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同时这也是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的反映。
贯彻的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对“知与行关系”的研究。在西方,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裴斯泰洛齐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他指出:“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贯彻的要求: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提出了在学习中不仅要“闻之”更要“见之”,才能“博而不谬”。中世纪捷克杰出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率先提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他在著作《大教学论》中指出,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他还指出:“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直观性原则的提出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
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①实物直观,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习、实验、教学性参观等;②模像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③言语直观,它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进行的。
贯彻的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体现。第斯多惠也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贯彻的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首要问题;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在西方常称为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贯彻的要求: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6.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他形容只顾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巩固,就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他形象地把学习而不注意巩固知识比作“醉汉赶车”,只顾向前跑,货物一路走、一路丢,到达目的地时,只剩一辆空车。
贯彻的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
7.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我国古代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并阐明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力地说明了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
贯彻的要求: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教师要了解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③尊重学生差异;④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⑤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8.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我国古代墨子很重视学习上的量力而为。他提出:“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西方文艺复兴后,许多教育家都重视教学的可接受性问题。经验证明,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只有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被他们理解,顺利地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罗素、布鲁纳、赞科夫都持这种观点。赞科夫以自己进行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和所作的理论阐述,充分证实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行性。为了应对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的挑战,现代教学则注重促进儿童的发展,因而改称发展性原则更能反映其实质。
贯彻的要求: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