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青年报音频思想政治课权力学校。今天,我们想告诉你们的是《错将粽子蘸墨汁的青年》。
1917俄罗斯十月革命疫情暴发后,一匹“黑马”登上救国的战场,在五四运动后跑得越来越快。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离不开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共产党宣言》。
这本将近32页的小册子最初是如何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传播的?故事开始于浙江省义乌县分水塘村一个年轻人误把粽子蘸墨水。
1920年初春的一天晚上,在浙江省义乌县分水塘村的一间柴火房里,一个年轻人被埋在微弱的烛光下看书。
门被推开了,母亲拿着红糖和粽子进来了。“孩子,我一整天都在看书。来吃粽子吧。别饿了。”。年轻人微微抬起身子,向母亲保证。他的眼睛一直盯着书页,不肯离开。母亲放下盘子出去了。过了一会儿,母亲回到家里。
“红糖够了吗?还需要吗?”
“够了,够了,够甜了。”
当母亲听到儿子的回答时,她走到桌子前收拾碗筷。人们发现他儿子的嘴里全是墨水。吃了粽子后,小蝶的红糖一点也没动。年轻人吃粽子吃的是墨水。
错把粽子蘸墨水的那个年轻人是陈望道。他在桌上翻译的小册子完全一样《共产党宣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种思潮相继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传入中国。当时的主要进展出版物《万国公报》《民报》好吧《共产党宣言》有零星的片段翻译,但不幸的是没有出版物翻译全文。直到1920年下半年,《星期评论》编辑部决定将此事列入正式议程。任务已经明确,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选择谁来完成这项重要的翻译工作。
“我认为杭州的陈望道是唯一能够承担这一责任的人。”在讨论候选人时,上海《民国日报》邵力子是该书的创始人和主要作者,他坚定地推荐了自己的家乡陈望道,当时他29岁。
五四运动爆发后,独自在日本学习的陈望道回国教书。一年后,就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离职后,他收到了邵力子的一封信。信中说,《星期评论》该周刊邀请陈翻译该杂志《共产党宣言》。这一突然的邀请让陈望道既惊讶又兴奋。在他个人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早已成为正确的、辩证的标准。陈望道深知这份工作的重大责任,赶紧写信给邵力子。很快,上海为他提供了戴季陶你自己买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作为翻译副本。
为了轻松地翻译这本书,陈望道回到了家乡义乌分水塘村,开始不知疲倦地翻译《共产党宣言》。除了短暂的睡眠时间外,陈望道几乎每分钟都致力于这项翻译工作。正是这种关注引发了一开始错误地将粽子蘸墨水的事件。
《共产党宣言》翻译工作完成后,由于《星期评论》该刊物停刊时,其出版费也经历了波折。幸运的是,它得到了陈独秀、李汉俊等人以及共产国际代表的支持维经斯基财政支持。磨练《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最终于1920年8月出版,共1000份。《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译本问世后,很快在先进知识分子中掀起了购买和阅读的热潮。
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在当时的革命青年和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新思维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早期通过接触《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开始了世界观的转变,逐步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今天的故事到此为止。欢迎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听故事,实践精神。谢谢收听。下次见。
制片人:唐毅、姜继葆
策划:苏轼、王羽璋
作者:田梦曦
旁白:周思薇
配音:胡屹辰和陈昱霏
制作:周思薇
图纸:马华腾
资料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