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白虎的性格特点(试解宗贼严白虎和祖郎之谜)



——兼论成者为王

原创作者:余世亮


四面八方在等着我做王

不到前方

怎会看到哪一点最雄壮

不上战场

怎会觉得哪一仗最漂亮

拿出胆量

从来就是我和你的强项

嗨嗨 成者为王

——周耀辉《成者为王》




据《三国志•刘表传》注引司马彪《战略》①称: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王叡为孙坚所杀,董卓上书派刘表继任。由于当时江南一带整个家族起兵(注,亦称“宗贼”②)的很多,袁术屯兵鲁阳(今河南鲁山县),手下拥有南阳全部民众。吴人苏代为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今湖北替江县西南)县长,各自聚兵叛乱,称霸一方,导致刘表无法直接上任。他于是匿名至荆州后,只身单骑进入宜城,并且邀请中庐县(今湖北省南漳县)人蒯良蒯越及襄阳人蔡瑁等一起谋划。刘表问道:“此时宗贼横行,民众不附,袁术在南阳又蠢蠢欲动,祸乱至今已经难以解决。我又希望在这里征兵,但怕民众不愿从军,两位有何对策?”

蒯良首先提出只要当政者能够并行仁义,百姓自然会乐于归附,征兵亦不再会是问题。但蒯越不认同蒯良的说法,而表示:“太平盛世的统治者都是重视仁义,乱世的统治者则会重视权谋。士兵亦是贵精不贵多的,重点在于能够得到他们的忠心及支持。袁术为人勇有余而智谋决断不足,苏代、贝羽都是一介武夫,根本不必忧虑;然而,宗贼的首领则大多贪婪残暴,其部下对他们也心存忧虑。我手下有些具备修养及能力的人,只要派遣他们到宗贼首领处加以利诱,宗贼首领们必定率众而来。然后阁下只要把握时机,诛杀那些残暴无道的,再安抚收编他们的部众。如此一来,本州的军民和百姓,都会因为阁下的恩德而扶老携弱而至。届时阁下军民归附,就要占据南面的江陵,并且扼守北境的襄阳,那么荆州八郡只要传递檄书就可以平定了。以后,即使袁术等人再拥兵而至,亦无能为力了!”

刘表听完后说,“子柔(即蒯良)的话,就是雍季的理论啊;异度(即蒯截止)的计策,就是臼犯的谋略啊③。”刘表采纳蒯越的计谋。其后,蒯越总共诱使得55个宗贼头目(《后汉书》载十五人)前来赴宴,刘表依从蒯越之前的建议,把他们一并杀掉,吞并他们的部众。然而,当时江夏贼党张虎、陈生仍然据守襄阳,刘表又派蒯越和庞季前往游说,张虎、陈生二人被说服而答允出降。因此刘表大致得到了荆州的支配权,自此理兵襄阳。

综上,采纳蒯越之计,刘表顺利完成对荆州地区的宗贼镇压与收编工作,光杆司令刘表至此华丽转身,成为名符其实的荆州刺史。刘表在荆州期间,恩威并著,招诱有方,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又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

然而,孙策在对待江东的宗贼,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最终酿成了孙氏集团统治江东最大的内政问题。

本文仅对孙策与江东宗贼头目严白虎和祖郎的互动情况作些介绍,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给出自己的解释。


一、严白虎是个谜


严白虎是扬州吴郡乌程人,他的家世并不差,据《三国志•吕范传》记载,严白虎被称作“强族”,陈瑀曾与他联手反抗孙策。又据《寰宇记》称,严白虎作为乌程县的豪族,曾在石城山筑城。④这与东汉末期豪族自发修筑坞堡自保类似,比如,许褚就曾聚集宗族的壮丁数千,共同修建防御设施抵御汝南葛陂贼兵的入侵。

1、姓名之谜。严白虎,本名为“虎”,“白虎”为外号。证据有二:一是从汉朝时取名用字习惯来说。当时以单字名为贵,双字名为贱。比如,严白虎弟弟叫严舆,就是用单字名;二是有史料称严白虎为“严虎”。《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时,裴松之有个评论,他说道:

于时强宗骁帅祖郎、严虎之徒,禽灭已尽,所余山越,盖何足虑?(译文:当时强宗猛帅,如祖郎、严白虎之徒,都已被消灭,剩下的山越,又有什么值得顾虑?)

