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关注人口问题的微博(“神童”梁建章:16岁考入复旦,却主张一个女人生四个娃,为啥)




“一个让女性轻松躺赢职场的装备,我说没有带不了的货,你就说信不信吧。”


2月24日,自信满满的才子李涎,直播带货翻了车。


带货文案中,充满对女性赤裸裸的侮辱。


好像女性在职场,不靠努力和才智,有一件内衣就够了。


舆论发酵,李涎不得不马上道歉,平息风波。


然而,相比梁建章来说,李诞显得有点怂。


作为一个男人,梁建章多次公开发表重要言论,誓死捍卫“大男子主义”。


他甚至宣称生孩子是女人的义务,要求每个女人都必须生3到4个孩子。


他多次引起女性不满,被舆论骂死,却坚持不道歉。


他有两个微博ID,一个是“携程梁建章”,一个是“梁建章-关注人口问题”。


他从小被称做神童,创建携程,身价千亿,却天天催人生孩子。




用网友的话说,梁建章是个天才,又是个极度“分裂”的人。


他13岁用程序写格律诗,获得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金奖。


初中时期,他用几个月时间就学完了高等数学


16岁,他考入复旦大学少年班。


一年后,他又考入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四年时间就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


初次创业,短短4年时间,就把携程带到了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成为中国十大互联网公司之一。


为此,坊间甚至有传言,梁建章是个天才,但他有极度精神分裂症,无数人嘲讽他是人口专家。


一个如此成功的企业家,为何热衷于催别人生娃?



1969年,梁建章出生于上海,父母都是普通知识分子。


虽然家庭普通,但梁建章从小聪明过人,有“神童”之称。


这一点,梁建章本人从没有否认过。


在记者的采访中,谈到自己的智商,梁建章这样回答:“我没测过,但应该挺高的吧。”


从小,梁建章就显示出超强的记忆力,他很早就熟读诗书,《唐诗三百首》、《千家诗新注》、《唐诗鉴赏辞典》基本都能背下来。


《数据库原理》、《逻辑学》、《语言学》这些书籍,他也非常感兴趣。


1981年,梁建章12岁,进入上海育才中学




当时育才中学搞教育试点,学生基本没有作业,每周有两天不用上课,只要考试能通过就行。


课余时间多,梁建章就参加了一个计算机兴趣小组,师从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朱鸿鹗教授。


在那个大部分人还没有听说过电脑的年代,13岁的梁建章,已经学会了用电脑解决数学问题。


初二那年,梁建章参加了上海市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选拔赛。


他用自己设计的格律诗程序,技惊四座,获得一等奖。


当时与他同台领奖的,还有多年后与他一起联手创办携程,并一起走向辉煌的沈南鹏,当时沈南鹏大他两岁,拿的是三等奖。


为了学好编程,还在上初中的梁建章,用了几个月就学完了高等数学。

梁建章关注人口微博


他还花时间研究了诗词格律、人工智能、数据库等知识。


要知道,弄懂这些知识,没有超高的智商,普通人是很难完成的。


1985年,16岁的梁建章考入了复旦大学少年班,半年后进入复旦大学计算机系。


一年后,又考入了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并且用四年时间,读完了本硕连读。


天才梁建章的学业之路,就像开进了快车道,他在《舍得智慧讲堂》中谈起自己的经历,无比骄傲:


“这让我可以早点毕业,可以学更多东西,有更多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




1991年,梁建章觉得在学校已经无法学到最先进的东西,便放弃了读博,进入硅谷顶级科技甲骨文公司工作。


最初几年,梁建章做技术工作,担任研发工程师,1996年的一次回国经历,让他心态发生了变化。


他发现国内出现了火热的创业浪潮,那时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先后成立了互联网公司,发展势头迅猛。


回到美国后,梁建章马上向公司申请转岗,从研发部门转到了ERP部门,并于1997年顺利被派回中国,担任了甲骨文中国区咨询总监。


回到中国后,他心中创业的热情也被渐渐点燃,准备一试身手,完成自己创业的梦想。


此时,沈南鹏已经是个投资银行家,范敏则是上海大陆饭店的总经理,只有季琦生活得不是太如意。


季琦出生于江苏农村,特别渴望成功,读研究生时,他就反复创业,但一直没有什么起色。


1999年3月,在季琦的安排下,四人相聚在上海的一个饭局上,经过周密的商讨,他们决定大干一场。


这就是“携程四君子”的第一次相聚。


“携程四君子”分工明确,梁建章任首席执行官,季琦任总裁,沈南鹏任首席财务官,范敏任执行副总裁。


每个创业者都不可能预见创业过程中所有的艰难。




携程的发展也是如此。


20世纪初,中国网民数量比较少,人们的支付习惯还局限于线下消费,对网上消费存在太多的顾虑。


携程网上支付的模式根本不被大众接受,再加上机票和房源都控制在传统企业手中,一时之间很难打开突破口。


梁建章及时采取措施,对员工下达死命令:一定完成KPI。


自己带头加班,并积极与合作单位谈分销细则,把销售资源揽在自己手中。


有了他的带动,携程成千上万推广大军就像一张大网一样,在全国各地铺开了天罗地网,疯狂地推销携程产品。


慢慢地,用户也发现,网上订购更为省时省力还省钱,很快接纳了这种先进的消费模式。


当年,携程每个月的房间订单就达到5000间。


这时的携程春风得意马蹄疾,用梁建章自己的话来说:


