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天涯李欣欣
新梦想舞厅,百度地图“上海人气夜店排行榜”第一名。
如果考虑到是夜总会,新梦想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开在老沪太路一个社区菜场的楼上;营业时间完全避免了“夜”的定义,除了晚上不营业,新梦想一天营业三次,早中晚。
这里几乎每个大客户都有一个保温杯,里面飘着茶叶和枸杞。
一段阿爸阿婆的舞蹈版响起,齐龙老师大声呼喊。数百双舞鞋同时滑入舞池,弹簧地板随之起伏。不再年轻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仿佛来到了自己的“幸福星球”。
今天,我们推出“上海第一夜总会——新梦想舞厅娱乐手册”。
地址
沪太路173号是孟新官方的正确地址,但并不容易找到。
更有效率的方法是在沪太路上看到一个几十米长的“北盛菜市场”绿色招牌就到了。
看到“北盛菜市场”醒目的绿色招牌,新梦想舞厅到了。
在市场的西侧,明黄色的“新梦想舞厅”几个字大度地隐藏在市场招牌的边缘。
很难想象,在菜市场楼上砖红色的外墙和几个大烟囱的包围下,是一个醉人的舞厅。
食品市场的西侧是孟新舞厅的入口。
招牌下面是舞厅的门面,很小。走上市场一侧的石阶,一条狭窄的门道将舞厅与外界连接起来。
但是找到新梦想的大门之后,并不代表就可以进去了,因为新梦想的营业时间也是很有讲究的。
营业时间
每天新梦的卷帘门都要开三次,关三次。
早上6点开卷帘门,11点关门;
中午12点半,卷帘门再次打开,下午4点关闭。
晚上6:30-9:30,再次重复上述动作。
新的梦幻舞厅每天有三个开放时段,上午、下午和晚上。
新的梦幻舞厅比大多数咖啡馆更敬业,只在中国新年期间关闭两天。
第一次就诊是下午5点,有一次被拒之门外。第二次,中午开卷帘门前,我们在门口等。
12点出头,已经有二十个大叔大妈在这里等着打招呼了。
卷帘门还没打开,一些大爷大妈已经在门外等着了。
在等待开门的人群中闲逛,我们和一位穿着火龙果夹克和耐克鞋的阿姨聊了起来。
鞋阿姨住的不远。“电瓶车开5分钟”。她已经跳舞30年了,正在等待她的舞伴。
刚学跳舞的时候,满脑子都是“跳舞瘾”,“一天跳几个”,现在只在周末来。
阿姨10年没跳舞了。原因有点出乎意料:
“我会找个舞伴不再跳舞。我不喜欢跳舞,把我妈当真人一样管,比她老公管的还紧。”
“阿拉老公不管我,易(老搭档)好像真的。”
Banxie阿姨撅着嘴补充了一句“(新)伙伴只有周末上班空”
票
值机区设在舞厅门口,相当老派:棕红色的旧皮沙发,红色的大桌子,茶杯,暖水瓶。
墙上贴着各种告示:“禁止吃瓜子”、“禁止吸烟”、“高血压、心脏病等剧烈运动不要参加”[S2/]。
上午和下午比赛的门票价格为10元,晚上比赛的门票价格为9元,周末比赛的门票价格为12元。
也可以花80元买第二张卡,每张卡比付单卡便宜,2元。
价目表和通知贴在舞厅的入口处。
12点30分进场时,进顶门的30多位大叔大妈,大多都拿出了一张小小的纸质副卡。
售票柜台是红色的大桌子。幕后一般有两个人,一个阿姨,一个叔叔,五六十岁,负责收现金,抽卡。
在红票柜台,一般有两个人负责收现金和抽卡。
桌子上摆着一大堆物品:眼镜、钱包、铁盒,分分钟直通80年代的大厂办公室。
可能是熟客太多,售票柜台的阿姨有“第三只眼”。即使我们戴着面具,第二次还是被阿姨认出来了。
演出结束,售票亭的大妈和舞女们一一道别,看到我们过来准备地,就说:“两家人(两个人)的头儿到现在都白活了吗?”