从上下文来分析《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中的人名“严虎”,所指的人,就是孙策本传中的“严白虎”。基于上述理由,“严白虎”的“白虎”,基本能判定是其外号,如张燕就号称“飞燕”。“严白虎”的大名,应该就是单字“虎”。为了行文方便,以及“严白虎”之名已广为流传,故本文仍以“严白虎”,来表述“严虎”其人其事。

2、实力之谜。严白虎的实力,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说明:

第一、兵卒众多且与其他山贼互相联系。《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吴人严白虎等,各有部众一万多人,他们到处集结。吴景等人想首先打败严白虎这一伙,便到了会稽。孙策说:“严白虎这伙贼人,没有远大志向,这次一定会被我们俘获了。”他便引兵渡过浙江,占领会稽,血洗东冶城,打败了严白虎等人。

第二、吴郡太守许贡败北后,投靠对象是严白虎。《三国志·朱治传》记载:朱治从钱塘想进到吴县,吴郡太守许贡在由拳挡住他,朱治与他作战,大败他。许贡往南投靠山中寇贼严白虎,朱治便进入吴郡,兼任太守职务。孙策赶走刘繇后,向东平定了会稽郡

约兴平元年(194年),吴郡太守盛宪因病离任,许贡荣升为吴郡太守。当时任吴郡都尉的,是孙坚旧部、丹阳人朱治。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借口帮袁术打击占据扬州江东的刘繇势力,趁机脱离袁术,自己经略江东,灭刘繇、平定丹阳郡、吴郡。许贡在由拳(今属浙江省嘉兴市)被击败后,投奔在吴郡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割据的山贼头目严白虎。

第三、严白虎的残余势力影响仍然不小。《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称:建安四年(199年)孙策西征庐江郡皖城的时候。时任广陵太守的陈登趁机联络江东残余的严白虎军势力,并授予其印绶,试图侧翻吴郡为陈瑀雪耻报仇,却最终未见所图。严白虎应在此前去世或隐居。这也是“严白虎”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中。

根据上述三则史料可知,严白虎率领的部众起码有上万人,且与其他宗贼等势力相互联系。此外,裴松之评价严白虎、祖郎等人的用词是“强宗骁帅”,也说明严白虎势力强盛。作为孙策来说,首要问题是要打败朝廷任命的会稽太守王朗,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并非真如孙策所说,严白虎真的没有远大志向,很容易被打败。



3、严舆被杀之谜。《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吴录》称:当时有乌程(今浙江湖州南)人邹他、钱铜及前合浦郡(治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太守嘉兴人王晟等,各自聚集兵众万余或数千人。孙策带兵征讨,全部消灭了他们。孙策的母亲吴氏说:“王晟与你父亲有升堂互相引见妻子的情分,现在他的儿子兄弟都已经被斩杀消灭,仅剩下他这么一个老头,还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孙策才没有杀了王晟,其他人全被诛杀。孙策又亲自征讨严白虎。严白虎高筑堡垒坚守,并派其弟严舆前去与孙策和谈。

为了消灭乌程邹他、钱铜及嘉兴王晟,孙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此,杀红了眼的孙策,就开始对参与反抗孙策的宗贼进行族诛。严白虎有牢固的堡垒,孙策还是对他发起了攻击。严白虎还是有头脑的,一开始并没有一定要与孙策拼个鱼死网破,就向孙策提出,由他弟弟严舆与孙策和谈。孙策答应了。

《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吴录》称:孙策答应了严白虎的和谈请求。严舆就单独与孙策会晤。会见时,孙策突然抓过一把大刀砍向席前的桌子。严舆身子动了一动,孙策笑着说:“听说您能从座中猛然跃起,敏捷异常,我随便跟您开个玩笑而已!”严舆说:“我是看到大刀才有应急反应。”孙策认为严舆没有什么能耐,就用手戟向他投去,当场刺死了严舆。严舆勇猛力大,严白虎的部众因为他的死,都十分惧怕孙策。孙策进攻严白虎,并打败了他。败将严白虎跑到余杭(今浙江杭州西),投奔许昭程普请求进攻许昭,孙策说:“许昭有情义于昔日的旧君,对往时的朋友有诚意,这可是大丈夫的标志啊。”于是就放过了进攻许昭念头。

