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四海、五湖、六合、八荒、九州,指的是哪些?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
五湖: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巢湖、洪泽湖
六合:上、下、东、西、南、北
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
九州:《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
四海
«礼记·祭义»则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为“四海”,只是没有明确海域。
八荒
八,是指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荒,是荒远之地。
汉代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据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解释:“八荒,乃八方荒芜极远之地也。”
三山:
三山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因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
晋代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从此以后海中三神山的名字,便在古代小说、戏曲、笔记中经常出现。
五湖:
«水经注·沔水»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而唐司马贞则认为“具区(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湖”是为“五湖”。
近代人却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太湖”称做“五湖”。
六合:
内三合:心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九州: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说法不一。
«书·禹贡»作冀,衮,青,徐,扬,荆,豫,幽,雍;
«尔雅·释地»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
«周礼·夏官·职方»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
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
瑶池
瑶池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美池,位于昆仑山上。
高大雄伟的昆仑山就好像来自九天之外,白雪皑皑的慕士塔格峰更是高耸擎日。
«山海经校注»:“西王母虽以昆仑为宫,亦自有离宫别窟,游息之处,不专住一山也。天界第一重天,极南之尽。乃王母颐养生息之天庭别府,名为——别有洞天,此亦是瑶池之所在。”
«史记·大宛列传论»:“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上仙
«云笈七签»卷三:”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其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灵仙,九至仙。”
三十六重天
三十六天是道教根据道生万物的宇宙创世理论,构想出来的神仙所处的空间。它为学道成仙提供了教义依据。
道教神话中将"天"分为三十六层,其中又分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四梵天,圣境四天。
«度人经»有云:“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