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智能家居展会2021时间表(“深圳文化口碑榜深调研”进深博:将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展厅)

6月9日,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南方都市报社携手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推出 “深圳文化口碑榜”评选活动。伴随着活动的启动,本报亦开启“深圳文化口碑榜 深调研”的系列走访。6月16日,南都“深调研”团走访了深圳博物馆、深圳中心书城、深圳音乐厅等公共文化场馆,有如一场对经历了疫情之后的文化空间的“亲切的唤醒”,在文化的现场,我们回顾2021年深受市民欢迎的文化事件与活动,研判深圳现在的文化态势与生态,也对未来的规划进行前瞻。


在深圳博物馆,我们感受对深圳文化的脉动。因为这是应特区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而诞生,与特区一起成长,深具深圳烙印的文化空间。从1981年10月深圳博物馆成立,到2021年10月,深圳博物馆新馆被增列为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我们在展览中触摸历史,在历史中感受初心。

藏品从三百多件增加到四万余件,曾跻身“中国博物馆热搜榜”前十

深圳博物馆成立于1981年,40年来,深圳博物馆藏品从三百多件增加到四万余件,场馆从一张白纸发展到拥有古代艺术馆、历史民俗馆、改革开放展览馆、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四处分馆,多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众多外国政要,年观众量达310 万人次,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黄阳兴博士介绍,40年来,深圳博物馆通过调查、发掘和研究,基本厘清了深圳历史发展脉络,考古成果两次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力反驳了“深圳是文化沙漠”的错误认识,揭示了深圳距今7000年的人类活动历史、1700多年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800多年的广府民系和300多年客家民系的族群文化史,在地方史研究领域产出多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成果。



40年来,深圳博物馆通过考古发掘、调拨移交、社会捐赠、自主征集等途径不断充实馆藏。建馆之初仅有藏品300余件,现已扩充至藏品四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五千余件,已经形成包括深圳历史文物、改革开放史文物、古代艺术品和自然标本在内的丰富藏品体系。社会捐赠文物在馆藏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邓拓先生的夫人丁一岚女士捐赠的古代书画,商氏家族捐赠的商承祚教授藏古代文物,孙中山先生次女孙琬捐赠的孙中山家族文物,美国慈善家贝林先生捐赠的野生动物标本,日本某友好团体捐赠的珍贵文物等,都让藏品数量和质量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显著提升。

深圳博物馆在深圳地方史、改革开放史、深圳民俗文化、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等领域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组织举办和参加多场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牵头成立改革开放博物馆联盟。开展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出版学术著作数十本,发表大量学术论文。拥有国家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甲级资质,可移动文物修复一级资质,复制、拓印资质。每年举办各类教育活动数百场,包括专家讲座、国际博物馆日、环球自然日、博物馆小讲堂、小讲解员培训班等品牌活动、展览配套教育活动,以及近年大力开展的线上活动。2020年第四季度跻身“中国博物馆热搜榜”前十。



展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然科学等展开

40年来,深圳博物馆通过原创、引进、合作等多种形式,先后推出独具特色、类别多元的展览1600多个,累计接待观众2200多万人次。2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深度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并开创了自治管理机制。凭借巨大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深圳博物馆被授予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累计数十项。

黄阳兴博士介绍,在2021年,深圳博物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然科学等推出众多受市民欢迎的展览与项目。如“追梦——我和深圳的故事”展、“红色货币——见证光辉岁月”、“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与古为徒——容庚的学术与时代”、“大明宫瓷——十五世纪的明代宫廷用瓷”、“传承之道 ——深圳博物馆藏子部古籍善本(上)”、“眼界——人类观天手段之沿革”等等。

深圳智能家居展会

这些展览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深圳故事、中华文化。黄阳兴博士表示,这些展览都非常受欢迎,每个展览都达到几十万人的参观量。以“追梦——我和深圳的故事”为例,此展览以五个代表性群体来深追梦、圆梦的故事为视角,反映历代建设者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汇聚了深圳人恢弘年代的集体记忆。唯愿每一位奋斗者见人见己,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以我之浪花,铸特区之巨浪。致敬每一位追梦人!