臣裴松之认为:许昭对旧日的主子有情义,是指帮助盛究之事。对往时的朋友有诚意,就是指收留严白虎。

从《吴录》记载看,严舆到孙策大营进行和谈。在和谈中,孙策偷袭方式,把和谈代表严舆杀了。由于孙策杀了严白虎阵营里武力最强的严舆,为此大家都害怕孙策,在接下来的进攻中,孙策很顺利打败了严白虎。



我认为,《吴录》的记载不符合常情。一是违背“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不成文规定,孙策理亏。据说春秋时期的宋国华元作为使者只身前往楚军军营谈判,要求楚军撤围宋国都城,两国停战,而华元则作为人质到楚国居住,这一做法逐渐演变为“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则。古代战争虽然不能像现代战争那样尊重人权,但还是尊重双方的使者。二是孙策偷袭严舆,并不能证明孙策厉害。相反是一种胆怯的表现,《吴录》说,“舆有勇力,虎众以其死也,甚惧”是不能成立的。三是失去招降严白虎的机会,这对孙策是一大损失。在处于白热化的战争中,使者是双方交流的媒介,负责传达己方的意思给对方,如果连对方的使者都不能幸免,表明已经没有了和解的可能。对处于弱势一方来说,只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然会引起对方激烈的反抗。

在此还需强调,《吴录》所说的“策知其无能”而杀严舆之说辞。原本是想将孙策塑造成英雄好汉的形象,想不到效果适得其反。原来孙策就是这样一个吃软怕硬的人,并非大家想象得那么勇猛刚强。另外,这个故事里的孙策商情特低,平白无故拿起刀子砍席前的桌子,并乘严舆没有防备时,掏出随身所带的手戟掷向严舆,杀了他。

既然说《吴录》所述不是事实,那么能否对孙策杀严舆作出合理的解释?这就需要从孙策性格类型来分析。从九型人格理论来分析,孙策属于第八号领袖型性格。这种性格的人基本恐惧,就是怕被人认为软弱,受人控制,受到他人的侵犯。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情绪反应特别激烈。如果自己说了不算或受到他人异议,那么他们就非常愤怒,并要显示自己的实力,以达到自己“胜利”的效果。在自己大营里接待严舆,孙策认为,自己地盘自然要自己说了算!他忘了和谈的前提就是“谈”,双方都要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说出来,经过充分交流,做到相互理解,最后才能达成和谈协议。可是,孙策领袖型性格太爱掌控了,他不想让严舆谈自己的想法,而是要求他答应自己的所有要求。另外,严舆又是一个武力非常高的人,在孙策和严舆“交谈”中,孙策可能有过“暴力”行为,都被严舆化解了,这更让孙策觉得很没面子。为了挽回面子,孙策唯一想法就是杀了严舆才解恨。这才是孙策杀严舆的事实真相。

当然,孙策事后不可能不知道,是自己做错了。也正因为有了斩杀使者严舆这一教训,孙策对另一宗贼祖郎,才实施了招降政策。



4、陈瑀图谋孙策之谜。有关陈瑀图谋孙策的史料主要有三方面,即《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和《山阳公载记》,以及《三国志·吕范传》的相关内容:

建安二年(197年)夏,汉朝廷派议郎王誧戊辰诏书前来,诏书说:“董卓叛逆作乱,祸患国家,危害百姓。已故将军孙坚志在平定讨伐,高尚的意愿虽没能实现,他的美德已经远扬。孙策遵循善道,求取福佑毫无邪念。现在任命孙策为骑都尉(武官,低于将军),袭父爵号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诏敕又说:“已故左将军(将军称号,地位很高)袁术不顾念朝廷恩典,自造凶祸反逆,弄虚作假,想趁战乱之机,欺骗百姓,起初听到这些话不以为然,直至接到使持节、平东将军(武职称号,职位较高)兼徐州牧温侯吕布的报告,上报袁术邪恶的本性,滋长无道,自己修建王官,任命安置公卿大臣,祭祀天地,残害百姓,有伤器物,为患深重肆虐。温侯吕布前后上报说孙策是一心一意归向本朝,想回头讨伐袁术,为国家效劳,请求加以表彰嘉奖。悬赏是用以对待有功之人的,只要是勤勤恳恳,就能授予重任,所以才能继承先辈的封邑,又授以大郡的重任,荣耀备至,这正是作孙策竭力效劳的时机。命令你立即与温侯吕布及代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临时性将军称号)陈瑀同心协力,一同奔赴征讨。”孙策自己认为统领军队,仅仅以骑都尉兼领郡守的职位太低,想得到将军的官号,就让人暗示王誧,王誧就按制度暂时任命孙策为明汉将军。当时,陈瑀驻扎在海西(今江苏灌南东南),孙策奉命整装待发,应当与温侯吕布、陈瑀共同讨论形势。但当孙策行军到达钱塘(今浙江杭州西南),陈瑀却阴谋袭击孙策,派都尉万演等秘密渡江,让他们拿着印信三十多钮给丹杨(今安徽当涂东北)、宣城(安微今县西)、泾(安徽今县)、陵阳(今安徽太平西)、始安(今广西桂林)、黟(安徽今县)、歙(安徽今县)等危险县份的大帅祖郎、焦已和严白虎等,指使他们充当内应,伺孙策军队出发之机,攻取各郡县。孙策察觉此事后,派吕范、徐逸到海西攻打陈瑀,将其击败,并俘获他的官兵及妻子儿女四千人。

《山阳公载记》称:“陈瑀单身匹马逃到冀州(今河北冀县)投奔袁绍,被任命为故安都尉。”

《三国志·吕范传》记载:这时下邳人陈瑀自称吴郡太守,驻在海西,和地方豪强严白虎勾结。孙策自己带兵讨伐严白虎,另派吕范和徐逸去海西攻击陈瑀,斩了陈瑀的大将陈牧。又随从孙策去陵阳进攻祖郎,在勇里进攻太史慈



建安二年(197年)夏,曹操借朝廷名义发布“戊辰诏书”,让吕布、陈瑀、孙策共同讨伐称帝的袁术。然而,曹操没有顾及孙策的核心利益,即吴郡的管辖权。当时孙策已任命朱治为吴郡太守,而曹操竟然将吴郡太守的职务封给了陈瑀。这一错误不仅不能让孙策听从命令去讨伐袁术,相反共同讨伐袁术计划落空的同时,还害得陈瑀家破人亡。

有关陈瑀以印绶与严白虎等“阴图袭策”,这些鬼话自然是孙策编造的,是为给自己杀害陈瑀,夺回吴郡领导权的借口。理由有三:一是陈瑀与孙策前世无怨,后世无仇,他刚接受朝廷任命,结束避难生活,现在又要担任吴郡太守,此时他如果真的想做吴郡太守,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拍孙策的马屁,让孙策高抬贵手,他怎敢再做伤害孙策的事?二是陈瑀刚接受朝廷的任命,根本没有什么实力,他根本不敢去摸孙策这一老虎的屁股?三是“戊辰诏书”白纸黑字是让陈瑀联合袁术、孙策讨伐袁术,且当时袁术称帝,对于曹操集团来说,讨伐袁术是头等大事。退一讲如果陈瑀真有偷袭孙策的计划,为了消灭袁术,曹操也不会让陈瑀再去实施发动江东宗贼制造动乱,进而偷袭孙策这种傻事的。如果不是曹操下命令让陈瑀去偷袭孙策,就是给十个胆给陈瑀,他也不敢去拨孙策这只老虎的胡须,事实上此时的曹操,是不可能给陈瑀下命令去图谋孙策的。