“没关系,跟着Jaila的音乐走,看看别人能做什么。学得快。”
名声
新梦想峰会百度地图的“夜店”榜单,可能年轻人对“夜店”的理解有些偏差。
点开榜单前10名,都是“蓝白歌会”、“月见草”、“乐凯宫”等老牌舞厅、夜店。
百度地图的“夜店”榜单,榜单里的舞厅名字都挺老套的。
新梦想在这类“夜店”中脱颖而出,高居榜首,总有解释力。
与夜店、livehouses不同,“百度夜店”通常位于远离市中心的地方。
其他上榜的歌舞厅更远,包括浦东、松江、嘉定、闵行的金台路,尤其是以公交或助力车为主的大叔大妈,超出了“联网范围”。
位于京欣安或老闸北,孟新舞厅的“可及”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采访的十几个人中,最远的一个是杨浦的,骑助力车来回要80分钟。
不,我叔叔和婶婶是骑着助力车来这个舞厅的。
其次,性价比高。一张10元的门票,退休的阿姨叔叔们买得起。
再者,可以称之为时代的“遗产”。
舞厅曾经容纳了整整一代叔叔阿姨们年轻时的日常生活。
据《解放日报》1987年7月的文章《新客来舞厅》,到1987年7月,上海已有111家营业性舞厅和群舞,每晚进入舞厅的人数近万人。
但是现在大部分舞厅都关门了。我们翻遍大众点评网,试图找出上海现存的舞厅,但在点评网有详细信息的大概不超过20家。
新梦之年至少20年了,舞厅里一定有什么不平凡的东西还活着。
礼服和舞鞋
大妈们步入舞池时的“战斗服”,在卷帘门打开之前就释放了“战斗美人”的信号。
开市前每隔20分钟,就会有三三两两的大爷大妈站在门口的楼梯上等着卷帘门拉上。
阿姨们去那个车站,穿着“跳动”的衣服,包括但不限于珍珠耳环,“驴牌”三角披肩,高扎马尾,羽绒服领子里面颜色鲜艳。
来舞厅跳舞的阿姨和叔叔们都穿上了他们最喜欢的“战斗服”
这些窗帘一进入市场,就被“卷了进来”。
一部分可以直接穿在港姐的古代选美里:有一件礼服,有宝蓝色亮片,与七彩灯光融为一体;后面有一个大V字芭蕾领,露出后背的蝴蝶骨。
大叔们也不甘示弱。各种衣服集结亮相,海军帽,大麻将吊坠链,金色粗腰带...总之,这里有竞争的学校,充满灵气。
鞋子作为一种体育娱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双有跟的舞鞋是竞技舞池的关键装备。
大妈的鞋子一般不会跟太高,方跟的也不少——主要作用是让姿势更直更直。
大妈的舞鞋多是方跟,鞋跟不要太高。
我姑姑的大部分包里都塞满了一双舞鞋。真正开场后,大家溜进舞池,所有通勤鞋都换到了座位下面。
一位穿着蓝色亮片裙的阿姨带来了一双宝蓝色亮片舞鞋,是她在网上花50元买的。
看到我们对舞鞋感兴趣,她热情地介绍货源:“网上有的话,农就写‘蓝舞鞋’,易就得跳出来。”
灰姑娘的舞鞋不一样,都付出了很多心血。
叔叔换鞋不多,但是你注意一下,叔叔可能比阿姨好。
进舞池前,王庆国(化名)换了一双黑色的牛皮舞鞋,形似布洛克鞋,不同的是鞋底更软。
这双舞鞋已经穿了“羊毛(将近)两年了”。买的时候去鞋匠那里粘底,前底和后底加厚一层,类似于女士“加工”的Repetto(法国芭蕾时尚鞋品牌)。
他很爱惜,“拿过来换,不然到外面就坏了”,家里有三四双,轮流穿。
保温杯
在新梦想跳舞,保温杯和舞鞋必不可少。
除了女士的皮包,阿姨们还会有一个环保袋,里面塞满了保温杯、舞鞋、水果酸奶、咖啡等等。
一个有这样装备的女士,在巴黎可以天衣无缝的融入。
保温杯不仅阿姨可以用,叔叔也可以用。
我叔叔是个直男,平时都是带着保温杯或者带着绳子的玻璃杯。最直的那种大叔,选个马克杯直接塞他羽绒服口袋里。
每次打开之后,就跟果树上长水果一样平常,保温杯自然长在茶几上。
在这个舞厅里,保温杯是每个人的一件装备。
除了保温杯,茶几上还有大妈们补充能量的心思。苹果,Benasong(阿姨们的蜜汁欢乐→前滩太古里老人游玩指南),酸奶,甚至大玻璃瓶的雀巢速溶咖啡粉。