“拿高倍永远镜都看不见携程的竞争对手。”


可哪有不变的事物,更何况在日新月异、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梁建章这句话说得有点太早了。




2003年非典爆发,携程遭遇重创,业绩急剧缩水。


携程的高管们挤满会议室,大家议论纷纷,个个心灰意冷,都觉得携程要完蛋了。


梁建章淡定自如道:“非典能控制得住,怕什么!”


有人提出质疑:国家都没说能控制得了,你凭什么敢这样说。


梁建章不紧不慢地继续解释:“所有的非典病人都是先发热再传染,只要是先发热再传染,那把发热的人控制住,就能把传染源控制住。”


他的话让在场的人个个心服口服,慌乱之中,他用智慧稳定了军心。


在携程,员工最佩服的就是梁建章的洞察力,他往往能一下击中问题的核心位置。




2011年,携程与艺龙打起了价格战。


艺龙突然崛起,携程节节败退,连续7个月艺龙的交易额都领先于携程,携程连续五个季度都处于亏损状态。


携程的股票也从30美元跌到10美元,当年的老大哥被后起之秀吊打,前景着实堪忧。


老朋友这时也给梁建章打来电话,说艺龙跟携程比起来,确实价钱便宜,服务又好。


2013年,在国外留学的梁建章回来了。


他马上拿出5亿对打价格战,转守为攻。


他发现携程销售模式的缺陷,开启了手机端的业务,把“鼠标+水泥”换成了“拇指+水泥”。


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开会,梁建章主动带头加班,把大团队分成一个个小团队,一个目标一个目标逐个击破。


在他的带动下,员工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创新力十足,那个最初的携程又回来了。


很快,携程就收购了同程30%的股份,接着又收购了艺龙、去哪儿,稳稳地保住了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知乎上有个提问:“携程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有人这样回答:


“说呼叫中心说技术说服务说资源的,我感觉都不如说是梁建章,每次携程危急的时候梁建章就上线了,而且每次都能带领携程走出泥沼继续保住老大位置,不论是多棘手的问题。”


虽说携程是四君子一起创业,被冠以“创业完美组合”的称号,各司其职,各有所长,但不能否认的是,关键时刻梁建章才是携程的主心骨。




除了商业上的才干,梁建章还是个人口学家。


2005年,梁建章35岁,他辞掉携程所有职务,隐退江湖,去美国斯坦福大学读经济学博士。


在课题研究中,他发现日本经济衰退问题与“人口老龄化”有关,于是联想到中国的现状。


他确信: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出现越加严重的问题。


于是他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研究起了人口问题。


经过研究他发现,虽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人口密度却排在全世界80位以外,限制生育的政策,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


梁建章发现了这些问题后,一度变得非常焦虑。


当时中国还没有开放二胎政策,鼓励生育是个敏感话题,他自费拍摄了纪录片也没有人看。


2012年,他又与北大教授李建新合作一起出书,书名《中国人为什么可以生!》,因为书名太激进,被改成《中国人太多了吗?》




后来,经过他的多方奔走,2015年10月,中国全面放开了二胎政策。


与许多人口专家不同的是,梁建章还给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


他认为:”提高生育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给补贴,一般国家都会花GDP的2%-5%在这个补贴上。“


所以,梁建章提出一系列建议:

可以按照孩子的数量抵消家庭的个人所得税;

可以缩短高中学年,让女孩更早工作,更早结婚;

孩子可以跟妈妈姓,这样让女性更愿意去生小孩;

可以给每个未成年孩子发放一万元的现金补贴……


为了中国人口的增长,梁建章真是操碎了心。


从”携程创始人“转变为”人口专家“,梁建章义无反顾。


他在采访中多次提到”责任”二字,在中国人口的发展上,他认为自己有责任这样做。




在商海中游刃有余的人物数不胜数,但能把自己的责任与祖国未来紧密相连的人,却屈指可数。


从这一点来看,梁建章尤其难能可贵。


目前来看,他会一直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


无论将来结果如何,梁建章那颗难得的初心,都值得被大家肯定。


-END-

参考资料:


最人物:《一个天才的奇幻人生》


首席人物志:《携程创始人翻脸简史》


作者:米粒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