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周杰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召开会议,坚决抵制文化娱乐领域不良现象和畸形美学的渗透和侵蚀。先前广电总局它还发布了一系列相关公告,多次提到要确立节目的正确审美取向,坚决杜绝“娘枪”等异常审美现象。
一段时间以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文化娱乐领域,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审美现象,如过度减肥、网络红脸、伪古风、审丑、或假、或病态、或捏、或人格扭曲。。。借助影视平台和网络新媒体的诱导和放大效应,这些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美学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畸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消费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美学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精英到大众、创造与消费并驾齐驱的巨大变化。这是中国社会积极健康的审美趋势的标志。然而,在这个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泥和沙的下落。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传播模式蓬勃发展,审美模式逐渐从传统的“静观”演变为“集体狂欢”。不同的审美风格有一种“两极分化”现象——“推向极端”畸形:说到阳刚,我们把粗鲁当成美;说到美,把尹梅当作美;说到精致,我们把纠正空虚视为美;说到乐趣,它以恶作剧为美。。。这些畸形的美学往往冠以多元主义的名义,颠覆了社会主流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标准。
反常美学的危害不仅存在于审美范畴,而且至少在三个方面也存在于社会领域:
从中国的审美传统来看,“乐无性,悲无悲”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一条长期主线。它是多样而平衡的,包容而分为主和次,深刻而不偏执,厚实而不浅薄。许多“中庸中和中和”的思想构成了我国民族美学的内涵。然而,不正常的美学,无论是新颖的还是存在的,都会形成一种文化“消化”力,以消除宏大、中心、深度、历史和本质,这必然导致文化传统的虚无主义。
从个体的本质来看,反常美学实际上是人类审美异化的表现。变态美学是一种肤浅的娱乐美学——美学变成了自我娱乐,而不是精神提升;这也是一种单向审美——模糊了人们的特殊性和个性。“畸形”会使人们压抑正常的审美情感和能力,简化审美思维,扭曲审美价值判断,导致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选择、审美理想和审美文化逐渐异化。这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构。
就时代的需要而言,新时代、新征程需要的是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美学,需要的是充满活力、厚重的现代叙事,而不是枯燥庸俗的后现代叙事。畸形美学难以满足伟大民族复兴之旅的崇高需求,难以融入现代化进程的大潮。
畸形美学使人们失去了传统主流的根基、主体性和综合性的灵魂,无法回答时代的问题。坚决抵制变态美学,不仅要打破,而且要站在传统与当下、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神和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生成健康的美学:既有趣又高尚,以人们的生产生活为源泉,创造而不是模仿。它符合美的目的和法则,能与积极的生活产生共鸣。它尊重历史、科学理性和艺术。它是友好和宽容的。它永远不会忘记人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画作:张莉)
[编者:他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