因此,史书上说陈瑀想偷袭孙策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相反,是孙策为了给自己杀害陈瑀,重新夺回吴郡太守之职才编造这样的故事。事实上孙策是清楚的,在此之前严白虎早被自己歼灭了,虽然尚有少量严白虎的残余分子,但是其实力大大减弱,对孙策已构不在现实的威胁。



5、严白虎去向之谜。许贡被朱治打败,许贡投靠了严白虎;严白虎被孙策打败后,严白虎投靠许昭;后来,许贡投降了孙策,严白虎则不知去向。

(1)许贡投靠严白虎。《三国志·朱治传》记载:朱治从钱塘想进到吴县,吴郡太守许贡在由拳挡住他,朱治与他作战,大败他。许贡往南投靠山中寇贼严白虎,朱治便进入吴郡,兼任太守职务。孙策赶走刘繇后,向东平定了会稽郡。

(2)严白虎投靠许昭。《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吴录》称,严白虎被孙策打败后,跑去投奔了好友许昭。许昭还曾是吴郡太守盛宪的故吏,盛宪在受到许贡迫害时就是躲在他家。原本程普建议孙策继续追击,许昭、严白虎一窝端,但是孙策表示“许昭这人对于故主忠诚,对于故友讲义气”,就放过了许昭、严白虎了。

此后,就没有了严白虎的踪影了。毕竟当年陈登的叔父陈瑀是被孙策击败的,严白虎也是。为此,建安四年(199年)时任广陵太守的陈登曾想联合严白虎推翻孙策的统治,为陈瑀报仇雪恨。而这时候只能联系到严白虎余部,最终未见所图。说明此时严白虎已经逝世,或者隐匿行迹无从联系。

6、严白虎的影响之谜。《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曰:广陵郡(治广陵,今江苏扬州)太守陈登治郡在射阳(今江苏宝应东北),陈登就是陈瑀堂兄的儿子。孙策西征庐江,陈登就数次派使者,以印绶授给严白虎的余党,图谋杀害孙坚,以报陈瑀被击破的耻辱。

孙策回归,又征讨陈登。其军队到了丹徒(今江苏镇江东),须等待粮草的接济。孙策生性喜好打猎,率领几个步骑侍从外出田猎。孙策驱马追逐野鹿,他的坐骑十分精良,随来的侍从追赶不上。当初,吴郡太守许贡向汉帝上表,说:“孙策是个骁雄,与项籍(即项羽)相似,应当对他加以贵宠,召他回到京城里。假若他奉诏就不能不回京,若放在外头必然成为当世之患。”孙策的手下得到许贡所写的这份奏表,送给孙策。孙策就与许贡相见,责斥他的奏文。许贡不承认上过表章,孙策立即就叫武士将他绞杀了。许贡的门客潜藏在民间,想要为许贡报仇。

正赶上孙策打猎的日子,许贡的三门客就混入孙策狩猎部队。孙策问:“你们是什么人?”回答说:“是韩当的士兵,在此地射鹿。”孙策说:“韩当的兵我都认识,并没有见过你们。”乘势射杀一人,应弦而倒。余下的二人惊恐急窜,便举弓向孙策射来,中了他的面颊。后面侍骑赶来,将这两个人都刺杀了。

也就是说,陈登到了建安四年(199年)还想利用严白虎余党反抗孙策,说明孙策袭杀严舆、武力进攻严白虎是犯了战略性错误,又因为孙策滥杀行为直接导致被许贡门客实施刺杀计划,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二、祖郎与孙策的恩怨



1、祖郎给孙策一个下马威。《孙策传》注引《江表传》称:孙策在曲阿守孝结束后,直接到寿春拜见袁术,流着眼泪说:“我己故的父亲以前从长沙(治临湘,今湖南长沙)北上讨伐董卓,与尊敬的刺史您相会在南阳(治宛县,今河南南阳),结拜为同盟好友;先父不幸遇难,功业未能完成。孙策感奋先父旧日蒙受的恩典,现在自己想结交您,希望您能俯察我的诚意。”袁术十分惊异赞赏孙策的才能,但就是不肯归还他父亲的兵马。袁术对孙策说:“我当初任用贵舅吴景做丹阳太守,贤表兄孙贲为都尉,丹阳那里是出精兵的地方,可回去依托他们召募兵卒。” 于是孙策到丹阳投奔舅父,募得救百人,却又被泾县(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宗贼首领祖郎所袭击,几乎危亡殆尽。孙策无奈又回寿春拜见袁术,袁术把孙坚旧部的一千多兵士还给他。