大叔大伯都是以人为本,有的还在能源补给下盖着旧报纸,堪比低配版的野营地。
最精致的阿姨甚至自带水果刀,现场削苹果。
内场标注“禁止带皮的水果、坚果(如橘子、香蕉、瓜子、小核桃等。)”,但最后你会发现,这个禁止通知好像是舞者经常带的物品清单。
内场的通知透露了舞者最喜欢的食物。
闪光灯
舞厅永远呈现出和楼下北盛市场肉店一样的紫光。
舞厅里的各种灯光设备是最好的气氛组。
十根方柱分两排立在弹簧地板两侧,内置照明装置,暖场时无法开启。方柱子只有在第一首歌响起的时候才会亮起紫光。
音乐响起,10根方柱立刻闪亮。
各种架空照明设备同时开启。在“橘子App”中进行对比研究后,我们得知了这些“顶级”设备的名称。
旋转魔球灯,魔灯带,激光灯,变色迪斯科灯。加在一起,效果就是让每一张开心的脸都变得五彩缤纷。
每盏灯都有它的名字。
在“黑光舞”期间,柱子灯变暗,它们让气氛更加暧昧。一不小心,很可能会看到有人在接吻,贴得更近。
持有者
舞池周围是休息区,摆满了亲切的扶手座椅、茶几和镶有珠子的老式沙发。
看似千篇一律的座位区,其实颇有讲究。
新梦想展位基本有两种配置:四人展位和八人展位。
四人展位和八人展位怎么坐都是有讲究的。
一排远离舞池靠墙的区域,昏暗的灯光下,是四个成对的座位,其中一个是小茶几,布局像火车的餐车座位。
这是一张四人用餐的桌子。一般只有两个人坐。叔叔和阿姨并排坐着。这样空空间宽敞,私密感强。
在比较开放的八人区,其实很多都是“群友”坐在一起,每个茶几上都有“舞星”的名牌。
我们不会跳交际舞。一开始,我们被“名牌”吓倒,不敢坐。
微信群
进入八人展位的是“团客”。他们有微信群,会在群里见面。
我们在等开门的时候误遇到了一个“群主”。
主要阿姨穿着一双红色的棉鞋。她说她所在的大群在线已经达到500人,另外一个小群加了150多人。
团里的叔叔阿姨们来自上海各地。有一天你会去哪个舞厅?他们跟随团体公告。
有些八人的摊位上有“舞星”的牌子,我们几乎不敢坐下。
“舞蹈公告来回发。(群里的人)都是各大歌舞厅的。有许多舞厅。很久以前就有200多家舞厅了。”
这种微信群在新梦里很流行。
舞厅的包裹处贴有一张“群舞活动时间表”,上面列有每个微信群的名称、座位、每周活动时间。
包裹邮寄处的表格上列出了几个舞团的活动时间。
团名欢乐复古,“绅士淑女跳舞娱乐团”“笑对局势”。
邮包的大叔告诉我们:“白天(跳舞的)都是老人和老女人。这些(夜场)大多是40-50岁左右的人,艾拉很开心。”
暖场
舞会不直接开始。灰姑娘穿上水晶鞋需要缓冲。
正式开场前,有一个小时的热身时间。
一开始,我们很困惑。为什么预热这么久?但是,进入会场后,我发现这对我的叔叔和阿姨是必要的。
在这一个小时里,叔叔阿姨们都很忙,脱外套,换舞鞋,给保温杯倒满开水,和刚认识的伙伴寒暄,提前锻炼肌肉。
热身时间是拉伸和热身的好时机。
当然没有更衣室。大妈们直接在座位上,大方的脱下保暖裤和棉裤,露出纤细的裤袜。
热身环节,问候是“暖”的重要一环。
我们听了一组对话。
一位阿姨走到我们后面的座位上,脱下外套,用清脆欢快的声音对舞伴的叔叔说:“我又买了一件衣服,(买了)两个包。”
舅舅马上回答:“女人的衣柜里,总少一件衣服。”
然后,两人低声交谈,聊起了父母的缺点。
当然,也有人不想错过热身期空空置场地福利。
这位穿着鸡心领豹纹短裙的阿姨,脚踩白色玛丽珍鞋,在伙伴的配合下,不停地旋转扭动,黄色的头发来回拂动,突然“嗖嗖”地束腰,像一个刚刚上紧发条的铁皮玩具,再也按捺不住活力。
叔叔阿姨的舞蹈散发着不可阻挡的活力。
有些人喜欢独舞。一个蓝毛衣大叔,长期在舞池独舞,对自己很投入。孤独就像廖凡的《白日焰火》,技术上严肃,你会想到魏凡。
这位蓝毛衣大叔更喜欢热身时在舞池里独舞。
新梦想里很多热身的歌都是“萨尔萨音乐”,专门用来练习萨尔萨舞的。
索罗大叔说的萨尔萨舞属于拉丁舞,比交谊舞有更多自由发挥空的余地。
