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陈根
数字社会的到来,让我们拭目以待数字遗产处理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问题。目前,各种数字账户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对于数字世界的“居民”来说,数字账户早已超越了工具的属性。一旦有人死了,包括电子邮件、社交平台账户、博客或其他可能具有重大经济和个人价值的数字账户将成为个人在虚拟世界中的重要角色“数字遗产”。
《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0年)》研究表明,2020年,10.69%的80后在遗嘱中提到了虚拟财产。在90后遗嘱中,这一数字已增至21.35%,包括微信和QQ等“软资产”。
而且,第一批大规模互联网用户一般在40岁左右,换句话说,即使不考虑个人的早逝,再过20年,数字遗产也将成为优先事项社会学在前面重要的问题
毫无疑问,数字遗产涉及到对公民具有重大价值的人格权和财产权,但在现有案例中,数字遗产的保护陷入困境。在这个现实中,数字遗产如何发展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数字遗产的问题正在上升
2020年6月,Raconteur网发布了一张张名的信息地图,称其为“数据中的一天”,包括2940亿封电子邮件;50亿次搜索;4pb的数据,包括3.5亿张照片和1亿小时的视频,仅此而已脸谱网;650亿条信息,只有WhatsApp等等。
此外,根据Raconteur的预测,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发展,新一轮的数据爆炸浪潮仍在到来。到2025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每天创建的数据量预计将高达463eb。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它还显示,2020年,互联网用户数量为9.89亿,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年接入流量为1656亿GB。业内人士估计,这些数据可能会被8000万个2TB硬盘填满。与此同时,对于创建这些海量数据的用户群体来说,“新陈代谢”的步伐从未停止过。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早在2012年,成立仅八年的Facebook就拥有约3000万死亡用户。一些研究人员分析了一些head平台用户账户的变化,认为到21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在某些平台上生理死亡的数字用户数量将超过活着的用户数量,达到数十亿。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死者留下的数据“数字遗产”。这些遗产不可避免地成为对必须处理的技术和道德问题。数字遗产作为数字时代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指死者遗留的网络权利和财产。
数字遗产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与物质财产相关的虚拟财产,包括支付宝平衡淘宝网店、游戏设备等;另一个是具有个人属性的网络遗产,例如微博比如社交平台账号、云中存储的文件、照片等。
前者更类似于传统财产,具有明显的财产属性。目前,有一个合法的继承过程,通常只需要提交给平台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继承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文件可以顺利继承。相比之下,具有个人属性的数字遗产更难解决,因为它涉及人格权和网络技术伦理。
此外,对于“明显的财产属性”的划分,争议尚未解决,一些人认为其现有设备、预存储等”硬资产”,还有“软资产”,如聊天记录、社交联系人和会员级别。尤其是一些拥有大量粉丝的人微信公众号、拥有许多重要联系人的实时账户和社交账户是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的资源。它们还应该具有某些属性。
毫无疑问,数字遗产涉及人格权和财产权,这对公民具有重大价值。从保护用户权益的角度出发,探讨数字遗产的所有权和继承权也成为互联网时代迟早要面临的问题。
数字遗产很难调整
不可否认,数字遗产的传承是必要的。
一边,数据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商业资源。将数据视为一种属性是合理的。大多数普通人的互联网遗产既没有商业价值,也没有人际价值。准确地说,它只能被称为“数字文物”。然而,产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在动态变化。此外,对于死者家属来说,这些数字文物可能具有难以衡量的情感价值。
另一方面,根据现行的“游戏规则”,死者家属被排除在账户管理之外。显然,该平台没有能力在没有流量的情况下管理这些账户,这很容易使死者的数字账户成为犯罪分子窃取的目标。近年来,许多领先的互联网公司泄露了用户信息,一些平台还窃取了用户闲置账户,以关注营销数字、促销广告等。
然而,即使数字遗产的传承是必要的,数字遗产的传承仍然存在许多困惑和担忧。日本NHK电视台偶尔《close-up 现代+》根据该项目发布的一项调查,55%的日本网民对“如何处理数字遗产”感到不安。不仅如此,“我不知道如何处理数字遗产”日本网民的比例,还有什么高达95.2%。
在日本戏剧中《人生删除事务所》其中一家名为deleLife的公司专门负责解决客户死后的担忧——清理人们不想知道的电子数据。这可能是互联网时代出生的人梦寐以求的服务。
事实上,当许多人认为自己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的人格分裂言论和自我表现可能会在死后暴露出来时,他们的羞耻感丝毫不亚于第二次死亡。不难理解为什么“死前一键注销所有账户”和“打开棺材格式化硬盘”的笑话总能得到网民的高度赞扬。
在文化品牌“未读”发起的“网络遗产辩论”中,4683人表示,他们不愿意让家人在去世后检查自己的网络隐私,占调查参与者的83%。但当被问到“你希望你的朋友圈和其他网络遗产被永久保存还是立即删除”时,许多人开始犹豫。最后,53%的参与者选择永久保存,47%的参与者希望立即删除。
人们对数字文物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人们期待着世界上保存的痕迹和记忆。另一方面,隐私这个词就像一根针,时刻在人们心中激起不安。这这种焦虑不仅针对死者,也针对继承人——谁需要克服更大的心理障碍来打开死者家属的房门并破解其微博密码?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互联网用户,没有人能够确保“数字遗产”的所有内容都适合向亲属披露,更不用说很多内容都有特定的语境,而断章取义的理解必然会被扭曲。当然,无论是保留还是删除,已经去世的用户别无选择。因此,关于数字遗产继承的讨论更加谨慎。
数字遗产如何向前发展?