《三国志·吴景传》记载,吴景随同孙坚出征攻伐立下了战功,被任命担任骑都尉。袁术上呈文书推荐吴景兼任丹杨太守,攻讨原太守周昕,便占领了丹杨郡。孙策与孙河、吕范一起投奔吴景,会合众军攻讨泾县的山贼祖郎,祖郎失败逃走。适逢被刘繇所逼迫,吴景只得渡过长江向北去依附袁术。

从上述史料记载可得知,初平四年(193年)孙策带着吕范和孙河来到丹阳投奔舅舅吴景和堂兄孙贲,在丹阳召募数百名兵卒。孙策所招募的这些兵卒,还没有成气候的时候,就被泾县宗贼首领祖郎所袭“几至危殆”,敌人的刀斧都已经砍到孙策的马鞍上,孙策真是险些丧失了性命。幸亏孙策武艺高强,及时躲过致命的一刀。后来,在吴景的支援下,孙策最终打败了祖郎。

2、程普营救孙策。程普(?~215年),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今唐山市丰润区银城铺镇)人。东汉末年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程普跟随孙坚讨伐黄巾起义军,继而参加讨伐董卓的战斗。孙坚死后,又助孙策平定江东。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从历阳渡江,打败了刘繇。建安元年(196年),孙策进攻会稽。王朗败溃后投降,于是平定会稽。建安三年(198年),孙策派徐琨赶走袁术所派的丹阳太守袁胤,平定宣城以东各地,迎接刚从袁术处回来的吴景担任丹阳太守,之后程普跟随孙策进攻丹阳泾县以西地区。祖郎在和孙策的多次交锋中,曾经有一次被孙策主动攻击,在防御战中祖郎将孙策击溃并包围。

据《三国志·程普传》记载,程普又率军讨伐宣城、泾、安吴、陵阳、春穀等县的山贼,都将他们平定。孙策曾进攻祖郎,被祖郎团团围困,程普与一骑兵共同掩护,捍卫孙策,驱动战马,大声呼喊,用长矛刺杀贼人,贼人才散开,孙策乘机跟随程普杀出重围。后来程普被任命为荡寇中郎将,兼任零陵太守,随孙策前往寻阳讨伐刘勋,在沙羡进击黄祖,回师后仍镇守石城。



3、孙策宽恕祖郎。资治通鉴》记载:建安三年(198年),袁术派遣秘密使者将印绶带给丹阳郡宗帅祖郎等,让祖郎煽动山越人,共同图谋孙策。刘繇被孙策打败,投奔豫章郡时,太史慈逃遁到芜湖地区的山中,自称丹阳太守。孙策已经将宣城以东地区平定了,只剩泾县以西的六县还没有征服,太史慈因此进驻泾县,深受山越人的爱戴。于是,孙策亲自率领军队前往陵阳(今安徽省青阳县)讨伐祖郎,将他擒获。面对险些两次杀掉自己的祖郎,孙策“显示”了广阔的胸襟,当场下令打开祖郎的镣铐,赐给他衣服,还授予他“门下贼曹”一职。

孙策对祖郎说:“你过去袭击我,曾经砍中我的马鞍,如今我组建军队,创立大业,抛弃旧恨,只要是人才,就加以重用,我对天下人一概如此,不仅是你一个人,你不要恐惧。”祖郎叩头谢罪。孙策又进军勇里讨伐太史慈,将他生擒,然后解开捆绑太史慈的绳索,握住他的手说:“还记得神亭相遇时的情形吗?倘若你当初抓住我,会如何对待?”太史慈说:“无法预计。”孙策大笑着说:“当今的大业,我要和你一同开创。听说你刚正而有节义,是天下的智士,只是你托付的不是真正的明主罢了。我是你的知己,不要担忧不能如意。”当即任用太史慈为门下督。孙策大军返回时,祖郎、太史慈都在前面开道,全军都觉得荣耀。

