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标志清晰版(青海:电网“鹰眼”守护GIS安全)

图为青海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测试人员利用智能在线监测终端对青海共和塔拉750变电站GIS设备进行监测。何炳勋摄

中国新闻网西宁12月23日(李江宁、贾海龙、何炳勋)23日,在青海郭隆750千伏变电站,“GIS管道温差应力变形智能在线监测终端”正式上线,并稳定运行一周,标志着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科学院牵头的“GIS管道温差应力变形在线监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成功。

本工程通过精确计算实现了最优选择,降低了停电率和与电源的断开率,提高了设备的本质安全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数字技术这些成果提高了电网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GIS设备投入运行后,系统可以实现智能化操作和维护,有效降低人工成本,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评估效率。通过加强GIS运行维护评估,不仅可以实现良好的管理效益,而且可以保证电网的供电安全,最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未来的电站建设过程提供参考地理信息系统为设计、安装、运行和监控提供理论指导。

图为青海电力研究院郭隆750测试人员变电站GIS设备区应安装智能在线监测终端设备。何炳勋摄

自2013以来,青海省GIS站长输管道在GIS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等方面没有考虑到大温差、强紫外线等环境特征,已受到破坏。六氟化硫燃气泄漏、管道支架开裂、绝缘罐破裂等汽缸开裂和框架变形事故严重威胁着输变电安全。基于此,国网青海省电力研究院于2017年初启动并实施了“高海拔地区GIS运行适应性研究”项目。同年,在青海省开展了GIS长客车温差变形研究,并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示范作用。

“GIS管道温差应力变形在线监测”创业创新项目从一线实际问题出发,以“高海拔地区GIS运行适应性研究课题”为基础。针对青海省高海拔、大温差地区GIS设备因热膨胀、冷缩变形难以解决的变形监测问题,采用非接触式,研制了全天候、高精度的GIS管道温差应力变形监测系统,克服了非接触测量的技术难题,测量精度可达0.1mm,首次将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于位移测量领域。在冬季和夏季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现场测试后,监测终端被孵化并降落在郭隆的750kV变电站。(完)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网标志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1. 体面人
    体面人
    发布于:2022-04-27 21:33:42 回复TA
    行大规模现场测试后,监测终端被孵化并降落在郭隆的750kV变电站。(完)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1. 总有贱人想害朕
    总有贱人想害朕
    发布于:2022-04-27 18:07:01 回复TA
    行适应性研究”项目。同年,在青海省开展了GIS长客车温差变形研究,并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示范作用。“GIS管道温差应力变形在线监测”创业创新项目从一线实际问题出发,以“高海拔地区GIS运行适应性研究课题”为基础。针对青海省高海拔、大温差地
  1. 退到无路可退
    退到无路可退
    发布于:2022-04-27 17:19:43 回复TA
    导。图为青海电力研究院郭隆750测试人员变电站GIS设备区应安装智能在线监测终端设备。何炳勋摄自2013以来,青海省GIS站长输管道在GIS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等方面没有考虑到大温差、强紫外线等环境
  1. 湛雨和菡
    湛雨和菡
    发布于:2022-04-27 14:54:16 回复TA
    命运一半掌握在上帝手中,另一半掌握在自我手中。成功就是用自我手中的一半去赢得上帝手中的另一半。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