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敏紫砂介绍(云南边陲品味茶缘与茶趣)


今年九月,来到了风景如画、物产富饶的云南大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地的茶文化,当地的博南山茶园坐落于澜沧江沿江海拔2000米至2500米的山间,印度洋暖湿气流在季风作用下徘徊于此,幻化出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


谈到了茶、茶业、茶文化,在茶室喝茶时偶遇了对茶文化研究造诣颇深的永平县文联主席张继强,我们几个便从茶品种、茶业生产、加工、茶趣等谈起,还引出了壶文化的话题。我是古瓷茶壶收藏爱好者,日积月累已收藏了130多只清朝和民国时期的茶壶。不同朝代、不同工匠制作的瓷器壶、紫砂壶,演绎出无数茶具的故事。好壶价格不斐,远超茶叶本身。茶文化还涉及地理、气象、传说故事的话题,延伸无限,几个人谈得不亦乐乎。


来到永平县,就不得不去那里的博南山茶园。那里雨水丰沛、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真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在几位茶友的陪同下,我们换乘越野车,沿着曲折的盘山公路,向深山茶园进发。攀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间,脚下已是白云朵朵,翻山越岭,别有洞天,层层梯田茶园映入眼帘,碧绿蓝天,青葱扶云,心情怡然。这里的茶叶被誉为“世界最高海拔绿茶基地”“全国最美茶园”“离天空最近的茶园”。

唐敏


史料记载,永平县大规模种茶是在康熙年间,但位于博南山最南端的狮子窝村至今还保存有4000多棵古茶树,树龄圴在300-1000年以上。抵达茶园,接触的第一个茶农叫罗光瑾,想不到居于深山之中的他竟是云南农大本科毕业的茶艺师,而随行的黑总则是大理农科院高级茶艺师,他们研究茶叶从栽培到制茶,从理论到实践,功底深厚,都是种茶、制茶的行家里手。


中国人是种茶的鼻祖,华夏是茶的故乡,茶史源远流长,茶产量长居世界前列,茶饮料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被誉为中国历史上茶圣的唐朝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最早、最完备的关于茶的专著,有着“茶叶百科全书”的美誉。地处边陲大理的茶叶史,可追溯至1000多年以前,汉武大帝开辟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马帮从这里出发,将永平好茶运往西域各国。在永平的那段时间我时常在想,为什么中国人对饮茶情有独钟?


“茶”,从字面上可分解为“人在草木中”,既合情理,又寓意境。中国茶道所讲的清、静、和美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契合,无处不流露出浓郁的东方文化神韵。而且就茶叶本身来说,因品性而多姿,因蕴香而馥郁,因气润而雅致,因内敛而神秘;人与茶叶的相识、相知、相伴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旷世奇缘的爱恋,跌宕起伏,历久弥新。


我们品尝了博南山高寒茶种制成的红茶,其香清醇,汤色金红,入喉滑爽,有金钱草之味。金钱草利胆,此味有红茶通足少阳胆经之感。高寒茶园,人迹罕至,不染浑浊市尘,气脉一何纯净!故此茶之气正味净,世之罕有!


“种茶艰辛,采茶不易、制茶辛劳,喝茶便是口福了。”这里暂且不谈茶叶的加工生产及泡茶文化,就乡村茶产业而言,种茶属第一产业,茶业加工属于第二产业,茶产品销售属第三产业;同一农产品种,实现三次产业的融合,前景广阔;也可探索产加销+旅游的田园综合体模式。上海乃至长三角城市群,有广阔的市场,扶贫对口合作有广阔的空间和太多的话题……


监制:唐敏 | 责编:金晶 | 图文:王益华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