《三国志·孙辅传》注引《江表传》,对袁术利用祖郎进攻孙策之事,其主要内容如下:

孙策平定了江东之后,赶走袁胤。袁术很是怨恨孙策,于是私下派人带印信给丹阳的宗帅陵阳人祖郎等人。叫他们挑动山越人,纠合在一起,共同筹划进攻孙策。孙策亲自率领将士征讨祖郎,活捉了他。孙策对祖郎说:“以前你袭击我,砍了我的马鞍。如今我兴兵征伐,去除往日的宿怨,只是为了平定天下的大事。不只是为了 报当年与你结下的仇恨,你不要害怕。”祖郎叩头谢罪。于是孙策令人打开了他的枷锁,赐给他衣服,委任他为门下贼曹的职务,还师的时候,祖郎和太史慈一起在前面引导军队,别人都以他们为光荣。

在《江表传》中的上述记载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袁术称帝后,孙策驱逐了袁术的从弟袁胤。袁术大怒,他暗中派遣使者以封官加爵的方法来拉拢丹阳郡的各路豪强首领,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陵阳人祖郎。也就是说,孙策这场肃清丹阳郡的战争,其实还有着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与袁术之间的军事较量。



4、祖郎消失在历史烟雾中。建安三年(198年)孙策活捉了祖郎,任命他为“门下贼曹”。

门下贼曹,官名。贼曹长官省称。汉置,汉朝自公卿到县皆置,为贼曹长官,门下之职,掌盗贼事,出则带剑导从,与门下督盗贼分掌内外。因与长官关系亲近,故冠以“门下”,为门下五吏之一。掌盗贼警卫事。《后汉书·舆服上》称:“公卿以下至县三百石长吏导从,置门下五吏,贼曹、督盗贼、功曹,皆带剑,三车导;主簿、主记,两车为从。县令以上,加导斧车。”比如,建安十六年(211年)正月,曹丕被委任为五官中郎将,成为曹魏集团的继承人。为了打造自己的班底,曹丕将年纪轻轻的郭淮由平原郡丞调至自己的身边,委任他为“门下贼曹”一职。这也就意味着郭淮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一个地方行政官员的幕僚变成了具有一定权力负责司法的中央官吏。

从孙策任命祖郎为“门下贼曹”职务来看,说明孙策对祖郎的重视。然而,这位曾经在江东呼风唤雨的宗贼首领,从此就从史书中消失了。当然这也不奇怪,有多少英雄豪杰在其生前赫赫有名,却未在史书里留下名号也是最正常不过了的事。


三、成者为王



前文曾说过,严白虎、祖郎等都属于当地的“强族”,亦被孙策等人指责为“宗贼”。在此有必要说明,在东汉末年,这些“强族”是如何演变为“宗贼”的,以及他们又是如何对地方政治产生影响的。

强宗,亦作“彊宗”、“豪族”(豪门大族)。《汉书·赵广汉传》记载:“其后彊宗大族,家家结为仇讎。”《后汉书·郭伋传》记载:“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

所谓豪族,并不是单纯的同姓同宗的集团;是以一个大家族为中心,而有许多家许多单人以政治或经济的关系依附着它,这样合成了一个豪族单位。⑤一般认为豪族是世家旺族,是特权阶层。他们占有大量土地,甚至拥有私人武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世代相袭,称霸一方,形成所谓世姓、郡姓、名门、世族、豪族、强宗等,因而有时被称为阀阅。实际上豪族是一个很难限定的社会阶层。⑥

严白虎

何建华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奇侠”与近世皖北地方社会》⑦中,谈到汉末豪族特点时,是从“游侠”的角度来论述。他认为,“汉末魏晋以来,游侠逐渐与地方豪族相结合,转化为在地的豪侠,‘游’的成分大大降低。当时有名的地方大族,很多都是豪侠家族。” 因此,豪侠身上仍然保有注重义气、轻生冒死等传统游侠品质,但更加注重财产的积累和维持,成为拥有特定活动范围和组织的地方群体。同时,何建华还指出,“在封建统治秩序下,乱世之中的王侯将相盗贼匪冠行为方式的同质性远大于其身份的异质性。由兵入贼或由贼入兵,与是否考取功名、是否得人赏识等人生际遇有很大关系。”