在新梦里,这个大叔属于“外星人”。他只在热身赛期间独舞,然后踏上自行车共享,正式开幕后离开。
音乐和DJ
温暖的“萨尔萨音乐”演奏一小时后,舞会正式开始。
DJ准时在话筒里贡献了普通话的串词:“祝大家玩得开心,玩得刺激。来吧,朋友,抱起你的舞伴,步入舞池,翩翩起舞~ ~”“/S2/]
接着,齐龙的一首舞蹈版《阿爸阿妈》奏响,伴随着动感的音乐,叔叔阿姨们像磁铁一样从四面八方三五成群、一对对地迅速滑入舞池。
当舞会正式开始时,叔叔阿姨们从四面八方滑向舞池。
新梦想的音乐在每个游戏中都是不同的。跟着DJ来放吧。
对于我们这些不太熟悉舞曲的人来说,我们费尽心思用各种音乐软件鉴定,然后琢磨歌词,最后确定了一些歌曲。
我们发现歌曲的类型涵盖很广,有20年一直向上的老歌,也有近三四年的新歌。
例如,开场的“阿爸和奶奶”是2019年作为Tik Tok的一首强势歌曲发布的。
另一个Tik Tok红曲“你好”是赵鑫在2020年发布的。我们都被合唱的歌词“你好~你好~你住几楼,可以交朋友吗?”
还有可可托海的牧羊人,2021年春晚后遍布各大广场舞区。
有姜山的《梦里的水乡》,还有远在千古的《雨夜再见》男版翻唱。
跟着音乐,用轻快的脚步随着节拍跳舞。
有一些舞曲,歌词很惊艳。一首DJ版的《美女》,歌词惊到了我们的下巴。当初都说男人用下半身思考,看到美女就心如火烧。
但在舞者心中,歌词并不重要。这些歌曲被翻译成三步、四步、吉特巴、伦巴、春步。
这首歌是坐在舞厅二楼半的DJ大叔放的。我们曾经以为,节目结束就拿起拖把的大叔,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
这个拖地大叔原来是DJ本人,跟扫地和尚一样。
没想到,这个戴着黑色礼帽,穿着黑色羽绒服的人,就是当晚的DJ。
“我怎么能呢?是不是音乐不行了?”DJ叔叔拖着地板问,以为我们是来抱怨的。
“不,不,只是好奇。相当于DJ吗?”我们解释过了。
或许,我们的提问开启了他对事业的新认识,拖地大叔瞬间睁大了眼睛,“对,对,就是DJ”,一脸开心。
早期字段
早市营业时间最长,四个半小时,很少有人能跳到满场。
当大部分农场动物还挤在地铁里的时候,从早上6: 30到8: 30,新梦里的第一批大叔大妈们已经完成了当天激素和多巴胺的洗礼,坐上助力车离开了。
早期的舞者年龄普遍较大,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大叔,都快80岁了。
早上8点,79岁的秦望(化名)已经穿上外套,戴上帽子,背上背包,走出了舞厅。
入口处的“欢迎来到新梦想舞厅”一直闪烁着灯光。
退休后,他学会了跳舞。他每周来三次,从浙江路海宁路坐46路公交车,6点半准时到达现场。
他认为跳舞的意义在于健身。“跳舞等于全身运动,Nong每个关节都在动。每天动两个小时就好了。”
相比舞蹈,晨练的核心是锻炼筋骨。所以,早上起来,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弹力带不时被舞池拉起,椅背当单杠压着后背。
上午时段,一位阿姨拉弹力带拉伸身体。
冯武(化名)双手握拳,放在胸前,绕着舞池的外场慢慢走,看起来就像在公园里快步走。
他告诉我们,他的《少年辰光》去静安寺百乐门娱乐了。
冯武武跳舞60年了,现在已经将近80岁了。十多年前他说“年轻的辰光”。
“去上半年30块,下半年80块,晚上200块。辰光·阿拉有一张卡。”
跳舞对他来说是一种锻炼,在哪里跳舞并不重要。
早上和闸北公园的公园舞女跳完舞,8点多,又换了一个新的梦。“天还没亮,进来歇歇吧。今天公园很冷。”
对于一些客人来说,在这里跳舞是为了锻炼身体。
上午10点半,工作人员开始开窗通风清洁。
舞池里的人少了。切换到自由飞行模式。
红裙子阿姨在场外摇头晃脑沉浸蹦迪;两个人在练习华尔兹舞步;一位阿姨正在练习下一个单词;一个叔叔吃了一个苹果,绕着田野慢慢地走着...每个人都显得自由自在。
