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简介(那年今日 | 励志!新闻大王普利策的传奇一生:做的了流浪汉,当的了亿万富翁!)

约瑟夫

普利策

匈牙利裔美国人,父亲是犹太人与匈牙利混血,母亲为德奥混血。他是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亦是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他还是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是他,让新闻成为了一个专业。1911年的今天(10月29日),普利策去世,享年64岁。

天有不测风云

1847年4月10日,匈牙利马口镇的一个中产家庭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位儿子普利策。因为家境殷实,幼年的普利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而又优秀的教育。在家庭教师严格的管教下,普利策自幼便精通法文、德文等多国语言。


然而这样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普利策的生父便因心脏病去世,母亲也很快再嫁。继父布劳在家给普利策吃了不少的苦头,这一切搅得普利策的生活天翻地覆,他萌生了离家出走,独立生存的想法。这一年,普利策十七岁。

偷渡美国

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的普利策拥有渊博的学识,强大的行动力以及强烈的自尊感。但他缺乏生活的经验和常识。17岁的普利策想要独立的第一个方案就是当兵。最初,他想当个奥地利军人,但因为年龄太小,视力不好,身体单薄遭到拒绝。于是他又前往巴黎、伦敦,请求加入外国兵团,但依然是到处碰壁。后来他又到了德国汉堡。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德国佬相劝,让他去美国当兵。当时的美国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片希望的土地,又加上这个德国佬把美国吹捧的天花乱坠,于是,年轻的普利策打算偷渡到那里去碰碰运气。

1864年,美国的南北战争正如火如荼,紧张的气氛弥漫在北美的每个角落。在一片死寂的的深夜,一个17岁的少年纵身跃入了冰冷刺骨的波士顿港,奋力游向岸边。他浑身发抖,肺憋的快要爆炸,几乎支持不住。可是他不能呼救。因为在他张开口的那一瞬间,便有可能被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士兵击毙,沉尸大海。这个少年就是普利策。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他要倒下的时候,他撞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一阵眩晕之后,他意识到,他到岸边了。这位后来在美国功成名就,成为新闻界创始人的普利策,就这样踏上了美国大陆。

笨蛋士兵

上岸后的普利策辗转了一个星期才抵达纽约。在他看来,那时的纽约不比欧洲的某些城市大,也不算很漂亮,但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里,他感觉到生命的跳跃与成长。

他没有忘记他最初的目的。在打了一段时间的零工后,普利策找到了联军总部,报名当兵。"林肯骑兵队"一名军士接待了他。军士见他英语说得很别扭,突然用德国话问他:"你会骑马吗?” 普利策乐坏了,对于一个在匈牙利农村小镇长大的孩子来说,骑马是他最拿手的。于是,17岁的普利策就成了林肯骑兵队里最年轻的一名战士。

虽然普利策的马骑得相当好,但军队严明的纪律让他感到很不适应。他的表现不像一名士兵的样子,站也站不直,走也走不好,经常受到长官的训斥。此外,年轻而又缺乏经验的他还喜欢对战争高谈阔论,目中无人,这让那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戚朋友和战友在战争烽火中丧生的老兵们十分讨厌他。

终于有一次,当普利策因迟到而衣冠不整地冲入队伍中的时候,班长忍无可忍,对他大加训斥,连他的祖宗三代和祖国都骂到了。普利策顿时怒气冲天,使尽吃奶的力气朝班长脸上猛揍。他高傲的自尊心让他难以忍受这样的对待。因为这件事,普利策差点被枪毙。

虽然普利策在军中人缘不好,可有一位长官却十分喜欢他,他是蓝赛上尉。因为欣赏普利策的学识和棋艺,他经常叫普利策到帐中与自己下棋。蓝赛上尉听说普利策被关起来了以后,便跑去禁闭室看望他,对他说:“你一定要记住我说过的话,在战争尚未结束时不要跟军队挑战。”

普利策听了他的话。从此,在军队的这段最后时光里,他一直没出过纰漏。只不过,他再也不是那个乐观、活泼的小男孩了。这段经历,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一道永不磨灭的创伤,造成他今后不愿意在任何人的身上寻找友谊的性格。1865年5月23日,联军在华盛顿举行最后一次游行,林肯总统宣布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普利策领了最后一次薪饷。他和许多无家可归的士兵一样,决定留在纽约。

