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医生,让我跟你谈谈一个病人……”清晨,一声快速的手机铃声惊醒了正在睡觉的宝鸡中医院外科医生杨占祥。他拿起手机,很快就接通了。结果是一个来自遥远苏丹的微信“遇险”视频通话
作为第32批中国驻苏丹医疗队的一员,杨占祥一个多月前刚刚回国,此前苏丹坚持了两年的使命,这让日夜陪伴他的苏丹“小伙伴”感到有点不舒服。当他们遇到困难和复杂的疾病时,他们仍然会与他进行视频“咨询”。无论多晚,杨占祥都会及时接听电话,与他们讨论患者情况。
困难:你必须在几百公里外买蔬菜。疟疾总是对你的健康构成威胁
2015年9月,42岁的杨占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前往苏丹参加外援医疗队。那年,她6岁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她的妻子在西山工作,不能每天回家。家里的老人也很老。经过两年的旅行,他确实有顾虑,他的亲戚朋友也不明白:好好待在宝鸡,去非洲!
但杨占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非洲当一名援外医生一直是我的梦想。幸运的是,我的家人非常支持我。后来,我雇了一名保姆,解决了照顾孩子和老人的问题,并答应我的家人每天在微信上聊天。”就这样,杨占祥身穿印有五星红旗的白色外套,自豪地踏上了异国他乡。
苏丹气候炎热,被称为“世界火炉”。“在40度以上的炎热天气里,做一点运动会让你出汗。”第一次出国时,害怕热的杨占祥遇到了他的“死敌”——高温。但很快他发现高温并不是最难的。
“为了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人们不习惯飞黄沙、糟糕的街道卫生和嗡嗡作响的蚊子,这是不言而喻的。”杨占祥说,苏丹的传染病发病率很高,尤其是疟疾,这对医疗团队成员构成了巨大威胁。每组援外队员中都会有感染者,有些队员甚至会被感染疟原虫长期携带者,所以我们应该始终关注蚊子、昆虫和传染病。在饮食方面,蔬菜和水果短缺。为了吃一些绿色蔬菜,他们常常不得不开车到几百公里外的中国农场购买,然后自己开荒种地。“如果你有困难,你会习惯的。这就是一代又一代外来者被‘磨光’的方式。”杨占祥说。
坚持:以经验救人,重新理解白求恩的战争精神
苏丹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它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医疗资源高度短缺国家”。公立医院的建设与现代医疗水平有很大差距。医疗条件差,设备落后,不能完全满足大手术的需要,药品短缺。这些对医生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来找到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的方法。
2016年3月,杨占祥两次抢救了一名甲状腺手术后颈内静脉损伤和大出血的患者。当病人面临休克手术的巨大风险,并且缺乏助手和仪器时,他仍然没有放弃。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努力,这位带着七个孩子的母亲终于凭借自己的经历从死亡中恢复过来,这一经历赢得了苏丹医生的反复赞扬。
2017年7月,一名一天大的婴儿在午夜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苏丹医生对此表示怀疑肠梗阻,但医院里没有专门的儿科外科医生。我该怎么办?“我会来的!”杨占祥根据经验判断孩子不是肠梗阻。他主动为哭闹的婴儿做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并在夜间安排了相关检查。最后对婴儿进行了治疗,避免了误诊和不必要的伤害。孩子的父母很感激。
……
这种情况有很多。据统计,在援助非洲期间,杨占祥有13400多家个人门诊,4500多家大小手术,380多名危重病人。
在每一个无聊的数据背后都是艰苦的工作。杨占祥说,恶劣的环境和恶劣的医疗条件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工作经常伴随着枪声。“自2016年上半年以来,苏丹的政治局势恶化。冲突经常发生在距离我们工作的达马津友谊医院几公里远的地方,那里有装甲车、带着实弹枪的士兵、猛烈的枪声……大量的枪击患者需要我们的治疗。作为和平时期长大的人,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的恐惧,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杨占祥说,正是这些经历让他重新认识到了“医生”这个词的神圣性,重新理解了白求恩精神的内涵,更加感激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坚持中国援外医疗事业,让我觉得我所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移动:汽车陷在泥里,十几名苏丹男子赤手空拳地把它抬了出来
尽管有种种不适应和危险,苏丹人民对中国和中国医生的尊重经常打动杨占祥,甚至使他与这片异国他乡密不可分。“当我们走到街上遇到任何当地人时,我们几乎总是伸出大拇指说‘你好’和‘萨迪噶’(阿拉伯语:朋友们)。如果遇到困难,当地人会主动帮助。杨占祥向宝鸡新闻网的记者讲述了一个“温暖的心”的故事。
有一次,医疗队的车在行驶中陷入泥潭。当附近村庄的村民看到它时,他们都跑过去帮忙。有一段时间,十几个大个子男人把手放在肩膀上,把一辆15座的丰田面包车从泥潭里抬到了路上。“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温暖的一幕。这不仅是对我们医疗团队的尊重,也是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尊重!”杨占祥说。
“中国”和“中国医生”深深扎根于苏丹人民的心中。当他们在苏丹同事和人民家中参加聚会时,他们会一遍又一遍地唱《东方红,太阳升起,中国有一首毛泽东》。当地人给孩子起名时,会以接生孩子的中国医生的姓氏作为孩子的名字,以纪念。。。"
在苏丹待的时间越长,杨占祥就越感动,所以回国后,他仍然与外国同事相互关心、相互怀念。他说:“外援工作就是这样。我认为比鲜花和掌声更重要的是苏丹人民的成就感和信任。”(宝鸡新闻网记者黄鹤)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