夜场
作为“上海夜店第一”的新梦想,最接近夜晚的是夜场,但这个人气最差。
舞者的平均年龄是最年轻的,从早上的70岁直接降到了50岁,很多还没退下来。
包裹邮局的叶大爷说:“晚上跳广场舞的人多。为什么要吃老酒?屋子里总有人,辰光吃晚饭的时间也很长。”
“所以晚上不是7块钱(卡价)给阿拉,所以鼓励别人来。”
这一幕,我们终于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年轻人。
年轻人不会跳交际舞。他们在点亮的柱子旁摆好姿势,转圈拍摄短视频。
晚上,一些真正的年轻人来到“复古舞厅”打卡。
就像小红书里看到的,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感受“80年代复古舞厅”的氛围,或者是拍摄一部以大叔大妈们的舞蹈为背景板的“复古港风”时尚大片。
如果说晨场是公园晨练的室内版,那么晚场就是菜鸟学习场。
晚上八点半,舞池里的人群突然变成了一条垂直线。
以两位大叔为中心,随着音乐开始行走。大叔正在带领一群大妈学舞步。路线大致移动如下:向前两三步,顺时针转两圈,左右几步,逆时针转两圈。
在舞蹈游行中重复以上动作,有一种我早期学生时代的“兔子舞”的感觉。
人群变成了一条垂直线,重复着舞步。
至此,我们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新梦,感受到了平等、易用、无社会压力的氛围。
不知所措的年轻人也加入了队伍,步叔叔的后尘,被迫开启沉浸式采访模式。
周末下午场
如果说上午的表演是锻炼,晚上的表演是学习,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你需要一个展示成绩的舞台。
周日下午,会场承载着这样一个功能——大型文艺报告会会场。
如果你想感受舞厅里的热情,你可以选择周六下午。20张圆桌的场地可以容纳五六百人。
下午一点半,是戚龙的舞蹈版《阿爸和奶奶》。十根柱子瞬间亮起紫光灯,大叔大妈们踩着动感的舞步,绕着舞池逆时针旋转。
不到两分钟,空匡的舞池里就挤满了人。
舞池里跳舞的人群热情高涨。
坐在“舞星”里一动不动,我们像滑冰场上的运动员一样看着人群,一对对的人在眼前闪过,迅速滑向远方。
闪光灯下每个人都闪现出幸福的表情。
【/s2/】我们瞬间感受到了开篇文字中的“开心、激动”四个字,顿时觉得感动。沉浸感不亚于迪士尼营造的氛围。
每个人都把自己最好的礼服、最好的舞蹈和最高的情绪留到了周末下午。
大妈们在纺纱,长裙摇曳。
同时,周末下午也是大规模的社交场景。孤身一人的大叔开始寻找潜在的女伴坐在一起。
叶大爷向我们伸出一只绅士的手,问道:“你们真的没有走过场吗?旅行结束后我可以带上列侬。如果不是经过游戏,我也不会坚持。”
大方的邀请房间里的女士,是单吊叔必备的素养。
休息时间
阿姨用纸巾擦口红;
叔叔把自己的马克杯塞进了口袋;
灰姑娘在零点脱下舞鞋,
灰姑娘要去哪里?
答案是,回归日常生活。
午夜来临时,灰姑娘脱下舞鞋,回到日常生活中。
换上厚重的羽绒服,褪去舞鞋,有的大爷大妈直奔楼下北盛菜市场买小菜;
有的去宫廷糕点店买了千层饼饿死;
有的去黑龙江炒货店,自己买几斤,再给朋友带几斤;
还有人走进“五金平价百货”买502百得胶。
舞厅的卷帘门关上了,但社交还在继续。
一个穿黑衣服的大叔刚从舞厅下来,站在市场门口,对另一个刚踏上电瓶车的朋友喊道:“醉蟹吃切?拿一个回去。”
- END -
作者:江天涯、李欣欣/
视频拍摄:姚祖红、江天涯、李欣欣、纳莫文/
编辑:韩晓妮/毛笔:杨茁/
做个图:二黑/
那文:陈不搞笑/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以获得内容授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