跌入人生低谷

战后的纽约,大批退伍军人使本来难寻职业的失业大军更加庞大。如果有一个工作机会,就会有几百人前往应聘。普利策英文不行,又没什么专长,要找个工作谈何容易。他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后来外套有了破洞都没钱买件新的。但是普利策的自尊心不允许自己过不体面的生活。他不仅把自己打理的整洁干净,而且只要口袋里有个角币,他依然会去法国旅馆附近的一家小店找人替他擦皮鞋。

直到有一天,那位一直为普利策擦皮鞋的小哥求他不要再来光顾他的生意,因为他穷酸的外表让富人们不愿意挨着他擦皮鞋。这深深地刺痛了普利策的自尊心,他暗中发誓,将来一定有那么一天,他要买下这个旅馆,把这里夷为平地,建造属于他的大厦。

普利策变卖了身上的一些衣服和唯一的一条丝质手帕,来到了圣路易城。他做过船台的看守、骡夫、水手、建筑工人、码头苦力、餐厅跑堂和马车夫等各种工作,但是由于他自尊心太强,不愿意被人使唤,总是没干多久就被解雇。

后来普利策找了一个图书馆的工作,他每天在那里工作两小时,剩下的时间他便如饥似渴地扎进书堆阅读,苦练英语。当时普利策还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兼职,并在1868年终于当上了一名律师。但是他年纪轻轻,也没什么钱建律师事务所,又说着一口夹生的英语,找他打官司的人寥寥无几。

一盘棋,让普利策绝境逢生

一天晚上,图书馆里有两个人在下棋,其中一个正举棋不定,站在身后观看的普利策提醒他说:"别走那一步!"两个人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望着他。其中一个说:"老兄,如果您走那一步,您就输定了。"普利策又站在另一方,拿起棋子走了几步说:"先生,如果您这么对付他,还是会赢的。"两个人看看普利策,又看看棋盘,似乎让这位陌生的年轻人的棋艺给镇住了。当普利策正想离开时,其中一位叫住了他说:"年轻人,我想认识一下你这位棋艺高手,也顺便介绍我的一位好朋友给你,这是艾米尔先生,我叫苏兹。"

普利策一听不由愣了。在圣路易斯,没人不知道艾米尔和苏兹,尤其是苏兹,他是共和党创始人之一,过去曾帮助林肯竞选总统。苏兹原籍是德国人,担任过美国驻西班牙公使,南北战争时曾是少将,如今是密西西比州的参议员。这两个人共同拥有一家圣路易斯《西方邮报》。

刚好当时《西方邮报》有个记者的空缺,当他俩听说普利策曾在林肯骑兵队服过役时便想要让他当记者。从此,普利策开始了自己的记者之路。

起伏不定的报人生涯

上班的第一天,报社老总就派他去采访一桩盗窃案。当普利策赶到失窃地点时,已经有许多别的报社同行闻风赶到了。但普利策并没有只报道一下情况就了事,他还帮助办案人员一起分析案情。结果,案子很快就侦破了,而普利策也写了一篇精彩的报道。这让老总对他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接着几个星期,普利策写了许多报道。在领受任务后,他就大街小巷到处奔忙,与别的记者不同,普利策既报道市政府面临的困境,也采写码头工人的打架斗殴,甚至别家报纸只字不提的芝麻小事,他也不放过。他认为报纸是给市民看的,就要报道市民身边的趣闻趣事。如果不是老朋友苏兹支持他的观点的话,他这些稿子是发不出来的。这些文章一登出,就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读者争相传阅,顿时洛阳纸贵,《邮报》销售量直线上升。


在苏兹先生的熏陶和鼓励之下,普利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不仅在新闻方面大放光彩,还开始向政界进军。

1869,普利策通过竞选,当选州议员。进了议会后,他敢仗义执言,尤其对贪官污吏更是大加挞伐,就像在报上发表抨击文章一样。普利策了解到圣路易斯市政当局所收的大笔税款不知去向,就提出法案追查。虽然受到了许多恐吓,但他不为所动,依旧写了一篇篇内幕报道登在《邮报》上。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当局被迫进行了追查,并将贪污受贿的官员绳之以法。

