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刚过,攀西地区,艳阳下,山乡一片绿意盎然。
位于会理县城北街道镇大营村的四川攀西地区秋冬作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片,种植户们正忙着收获这一季的冬作马铃薯。
“有了这个新技术,产量比以前高得多哦,收入也增加喽!”5月7日,大营村7组村民张富玉一边在地里收洋芋,一边盘算着这一季的收成。
攀西地区冬作菜用马铃薯高产优质生产技术示范片出产的马铃薯个大且高产。
科技加持生产“品质”冬作马铃薯张富玉所说的新技术,是四川攀西地区秋冬作马铃薯栽培技术,由西昌学院、四川农业大学、会理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实施的一个农业科技项目。
马铃薯,是攀西地区传统农作物。攀西地区秋、冬季光热资源丰富,山地立体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冬季无霜冻或少霜冻的气候特征,让攀西地区具有了适于马铃薯生长的生态气候资源。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攀西地区的冬作马铃薯生产,技术不尽合理、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偏低。
“四川攀西地区秋冬作马铃薯栽培技术,正是针对这一状况,重点研究和推广适于攀西地区的秋、冬作马铃薯生产技术。”厅州共建攀西特色作物研究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专职副主任、教授蔡光泽告诉记者,通过采取“精选良种、适期播种,构建群体、覆膜灌水,肥促化控、综合防病,避免霜冻、适期收获”的关键技术措施,项目组集成创新出了一套适于秋、冬作马铃薯生产的技术措施体系,能有效提高冬季反季马铃薯产量,真正实现增产增收。
因“薯”制宜菜用型、加工型各领风骚马铃薯,按用途分为菜用型和加工型。因此,攀西地区秋冬作马铃薯栽培技术针对性地开展了攀西地区冬作加工专用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和攀西地区冬作菜用马铃薯高产优质生产两项技术攻关。
菜用型,在提高产量下功夫。在西昌学院、四川农业大学、会理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实施的“攀西地区冬作菜用马铃薯高产优质生产技术示范片”,15200余亩的土地上,主栽的是“丽薯6号”“青薯9号”及“西芋系列”等品种。2020年12月10日左右播种,今年5月7日,经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组现场测产,亩产达4858.37公斤,创造了四川冬作菜用马铃薯大面积规范化生产高产纪录。
加工型,通过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来提高冬作加工型马铃薯的商品化率。位于会理县绿水镇坪庄村的2170亩“攀西地区冬作加工专用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片”,种植的是专用加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示范片采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整体种植规范,各项配套技术措施落实到位,长势长相良好,符合加工专用马铃薯外观要求。5月7日,经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组现场测产,加工型马铃薯亩产达2013.7公斤;订单生产后,现场每吨收购价格为2400元。
增产增收农户开心专家点赞攀西地区秋、冬作马铃薯栽培技术到底好不好?农户、专家最有发言权。
“我们这儿,以前也种菜用型冬季马铃薯,一亩只收得了3000多斤,品质不好,卖不起价,就几角钱一斤。”会理县城北街道大营村村民李富贵还清楚地记得,“现在采用了新的栽培技术,产量是以前的3倍左右、品质也好,家家户户都挣到钱了!”
在绿水镇坪庄村,种植大户承包2170亩土地种植冬作马铃薯,为百事公司订单生产薯片加工原料,经济效益稳定,仅这一季冬作马铃薯,产值就超过1000万元。此外,周边村民在此务工每天能收入120元。
“攀西地区秋冬作马铃薯栽培技术,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技术先进适用,值得也应该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推广应用,助力凉山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专家验收组组长、四川薯类创新团队顾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院正厅级调研员研究员、马铃薯专家黄钢研究员对攀西地区秋冬作马铃薯栽培技术寄予厚望。
文/图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