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义乌它也是浙江中部的一个农业贫困县,人口多,土地少,资源贫乏。改革开放后来,义乌发展成为全国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小商品采购基地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银行被评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
义乌人自古以来就有经商的习惯。“鸡毛换糖”是义乌商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在淡季期间,义乌的贸易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鼓形拨浪鼓,他们提着装满糖的篮子,在浙江及其周边省份的城乡地区行走,以换取鸡毛、牙膏皮和其他废物。当他们回家时,他们将交换的鸡毛用作农田肥料,或制作掸子并将其出售给供销合作社,而牙膏皮和其他废品则出售给回收站。
改革开放后,我国部分地区商品经济逐步解冻,手工业和农产品进入市场。然而,长途销售、摆摊和做小生意仍然被视为投机行为。这时,义乌的一些人开始对简单地用“鸡毛换糖”来解决生计问题感到不满,开始惶恐不安地经营小商品。
1982年,义乌市政府颁布了一项允许农民经商的文件。义乌人对小商品经营的热情空前高涨,小商品市场建立起来。经过几次场地改造、扩建升级,甚至贷款建设标准化市场,义乌小商品经济开始真正活跃起来,逐步实现了从流动摊贩到稳定市场、从地摊到脚手架的转变。
义乌第一代商品市场
1982年9月5日,胡庆门小商品市场正式开业。人们在市中心的沟渠上竖起水泥板,用木板搭建摊位,用塑料薄膜搭建雨棚。第一代商品市场开放仅三个月后,市场摊位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许多(AndyLau)的商人自带门板,搭建塑料脚手架,并自行延伸到新道路的两端。到那年年底,小商品市场上有30多种小商品,2000多种小商品。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并提出“发展计划商品经济”,为义乌市场带来了又一股春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义乌县委、县政府迅速做出决定,全力筹集资金。1984年12月,新建道路市场,面积35万平方米,固定摊位近2000个。摊位从露天搬到了棚里,这是义乌的第二代小商品市场。
第二代义乌商品市场
新路市场建成后,每天有1万多商户前来交易,商户摊位逐渐扩展到竹店街。顺应时代潮流的新事物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运营不到两年,进一步扩张的呼声日益高涨。1986年9月26日,有4100个摊位的城中路商品市场开业。四年后,成中路小商品市场的摊位增加到1万多个,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第三代义乌商品市场
经过几年的经营管理,义乌市商品市场管理者已经发现了市场引导的重要性。自1991年以来,实行了“银行城市化”的管理办法,即市场按照同类商品在同一地区经营的原则,对数千种商品进行分类,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交易区域。同年2月,皇园市场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义乌市第四代商品市场。随着黄园市场和宾王市场二期的建成,义乌市到1995年11月已占地46万平方米,拥有3.2万个摊位。当时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室内商品批发市场。
第四代义乌商品市场(皇园市场)
第四代义乌商品市场(宾王市场)
六年后,义乌国际贸易城第一个区域市场正式投入使用,并逐步扩展到五个区域。它和湟源服装市场、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由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第五代大宗商品市场正式揭幕。
第五代义乌商品市场
义乌的实践证明,小商品也可以实现大市场,小县市可以实现大梦想,小地方也影响着大世界。在“小到看大”和“小到宽”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力量。义乌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全心全意做自己的事情,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就会出现更多精彩的故事和新的传说。
材料:学习能力
编辑:尉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