由于这件事,普利策被州长任命为圣路易斯市的三大警官之一。这一年他才23岁。他从身无分文来到圣路易斯,时间不长,就成了该市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但是政界毕竟非久留之地,普利策还是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继续干起了新闻,使别人惊讶的是,他不仅是个好报人,也是个生意家。他在拍卖场中买下了一家报社,转手又卖给了当时的新闻业巨头麦克拉,净赚了2万美元。

“煽情主义”大行其道,普利策玩转新闻界

更大的机会来了,1878年,普利策发现圣路易斯的一家老报——《圣路易斯快报》因经营不善,正打算出售,他便以2.5万美元买下《快报》。31岁的普利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报纸,虽然这家报纸发行量只有24份。

为了改变它的老面孔,普利策把它改名为《圣路易斯快邮报》,他在新报纸头版刊出了发行宗旨——本报除了人民之外,不为任何政党服务;本报不是共和党的发言人,只报道真实的一切;……本报将攻击一切罪行及腐败行为……

《快邮报》面向广大市民,每日刊登一些和市民息息相关的报道,以及市民喜闻乐见的文章和图画,受到市民喜爱,发行量直线上升。普利策还喜欢刊登一些发人深思及引起议论的文章,像一篇与税收有关的文章就是个例子。它刊登了有钱人和大商人所缴的税额,以及工人和小生意人缴税的资料。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出,有钱人付的税很少,穷人反而缴得比他们多。这篇文章一见报,不到几小时,报纸就被抢购一空。普利策把最后一张报纸钉在报馆门口的橱窗里,他自己则躲在一旁,静听拥挤的读者对报纸的反应。

在普利策的努力之下,他的报纸讽刺自满、抨击懒散;他的报纸充满了有趣的情节,迎合商人、工人和主妇们的口味;他的报纸洋溢着崭新的生命力。人们说,这种生命力就是普利策创立的“煽情主义”。于是这个新生的报纸很快发行量直线上升,超过了当时市内的喉舌——《共和主义者报》。

小贴士:什么是煽情主义?

“煽情主义”指为了争取大众,媒体工作者迎合大众的实际文化水平及阅读情趣,供给识字不多的读者们大量的刺激性的、粗浅易懂的新闻消息;为了方便大众,媒体工作者会把报刊编排得醒目悦人,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时的政党报刊致力于政治鼓动、理论宣传,维护各党派自身的利益,其政论文章冗长艰涩、枯燥无味。而奉行“煽情主义”的报刊则把受众群体定位为大众,用及时的、多方面的、耸人听闻的新闻来适合当时绝大多数读者的口味。

普利策的“煽情主义”吸引了读者,同时也招致了一些报界同行的嫉恨。《环球民主报》带头攻击《快邮报》是“虚假地编造,卑劣的煽情主义”,其他一些报纸也纷纷追随。普利策一点也没有被它们的声势吓倒,他在一封答复信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们的报纸的确不拘一格,但它是当今世界上旗帜最鲜明的道德代言人。罪恶、卑鄙和腐败最害怕的就是报纸,因而任何法律、伦理和规章制度都无法与报纸相比。

1882年普利策的报纸进行得很顺利,正当他和家人准备去加利福尼亚度假的时候,报社出了一桩轰动全市的大事,一个名叫史列贝克的律师被登在报上的一篇对他不利的文章所激怒,就带着枪到报社来滋事,总编辑柯克里为了自卫,开枪将他击毙了。

普利策只好离开这里,来到纽约这个大都市,重新开辟一片新天地。

《世界报》兴起美国

这时的纽约已和他刚从骑兵退伍时大不一样了,已成了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会。为了能在纽约立足,普利策认为还是办报好。于是他买了一家负债累累的《世界报》。

1883年1日一张新《世界报》印出来后立刻引起了一阵骚动,许多报社的编辑们看了都大摇其头,认为这种报纸在纽约是行不通的。但是它每星期都发表由普利策亲手写的社论,社论说出了劳动者的心声,对纽约的显贵们发出猛烈的抨击。

普利策果断的改革措施和“煽情主义”的办报方针,使《世界报》在短时期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普利策接手3个月后,该报发行量就由原来的15000份上升为39000份。


普利策的突然闯入,打破了纽约报界维持多年的平衡。《纽约时报》、《先驱报》、《论坛报》等大报纷纷降价销售,企图挤垮《世界报》。但这丝毫无损于《世界报》。

普利策还利用报纸这个阵地,支持克利夫兰参加总统竞选。《世界报》列出四个支持他的理由:(一)他是个老实人;(二)他是个老实人;(三)他是个老实人;(四)他是个老实人。

