本质是做用户分层。
就是让“价格敏感用户”玩复杂游戏,贡献更多流量,同时赚取更多优惠;“不差钱的用户”懒得玩游戏,所以折扣少了,最后才意识到——
同样的东西,卖给不同的人,价格不同。“富人赚的钱多,穷人赚的钱少”。第二,通过增加“比较成本”,或者说“搜索成本”,挤压消费者剩余。比如一个商品,搜索价格是5000,4990,4980,很容易比较出最佳选择。不过双11的店铺可以叠加游戏,要么是代金券,押金膨胀,阶梯返现,满减,买三送一,要么是第二件半价...种类繁多,没有人能轻易找到最便宜的解决方案。
我们举个例子。某商品的“平台最低价”为4500元,而用户A、B、C能接受的最高价格分别为4900元、4700元、4500元。
由于平台玩法复杂,最优解不易找到,最终出现了这种情况:a可能随便补满减,花了4900买的;b多花了一点心思,花了4700元买的;c煞费苦心寻找最优解,花了4500元购买。这样平台和商家通过运营手段
赚取更多的A和B的消费者剩余。但是,如前所述,这样做的后果是用户对双11的“低价感知”逐渐消失。近年来,类似的声音确实越来越多:从大厂的攻防博弈时间线来看,
拼多多更像是最大的外部“鲶鱼”——逼着阿里跟进补贴,天天做“双11”,最后的结果是一起消灭低价感知:2019年,拼多多发起“百亿补贴”大战,称“用户要天天上双11”;
2019年双11淘宝直播横空出世空,当日成交额200亿,李佳琪出圈;
2019年12月11日,聚划算100亿补贴上线,针对拼多多100亿补贴;
2020年,李佳琪和维娅的营业额频频被列为热搜“惊爆体”,带货直播火;
同年,淘宝直播人员大变动,推品牌店直播;
一淘、京西等特别版app上线,低价战正式打响;
……
当然,这最多是双11被“秒杀”的加速器。从根本上说,如果把过去的“全民狂欢购物”称为双11的常态,那么双11必然会“消亡”。
消失的用户增加红利,被“自断亲民”的价格歧视游戏扼杀。
02 天猫双11 ,其实是淘宝“主动杀死”的回到我开头的观点——所谓“李佳琪(直播电商代表)和拼多多杀双11,颠倒了因果”。
如上所述,
天猫双11的死亡“根本原因”不在拼多多。在此基础上,我甚至觉得淘宝直播就是阿里用来“拯救双11”的东西。或者更准确的说,直播间可能是未来天猫双11的“新形态”。为什么这么说?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双11中的常态是什么?是全民剁手熬夜血拼吗?还是需求分层,一部分享受购物狂欢的核心用户去狂欢,大部分人相对理性?
其实不疯狂的天猫双11才是未来的常态。
1)淘宝早知道双11 “不疯狂”才是常态当初天猫双11的爆发式增长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产生的——
在需求端,我们吃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规模红利;在供给端,正赶上传统商业“以电商为出路”的时期。引用@的原文中中中中:
双十一是一个里程碑。还记得2010年,双十一当天的销售额超过了香港当天的零售总额,震惊了传统商人...什么?什么是电子商务?咪咪成气候了吗?我在淘宝开店好吗?
2012年,当191亿的大卫星发布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商务人士都不再怀疑电子商务的大趋势已经成为。只有你拥抱姿态的不同,不再讨论是否需要参与其中。
李佳琪和维娅从16年前开始做淘宝导购。为什么要等到2019年左右才全网爆?因为
赶上了淘宝的资源和流量倾斜。这期间刚好天猫双11开始做两波预售,双11的“全年最低价”越来越弱。如果你把“淘宝直播”和“双11不再是全年最低价”联系起来,你可能会觉得——
双11的“低价意识”越来越弱,但淘宝直播的“低价意识”几乎是同时建立的。当然,“淘宝直播全网最低价”的认知也是逐渐建立起来的。运营机构较早关注了李佳琪。早在19年初,运营机构就写了《一哥口红带货的秘密》。
不仅仅是运营商,这一时期互联网上的文章也大多聚焦于“神奇的商品”和“带货的干货套路”,而不是“便宜”和“供应链优势”。
当时的淘宝直播和现在的淘宝直播甚至不是一个物种:
19年前,直播是“卖技术”;现在的直播电商就是“供应链”。另外,李佳琪和维娅仍然是淘系的主播,不管他们有多牛逼。直播消解了双11的低价心思,淘宝有直接的数据反馈,阿里不会不知情。因此,李佳琪和维雅的“全网低价”必须在阿里的默许下进行。
当时代红利消失,热情终将回落;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远保持增长,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许是阿里高管认为时机已到,也许是他们认可淘宝直播的前景,也许是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拼多多的外部压力...