而正在古代艺术馆展出的“历程·奇迹——深圳博物馆建馆40周年展览”很好的回顾了深圳博物馆40年来的发展,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此次展览序厅设置了“深博40年”宣传片和“深博40年大事记”,回顾了深圳博物馆发展历程。展览包含六个部分,分别是“征藏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系列展览”“让文物活起来”“文明交流互鉴”“深博明天更美好”,展示深圳博物馆对深圳文化建设、市民素养提升、文博事业创新等方面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对未来事业的规划和信心。

2022年度,深圳博物馆推出重磅大展“交流互鉴——敦煌石窟与河西走廊的丝路艺术”,此展是近年来引爆参观流量的展览,每天预约都是爆满,展厅内外都是观众,说明敦煌还是有分量、很受关注的大IP,另像“金木交辉——岭南金漆木雕、描金漆绘精品展”、“谜踪之国——云南古滇国青铜文化展”等正在展出的特色展览,同样反响热烈,深受市民喜爱。下半年还将推出体系展之一的“传承之道(集部)展”、另有非常重要的展览“精研国学 藏宝于国——商承祚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特展”,商承祚教授是从民国走向现代很有代表性的一位学者,他不仅有很高的学术成就,还把自己毕生家族所藏的文物都捐献给了国家,他是历来捐献文物最多的一位学者。此展是他一生的学术回顾。



结合城市发展,做出深圳特色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深圳博物馆现已发展为一座以深圳改革开放史研究和展示为特色,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集历史、艺术、人文与自然为一体的综合性和多功能的博物馆,是展示特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2021年10月,深圳博物馆新馆被增列为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黄阳兴博士介绍,深圳正以“先行示范区”的高标准打造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城市文明典范,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建设“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深圳博物馆正全力推进其中的深圳博物馆新馆、改革开放展览馆和深圳自然博物馆等场馆的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黄阳兴表示,在先行先试方面,深圳正在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深圳是举世公认的“改革开放之城”,已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按照中宣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市领导和我们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统一部署,深圳博物馆将努力使我市博物馆形成多元发展格局。博物馆改革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依托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事件,推动建设一批反映党和国家建设成就的当代主题博物馆。而深圳正在建设的三大博物馆,都属“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改革馆合并近代史、党史等内容,选址香蜜湖建设,突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馆侧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选址莲花西建设,突出中国文明传承、自信与国际影响。自然馆在坪山文化中心,属于大型自然科学类主题博物馆。

深圳的博物馆正呈现多元格局,展览体系也在进行全面创新。未来我们将从文化叙事角度,来展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说,我们的先秦的礼乐文明,我们的儒学文化,我们的中医文化、我们的科技文化、我们的文物与文学,如何在这些方面呈现出来,这是一个有趣的独特视角,这个叙事逻辑是完全不一,是全新的。另外我们要建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固定展厅,文明之间的交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这个目前是中国最缺的一种展览,最缺的可以服务于全国,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的叙事逻辑,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博物馆都是展示地方的各类型文物,走到国外,我们会看到有诸如希腊文明、印度文明等各类文明的展示,但我们这个不是要展示这个地方或那个地方的文明,我们叙事的逻辑是中国,就是世界文明的发展对于中国形成的冲击与影响,另外中国文明的形成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比如说东亚文明圈,比如说我们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到了世界各地如何形成影响,如何影响世界,还有我们中国的园林、家具、哲学思想观众,在文艺复兴以来在世界是如何体现的,我们要世界与中国、中国与世界的互鉴,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等,突出中国对世界的价值是什么,这将是一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我们也要开拓国际性藏品资源,形成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展示体系。

大湾区共建与合作方面,我们与香港、澳门之间都有展览的交流。比如今年我们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办紫砂艺术展览,尤其是我们今年与他们联合申报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铜胎画珐琅特展,这个是我们最新的一个深港合作案例。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摄影:南都记者 许松龙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