数字遗产的传承一直存在争议,但主要制造商和平台仍在努力探索“数字遗产”。比如今年6月,,苹果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我们试图提供一个可能的答案——数字遗产计划。用户在帐户中添加旧联系人后,如果用户意外死亡,设置为旧联系人的用户可以申请访问iCloud网站上的相关内容。
该功能的推出还意味着苹果将支持用户的“数字遗产”继承遗产。该服务将允许用户在去世前指定数字遗产联系人。他们可以确认死者的照片,以及他们的死亡备忘录等信息。
然后,在今年7月,腾讯还公开了“数字资产证书继承和转让中的信息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专利。该专利主要包括确定用户生命周期结束、获取用户意愿、统一维护数字资产和转移后续资产。
的确《民法典》虚拟财产已被纳入遗产范围,但正如小黑在之前的文章中所说,到目前为止,人们仍然对如何继承虚拟财产,甚至是否可以继承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苹果推出的数字遗产计划,还是腾讯的相关专利,都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之一。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当然,这些计划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需要面临很多障碍。首先,属性障碍。数字遗产独特的占有“二元性”决定了用户通常只有使用该账户的权利,而没有所有权,而用户没有所有权,这通常在用户与社交媒体平台在接受服务之初签署的用户条款中有明确规定。
其次,死者和生者的利益是相反的。实现数字继承可能违反服务提供商保护用户(包括已故用户)个人隐私的协议条款。死者用户的社交媒体不仅存储死者的隐私,还存储与死者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在世用户的隐私。
第三,成本壁垒。数字遗产继承的实现要求服务提供商保留大量冗余数据。如果需要太多的继任者,必然会带来许多成本问题。谁来承担这些高昂的成本也是实现数字遗产传承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此,政府需要在民事或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中完善数字遗产保护和传承制度。通过设定标准合同降低数字遗产纠纷解决的成本。相关部门可能会发布明确规定,要求服务提供商修改不利于数字遗产传承的用户条款,要求其为数字遗产传承设定明确的说明,并保留用户删除所有私人信息的选项。
此外,主要国内服务提供商制定的用户条款一般不支持账户转移,也不涉及数字遗产继承的相关规定。因此,服务提供商可以为在线服务提供积极的选择,确定并尊重用户的意愿。
例如,如果继任者不愿意继续使用该账户,可以允许他复制部分内容,并要求继任者签署涉及私人内容的保密协议或互联网公司的豁免协议。考虑到成本,可以允许服务提供商在服务条款中表明,数字遗产继承服务将收取合理的费用。
对于用户来说,应该给老年用户更多提示,让他们在去世后正确安排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用户自己也应该培养数字遗产保护意识,在去世前准备遗嘱或资产清单,解释他们想要保留或销毁的数字遗产,然后将准备好的资产清单放在一个容易接近的地方,以帮助他们的家人或任何指定继承人。
人们总是说,一个人的死亡首先是身体的消失,然后是社会关系的终结,最后逐渐被遗忘。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遗产的传承也许不仅仅是财产的规划,而且是一个不会被世界遗忘的证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