但总之,
“取代”淘宝直播的双11,大概就是阿里决策者眼中的“正常新工作”了。(当然这是我的猜测)2)淘宝直播很可能就是“新双11 ”的最佳选择淘宝直播为什么是“新双11”?因为它可以很好地保留天猫的两大核心资产。
①天猫双11的核心资产:核心用户和高认知度品牌天猫双11有两个核心资产:一个是众多优质品牌旗舰店。
所谓的双11,其实就是“品牌的双11”。想想双11的典型心态——都快双11了,等着吧,到时候再便宜。每年最受欢迎的产品是雅诗兰黛,兰蔻,阿迪。
买非品牌日用产品一定要等到双11吗?只有高端品牌商品才值得积压需求,然后集中爆发。
另一个是淘宝扒手的常年核心用户。这些核心用户就是活跃在李佳琪、Viya以及各大品牌直播间的观众。(而不是网友喊的“理性消费”)
天猫双11要想继续玩下去,必须抓住“核心用户”和“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牌”。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几个数据:第一组是主流电商平台之间的“用户重合率”。
主流电商平台用户重合率和独家率数据来源:东吴证券和36Kr。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
各个平台之间的相互渗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政策导向+稳定的电商格局)。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用户货比三家,越来越多的商家在多个平台上运营。用户选择越来越多,高点越来越高,轻需求的用户转化越来越难。
淘宝要想像前几年那样只做“全网狂欢”就更难了。第二组是36Kr商家的最新调查数据。从这组数据来看,
天猫在“帮助商家建立品牌势能”方面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来源:《智氪研究|猫狗抖得快,竞争双11,谁是商家的心脏?》
②直播间可能是未来最适合双11的载体说实话,现在电商行业已经深陷其中。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没有一个平台能轻易做到“赢者通吃”,即使是电商大佬阿里也不行。
最终大家都是为了一场“持久战”,一个竞争优势而战。未来淘宝直播间,尤其是
品牌自播,可能是天猫发挥自身优势,连接“品牌、核心用户、平台”的最佳方式之一。第一,从“留住核心用户”的角度来看,直播间是有潜力的。其实早期淘宝直播间的一大职责就是陪伴。用户闲着无聊时,可以在直播间与关注的主播互动,顺便体验“购物看货”的乐趣。这绝对是比冷库更好的留存手段。36Kr的数据显示,淘宝直播的用户和忠实用户份额均为行业第一,这也证明了淘宝直播对核心用户的留存能力是可靠的。
来源:《智氪研究|猫狗抖得快,竞争双11,谁是商家的心脏?》
依托直播间可以有效提高核心用户粘性;同时,核心主播的价格优势可以吸引大部分轻用户。
改善平台的日常工作是一个双管齐下的方法。今年双11,预售当天李佳琪有2.5亿人看直播间,而淘宝上只有5867.8w的李佳琪直播粉丝。
也就是说,这次他在双11的直播一定是吸引了新用户。这就是头部主播的导流作用。淘宝直播一旦留住新用户,肯定不会只看一个直播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漏斗——
流量可以从头流向腰尾,潜力还是很大的。其次,从“把握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牌”来看,未来直播间的重要性可能不亚于店铺。同样,直播间对品牌的重要性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大。直播之间的“互动性”就不用多说了,图文详情页和直播的可信度不在一个量级。更重要的是,
直播间有潜力成为“品牌的标准展示窗口”。比如红星鸿星尔克之前,网友觉得你够了,还得花钱养你。是线下扫货,淘宝店铺下单,还是去直播间评论互动,然后一起下单?
再者,如果你想去品牌的直播间,你的第一反应是去Tik Tok?JD.COM?自动汽车更快?还是淘宝?
毫无疑问,淘宝。
天猫的品牌店心思已经深入人心,直播间更符合现在网友的“互动店”。
这还是基于现在的直播技术。如果像5G、AR、VR这样的技术……...都是未来商用的,能不能真的在直播间“购物”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我们大胆推测一下,未来
双11会成为一个类似春节的互联网定制节日——商家在这一天大搞促销,用户也抱着“囤年货”的心态参与。天猫双11会在APP首页和店铺做一个正常的氛围,尽量让核心用户在直播间消费。
03结论当然,很多朋友还是会质疑淘宝直播的马太效应太严重,不够健康。大家都承认。
但这就是目前直播市场的竞争现状。有头才有生态。没有头部主播,就没有示范效应,节假日连个带货的直播热搜都没有。你的用户意识从何而来?所以,不要只看问题,更要关注新变化,新趋势。李佳琪和维雅的商品直播真的破了100亿,但还是有165家品牌店的直播超过了1000万。
所以,
天猫双11和淘宝直播之间,可能不是“自制屠龙道终结自己”的故事,而是“屠龙少年最终成为恶龙”的故事。[/s2/]也许以后,阿里真的可以靠头部李佳琪和维娅破圈赚热度了;殊不知品牌店播是基础菜,旗舰店心思是用来“积粮慢成王”的。未来,拭目以待。*本文为运营机构特别贡献,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运营机构立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