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视频网站,会发现“大女主”题材的剧越来越多,背后折射的,是女性开始对自身的关注、对成长的渴望。
成长究竟是什么,《涵解:无畏真实》给出了一个公式:等待+接受+改变+放开=成长。
很有趣,正如《涵解》这本书和它的作者赵涵。赵涵是一位拥有600多万粉丝的知识分享达人,这是一本关于她自身成长经历的书。
读偏传记类的书籍,最怕写成作者个人的“光辉历史编年体”,但《涵解》这本书不是。它更像是一位闺蜜在跟你絮叨她这三十多年的经历,和她从这些经历中淘来的很多人生“感悟与哲理”。于普通女性而言,它还特别有借鉴性和操作性。
这本书有作者的个人经历、家庭与爱情、职场挑战、心理成长,这些内容都带着生活化的琐碎与温暖。我们可以跟随作者的第一视角,感受一位女性从饱受校园霸凌的少年时代,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成为一名传播知识与温暖的达人。
一、女性成长,背后是孤独与艰难
作为一位拥有600多万粉丝的知识分享达人,平日大家在视频里见到的赵涵,其睿智与幽默、得体与优雅,似乎浑然天成。但通过这本书,我们才知道,原来以为每个女性的成长,背后都要面对不可避免的艰难与孤独。
患有家族性高脂血症、牙瘤、啮合紊乱症、寰枢椎半脱位,从小到大都在反复出入牙科诊所进行拔牙和牙齿治疗,颈椎病严重时只能瘫痪在床;自小肥胖,初中时因为身材遭遇校园霸凌;高考失利,因为报志愿时填写“不可调剂”导致高分落榜,留学考雅思又被错判了成绩,艰难地进行成绩复议;与恋爱对象兜兜转转,终于在一起后因为是姐弟恋遭到家人反对……
作者将这些经历娓娓道来,带着风雨过后的洒脱与爽朗,但作为读者,我们能体会这成长过程中的胆战心。
《涵解》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真诚再现了一位80后女性的“成长史”,更在于它让我们在体会到女性成长的艰难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女性成长的巨大力量。这力量来自于作者叙述往事时的风趣幽默,也来自于作者擅于用成长型思维看待过去的眼光。
作者初中时代在寄宿学校曾遭遇长期霸凌:东西常常不翼而飞、朋友疏远、遭遇孤立、老师不闻不问甚至推波助澜,一个十多岁的女孩要面对生活与人性中如此残酷的一面。作者在忍受数年之后,终于在一次被欺负后用行动回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才从此摆脱校园霸凌。
这段经历在作者身上留下了高敏感的心理阴影,但也让她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就算被嫉妒、被陷害也有能力反击和保护自己的人。
女性的成长,正如书中所说,“没有人会探究你长大的过程,只有你知道你在慢慢改变”。
二、从生活到职场,提供全面参考
如今的年轻女孩,比前辈女性们更知道自己要什么,但知道自己要什么和能做到之间,还隔着见识和方法的巨大鸿沟。幸运的是,《涵解》是一本可以为女性,尤其是年轻女孩,从生活到职场、从感情到自我成长,提供全面参考的“女性成长手册”。
这本书里,作者谈到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面临的课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经营爱情与家庭、如何在职场上升级打怪、如何在经历中获得心灵的成长。因为都是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出发,这些议题不仅不空洞,反而充满了可操作的细节。
在谈到经营夫妻关系时,作者建议女性“做婚姻的合伙人”。在家人反对之下,作者与爱人选择“偷领结婚证”,从此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残酷“里子”。更艰难的是,作者在婚后寰枢椎半脱位的旧疾复发,整整21天只能卧床,甚至用上了尿不湿。
都说夫妻俩一定要经历些什么才能共同成长,作者也是在此时感悟到了婚姻的“真谛”:婚姻里的双方,要相知相惜。在珍惜的基础上,也要有相处的技巧,避免冒犯式提问,在爱对方的同时,自身建立起完整的人格,不讨好,不强迫,不粘人,不卑微。
“婚姻的核心利益是成全,是价值交换”。这个观点并不是将婚姻功利化,婚姻是一种特殊的合作关系,一定包含赚钱、持家和获得情绪价值三个因素,在合作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我们的精神成长。
在职场成长一节,书里给出的建议也十分具有操作性。对于初入职场的女孩,作者建议应该摆正心态,明白在职场里,与喜欢的人共事,不叫本事;能理智对待自己看不惯的人并与他共事,这才是本事。
在职场上如何及时回复消息这样,书里都给出了操作建议:保持“接受、表态、行动”三要素。在回复信息中,要告知对方,你已经明白了这个意思,复述一下对方的信息,在结尾处附上执行计划和粗略。
还有如何跳槽、如何处理离职事项、如何开启创业思路等等……如果一位年轻女孩能在人生之路的起步阶段,遇到这样一位年长的女性做引导,相信她的人生会少付出很多低效努力。
三、视角广博,读过的书都是厚积薄发
作者赵涵是一位知识分享达人,在她的视频作品中,曾为粉丝推荐过几百本有价值的好书。
因为要推荐书籍,所以推荐者的书籍“摄入量”要远大于“输出量”。读书是一件功不唐捐的事情,读书为赵涵带来了工作上的积累,也带来了视野上的宽广,仅仅在这本书中,就出现了数十位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各类观点和“金句”。
在谈到因为被嫉妒而遭遇校园霸凌时,作者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探讨了嫉妒的起源:嫉妒是一种感情状态,如悲伤一样,你可以将它归结为正常的,它只是一种正常化的情绪,但是你可以自行决定它的正负与好坏。
在谈到自我力量时,作者引用日本的稻盛和夫《心》:一个人内心的善良会折射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并非单纯的知识和文化可以涵盖的。也引用了我国古代王阳明的诗:“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看,枝枝叶叶外头寻。”
还有歌德、尼采、霍伦·卡妮、约翰·鲍比,卡瑞尔·麦克布莱德等各个领域大师,都在书中的字节间闪耀。读这样一本书,是读作者的经历,也是读作者读书的经历。
不足之处也有,跟目前大多数市面上的鸡汤类读物一样,书里有不少“没必要说”的碎语,很多已经讲清楚的道理,没必要反复多角度论述,读者也是一点就透的聪明人。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这本书“一大部分都是在讲自己”,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不用滤镜、不选角度,更多的呈现了成长中的真实感。正是这种真实,让每一个成长中的女性,都能获得不同层次的共鸣:那些在成长与过程中受的委屈、经历的疼痛。我们与作者互动,也与自己互动,这份互动的意识和自我觉知,终将改变我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