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识刘禹锡都是从他的那首《乌衣巷》开始的,今天咱们也从这首诗开始进入。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是一首吊古怀今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首》中的第二首,此诗凭吊昔日东晋时朱雀桥和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现今却野草丛生,夕阳残照,破败不堪。古今形成强烈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诗人又忽然将笔触转向了飞燕,曾经王、谢等富豪大家屋檐下的燕子也已经居住在普通百姓家。更加突出今昔对比,让人们认识到钱财地位终世过眼云烟,蕴含深刻思想,余蕴无穷。
诗中的“王谢”,即琅邪王氏与陈郡谢氏,两家人都居于乌衣巷内。翻开《乌衣巷》一书,书里记载了在胡马的铁骑践踏下的司马西晋,士族与百姓不堪其苦,纷纷南渡长江,到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东地区建立了东晋王朝的史事。
从西晋司马睿到陈后主灭国的282年间,乌衣巷王谢两家人才辈出,除了谢安、王导,还有王献之、王羲之、谢玄、谢灵运、谢朓、才女谢道韫等豪杰武将、书法家、诗人。乌衣巷因为王谢两家居住于此,显赫了两三百年。后来,随着南朝政权的内部剧烈斗争、尔虞我诈,起义斗争,王谢家族逐渐走向没落。显赫一时的“王谢堂前燕”,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山代有才人出,没有偶然,而是必然,如高耸入云的高塔,定有坚实稳固的地基。由《乌衣巷》,让我们想到了当今教育。总结为以下3点:
一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开家长会一定要跟家长讲讲王谢家族的辉煌,告诉他们文化沉淀的重要性。
二是坚持课外阅读,让每个孩子扎扎实实地学好文学经典,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身上有三样东西: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
三是坚持做一个能文能武之人,左手“握卷”,右手“仗剑”,只读书,难免迂腐;只健身,难免鲁莽。知行合一,身心健康,方为出路。
诗人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虽然出身于书香门第,可仕途并不平坦。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本为监察御史的刘禹锡先后被贬至连州、朗州,这一去就是10年。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刘禹锡被召回长安。刘禹锡回到长安后,听说长安朱雀街旁崇业坊有一座玄都观,观内道士种植了许多桃树。次年三月,刘禹锡去观赏桃花时有感而发,写诗一首: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题中的诸君子,就是指和刘禹锡一起被贬又同时被召回长安的朋友柳宗元、韩泰、韩哗、陈谏四人。从诗题中的“戏”字可以看出,这首诗有另一层意思。诗的后两句是讽刺当朝众多的大官,说他们都是君子们遭贬后被提拔的谄媚之臣。这首诗令权贵们大为恼火,于是刘禹锡又被贬到播州。所幸御史中丞裴度以刘禹锡母亲年迈为由说情,刘禹锡才被改为连州刺史,后又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
从以上也可以看出,古代的诗人大都喜欢旅行,过精神自由的羁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