在《三国志》及其裴注里,提到严白虎或祖郎身份时,对他们用语分别是“强族”“宗帅”或者“宗贼”“山贼”。据此可知,严白虎和祖郎等在他们居住地都属于“豪族”,即豪门大族。由于汉末社会动乱,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建堡垒,训练家丁,组织武装力量,既保护自己家族的利益,有时也维护当地社会治安。与此同时,实力强大的豪族势力,逐渐参与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正因为如此,严白虎与吴郡太守的关系,既是相互利用关系,又是相互斗争的关系。一方实力强大,自然就挤压对方的领导权。这也是为什么许贡被朱治打败后,许贡竟然去投奔严白虎这样的宗贼;孙策是丹阳太守吴景的外甥,他到丹阳地盘上募兵,可视为是丹阳郡政府的行为,然而,祖郎就是敢于向孙策发起进攻,狼狼教训了孙策。

何建华还曾举例说,“东吴集团中也有很多皖籍谋臣和武将,如庐江舒人周瑜,临淮东城鲁肃、庐江安丰丁奉、庐江松滋陈武、九江下蔡周泰、九江寿春蒋钦等,构成了吴国武将核心班底。其中有‘淮上奇侠’之称的鲁肃三国时期豪侠的典范。”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大家,周瑜、鲁肃、丁奉、陈武、周泰、蒋钦等人,就是许许多多豪族代表人物中的一小部分,只不过他们在东汉末年大浪淘沙中有幸成功了,而其他被淘汰下来的人则被人称之为“宗贼”或“山贼”。严白虎、祖郎等人则成了几个有名有姓的“宗贼”“山贼”幸运儿。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二〇二一年五月十六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注:

① 《三国志·刘表传》注引司马彪《战略》曰: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与谋。表曰:“宗贼甚盛,而众不附,袁术因之,祸今至矣!吾欲征兵,恐不集,其策安出?”良曰:“众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义不足也;苟仁义之道行,百姓归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从而问兴兵与策乎?”表顾问越,越曰:“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术勇而无断,苏代、贝羽皆武人,不足虑。宗贼帅多贪暴,为下所患。越有所素养者,使示之以利,必以众来。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君盛德,必襁负而至矣。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术等虽至,无能为也。”表曰:“子柔之言,雍季之论也。异度之计,臼犯之谋也。”遂使越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袭取其众,或即授部曲。唯江夏张虎、陈生拥众据襄阳,表乃使越与庞季单骑往说降之,江南遂悉平。

鉴于篇幅考虑,除本则资料外,其他从《三国志》引用的内容,不再附录文言文。

②宗贼,又称“宗部”、“宗伍”。以宗族、乡里关系而组成的武装集团。因为其有时会劫掠郡县,所以称之为“宗贼”。唐长孺的《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指出:这种“宗部”组织,在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两广及印度支那半岛都有分布。

③雍季和臼犯,系春秋时晋文公手下的谋臣。晋、楚城濮之战前夕,晋文公曾向二人问计。臼犯建议晋文公使用诈谋攻城;雍季则说,诈谋虽能得逞于一时,但不是取胜的长久之术。后来,晋文公用诈术取胜,但在行赏时,却把雍季排到臼犯前面。左右不解,晋文公解释说:“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臼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从刘表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用诈谋定荆州,而又用仁义治荆州的政略

④[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卢弼集解,钱剑夫整理《三国志集解》(第八册)《吕蒙传》第3291页。赵一清曰:《寰宇记》卷九十四,湖州乌程县西南三十里有石城山,昔乌程豪族严白虎于山下垒石为城,与吕蒙战所,今山上有弩台烽火楼之迹犹存。

⑤杨联陞著《东汉的豪族》,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020.2重印)第10页。

⑥刘维宁著《东汉豪族若干问题研究》,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⑦何建华著《“奇侠”与近世皖北地方社会》,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⑧本文除《东汉的豪族》图书封面来自网络外,其余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