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他们笔耕不辍,撰写出一部部优秀作品,为人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这个倡导全民阅读的日子里,上游新闻记者走访了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巴南区作家协会、沙坪坝区作家协会,听作家们讲述他们创作背后的故事。
删掉一百多行诗
到墓碑间找灵感
刘清泉
写作要擅于抓住灵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沙坪坝区作家协会主席刘清泉的一次写作经历足以说明这一点。
刘清泉今年52岁,擅长写诗、写评论,偶尔会写散文随笔等。谈起写作,刘清泉表示,自己的写作生涯始于大学期间,当时随手写了一首小诗,发表在了文学杂志《草原》上。看着自己的诗歌印在纸张上,让身为大学生的刘清泉觉得很有成就感,于是,他开始继续写作。
工作以后,刘清泉也没有放弃写作,他将写作当成了爱好。“无心插柳柳成荫”,他迄今已出版了《永远在隔壁》、《倒退》、《101个可能》,以及诗评集《所幸心有所系》等多部作品。
谈起写作,刘清泉认为“灵感”二字特别重要。有一次,刘清泉要写一首纪念重庆红十字会成立110周年的长诗,他写着写着,将自己完全带入进了诗歌世界里。想到“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刘清泉深感自卑,一时间竟觉得笔下已经写好的文字一文不值。
于是,刘清泉决绝地将写下的一百多行诗全部删了个干净。
“临到交稿的前两天,我去了一次重庆西郊福寿园。当我坐在陵园的座座墓碑间,发现四下无人,唯有清风徐来时,顿觉‘灵感’来袭,方慢慢平复了心绪。”刘清泉回忆道,回到住处后,他再次拿起笔,一气呵成写下了四百余行诗。
除了依靠灵感,作家平时也需要多读书以增加知识储备。“在读书日来临之际,我推荐大家去看李泽厚先生《美学三书》,这本书可以满足人们‘超低空飞行’的愿望,在俗世生活和精神悠游之间获得自适感。”接着,刘清泉还推荐了沙坪坝区作家协会最近出版的多部图书,其中包括李燕燕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我的声音,唤你回头》、茉莉的诗集《出城向西》、邓晓燕的诗集《白火焰》等。
将亲身经历写进小说
灵感“爆棚”时一天能写20000字
山涧清秋月
原本写小说只是为了赚“盘缠”去到诗中的“远方”,没想到这一写就是10年,共计500多万字。青春、职场、悬疑、情感……各类题材都有涉足,作品包括《无限追凶》、《君要怜我》等,其中还有不少作品已被出版……她便是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的80后作家山涧清秋月。
“以前念书时,我就很喜欢看各类小说,这为我后来写小说奠定了一些基础。”山涧清秋月表示,她的小说里,很多情节都会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带进去,例如感情经历、职场经历等。因此,作家需要时时刻刻保持年轻的心态,要对生活充满探索欲,并要敏感地察觉到生活里的种种细节。
在山涧清秋月眼里,写小说有时候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例如,她小说里的男主角都是自己的理想型,她会想方设法塑造一些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在灵感“爆棚”时,她一天能写20000字,每小时可写4000字。
有灵感“爆棚”时,自然也会有瓶颈期。作为职业网络作家,面对读者们的催更,她会把自己闷在家里逼自己写,写不出来有时候还会焦虑。“但慢慢地,我还是找到了应对瓶颈期的办法,那就是要学会放松心情,写不出来东西时,就出去走走,和朋友聊天,以寻找灵感。”山涧清秋月说。
现在,10年过去,山涧清秋月早已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作家,一想到有很多读者看自己的书,她就会告诉自己要不断地提升,为读者写出更好的故事,也希望这些故事能给读者带来成长和启发。
“我经常会花大量时间搜集资料,还会实地去探访很多地方。”山涧清秋月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例如去年在写乡村振兴类小说《新英雄湾村》时,自己就会经常跑到村里面去,听那些老人讲故事,了解村子的沧桑变迁,然后再开始谋篇布局写作。
在今年读书日来临之际,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又推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其中,山涧清秋月的《新英雄湾村》在近期已经出版,另外还有《驭鲛记》、《火种》、《侯大利刑侦笔记》等作品,其中,《火种》入选了2021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是三百多个选题中入选的仅有的五部网络文学之一,目前正在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将自己“关”起来
“与世隔绝”写文章
盛友红
为了写好文章,她喜欢将自己“关”起来。
今年46岁的盛友红,是巴南区鱼胡路小学副校长,除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她还是一名作家,也是巴南区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有不少诗歌在《星星》、《诗潮》等杂志发表,目前,自己的诗集《你是我的满月》也正在出版中。
谈起写作,盛友红称她历来的习惯是将自己“与世隔绝”。她回忆说,15年前,自己是巴南区某小学的一名教师,每天除了上课和学生们打交道,处理和同事、朋友的人际关系,回到家还要带自家孩子、处理家庭事务,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满脑子都充斥着无法逃避的喧嚣嘈杂,根本无法静心读书、写作。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第一次写散文,是为了纪念我们学校的老师。我抓耳挠腮地在家写了一周,硬是啥也没写出来,脑子里面太乱了!”盛友红说,就这样到了周末,她将自己关在卧室里,甚至把食物都搬到卧室里,并请家人不要打扰她。
在这相对封闭又安静的环境里,许多尘封的记忆涌上心间,许多遗忘的人和往事也纷纷浮现在脑海里。
“我甚至一度回忆到泪流满面,最后,我提起笔,写下了五千多字的散文粗稿《谢谢你给我的爱》,后经过修改雕琢,发表在了巴南区文艺内刊《巴南文艺》上。”盛友红表示,自那次以后,她就养成了闭门写作的习惯。
还有一次,盛友红要写一首关于陈独秀的长诗,那时正值暑假,她将自己关在家里整整一周,先构思了两三天,才开始落笔写,写下了100余行。所谓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盛友红对自己一向要求很严格,写完后她又开始不断地修改。
用词准不准,意象选取的是否恰当,语言是否生动……她都要再三思量,最后,经过全方位修改,才终于完成了这首长诗。
可当盛友红交稿后,对方却表示读不懂这首诗,于是,她告诉了对方自己的思路结构、主题等等,对方一下子豁然开朗。“在我看来,文章、诗歌都要有思想、有深度,尤其诗歌,不能以能不能读懂来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盛友红告诉记者,现在,巴南区作家协会的作家们经常会开一些座谈会,大家来做一些观点性的交流,达到互相“碰撞”、共同成长的目的。
最近,作协的作家们也出了不少新作品,例如《温馨处处》、《那一场槐花雪》、《消逝的纸焙屋》、《大山深处》等。而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将按计划继续推进2021年巴南区文联和作协党支部开展的赠书活动,督促会员作家们读书、创作,并在6月举办读书分享总结活动。
“所谓‘生命不止,阅读不息’,我希望大家都能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通过阅读让自己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里,为灵魂找到栖息之所!”盛友红说。
上游新闻记者 范圣卿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