1883年在普利策和《世界报》还发起迎接自由女神像筹款运动,为自由女神顺利竣工做出了巨大贡献。《纽约世界报》和普利策为此赢得美国民众的尊敬和爱戴。

后来短短的几年内,《世界报》成了全美国新闻界的泰斗,它所带来的震撼,使人不得不对它另眼相看。

普利策最为人知的贡献是为美国报纸奠定了各项专栏等模式,当时报纸开始启用漫画并蔚为风尚,著名漫画有黄童子(Yellow Kid),是世界第一个彩色漫画,成为黄色报纸的起源。

普利策

1901年普利策对竞争已感厌倦,而将世界报中最受人攻击的黄色部分取消,黄色新闻风潮遂逐渐衰落。

记仇大王普利策

在美国新闻界取得重大成功后,普利策便筹划盖一座大厦。他买下的那块地皮,就是当年退伍时身穿旧军服被有钱人看不顺眼,连擦皮鞋的都撵他走开的那座法国旅馆所在地。

1980年10月,纽约最高的一座大楼——新普利策大厦完工了。这是座20层楼的建筑物,地下室用来做印刷厂,一楼为营业部,二楼至十楼为出租的高档写字楼,十楼以上为《世界报》枢纽中心。

镀金的圆形顶楼是普利策的办公室。第十一楼是漂亮的卧室套房,专供加班不能回家的编辑使用。建这座大厦,普利策没有分文债务,这座价值200万美元的大厦完全属于他个人所有。

这座20层大楼高309英尺,是当时纽约市最高的建筑。它俯视着低矮的《太阳报》大楼、《时报》大楼和《先驱报》大楼,它成了普利策战胜对手的象征,也是《世界报》永久的自我宣传广告。

棋逢对手

1895年普利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年轻人以18万美元买下《纽约新闻报》,闯进了纽约报业界。他就是后来建立了报业帝国的赫斯特。

赫斯特不像普利策那样白手起家,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数百万遗产。他在竞争中有坚实的财力支柱。他模仿普利策的手法,也用煽情新闻来争取读者,扩大发行量,但却比普利策做得更刺激、更过分,在《纽约新闻报》上,充斥着各种犯罪、暴力、骚乱、灾祸、色情等新闻,把煽情新闻推到了史无前例的登峰造极的程度。

不仅如此,赫斯特还挖空心思采用高薪挖人的手段从普利策手下挖走了不少骨干编辑记者。1896年赫斯特派人暗中与《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编辑人员联系,高薪请他们离开普利策来为赫斯特办报。普利策闻讯后立即开出和赫斯特同样的高薪挽留这些编辑人员,但是赫斯特马上又再度提高薪金。于是24小时内,《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全体人员投奔了《纽约新闻报》。

但这时的普利策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的健康在不断地恶化。他在自己的游艇上周游世界,希望可以逃避病魔的侵袭,然而,1911年10月29日,这位与抑郁症和精神苦恼斗争了22报界奇人终于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享年64岁。

他死后,最大的竞争对手赫斯特也不禁写下这样的赞美言辞:“一位美国和国际新闻界的杰出人物已经去世,在国家的生活中和世界的活动中的一支强大的民主力量已经消失;一种代表民众权利和人类进步而一贯行使的强大权力已告结束。”

不能出售的《世界报》

普利策在他的遗嘱中规定:世界报永远不得出售。他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嘱,于1912年捐赠250万美元给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美国第二所新闻学院,并从1917年起设立普利兹奖(Pulitzer Prize),每年一度颁赠给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在小说、诗歌、传记、历史、戏剧、音乐、新闻采访报道有卓越贡献的人。


但是,在1931年,普利策的儿子赫伯特在经济大萧条时把《世界报》售予斯克里普斯·霍华德。为此,赫伯特还专门聘请律师,经过一番颇费周折的司法程序,修改了普利策的遗嘱。到了1931年,普利策花费毕生心血创办的《纽约世界报》在经济大恐慌的浪潮中宣告倒闭了。《纽约世界报》大厦也因为修路而被拆除。如今只有《圣路易斯快邮报》还掌握在普利策家族手中,并且依然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

来源:综合中国网 、人民网、百度百科、93励志网等。

本期编辑:马媛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