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大荔县是农业大县、农业强县,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全县上下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大荔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喜人,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国家数字乡村示范县、“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示范县、现代农业科技先行县、休闲农业重点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荣誉,引领全县农业向着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进。为了持续推进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加快实现十七次党代会提出的率先建成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发展现状
1.产业布局逐步得到优化。目前,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到位,形成了粮、果、畜搭配趋优的布局结构。粮食以黄、渭河滩区种植为主,常年播种面积近百万亩,总产32万吨,确保了粮食安全。果业以洛灌区、黄河滩区、北部塬区的设施冬枣为主,面积42万亩,总产50万吨,产值50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畜牧以沙苑地区为主发展生猪、牛、羊产业,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31.8万头、4.59万头、17.7万只,属全省畜牧业大县。水产养殖以黄河滩为主,发展鱼、蟹、虾等特色水产品,面积3.5万亩,产值3亿元,是全省最大的水产养殖县。
2.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广泛应用。大荔农业生产技术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以冬枣为例,有全国设施面积最大、成熟最早、技术最新、品质最好、效益最高等全国之最。大荔水果种类繁多,桃、李、杏、葡萄、梨等种类和品种也位列全国之最。加之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使用,做到了月月都有新鲜水果上市,而且品质均佳。
3.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大荔农业设施装备条件良好,农民创新热情高,全县拥有农机具4万余台/套,农机总动力116万千瓦,是全省农机大县。红萝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目前全县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红萝卜、红薯等经济作物,均实现全程机械化。同时开展了设施大棚全程机械化试点,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数字技术也在设施大棚卷帘、温湿度控制等方面大量应用,减轻了群众劳务强度。
4.产业化程度显著增强。全县共有合作社2600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余个,家庭农场300余家,培养高素质农民2000余个,农业产业园40余个,其中国家产业园1个,省市级产业园11个,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带动了全县三产不断融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5.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全县认证绿色食品12个,有机食品2个,农产品地标产品7个,农业面源污染得到综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实施了“双品牌”战略,“大荔冬枣”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不断攀升,品牌价值近50亿,位列全国枣类第一。注册了50余个企业自主品牌,“秦苑牌”黄花菜、“小坡牌”冬枣逐渐得到市场广泛认可。
二、存在问题
我县农业发展较快,优势比较突出,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特色优势不突出,生产方式粗放,质量标准不统一,产业链条不长,农民技术素质有待提高等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分析我县农业生产实际,农业生产仍以小农户生产为主,占到全县的90%以上,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难衔接,农民群众各自为战,技术参差不齐,产品标准不统一。甚至会出现质量安全事故,导致农产品价值不统一,拿冬枣为例,既有每斤100元的高价产品,还有每斤1-2元钱残次产品,影响全县农产品品牌价值。
2.农产品加工仍是突出短板。我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远低于先进发达地区,大部分农产品得不到有效加工利用,绝大多数产品以初级产品形式销售。一到瓜果成熟季节,残次品倾倒在田间地头、村旁路边比比皆是,既造成大量浪费,又带来严重环境污染。同时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体量小、布局散、产能低,多是简单地粗加工、生产设备落后,工艺粗糙简便、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不高,高价值的精深加工基本没有。
3.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有限。合作社总体层次不高,合作社与农民利益联系不紧密,农户难以分享到加工增值带来的收益。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同质化比较严重,内卷现象普遍。拿红萝卜为例,全县洗萝卜厂达百余家,全是简单的清洗包装,互相压价竞争。标准化基地建设滞后,产业链条难以覆盖到农户。家庭农场宣传不够,没有形成品牌及口碑,大多数农场默默无闻。
4.农业科技支撑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以设施农业为例,目前水、电成为制约因素,设施农业需要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型灌区水质不适应,需要新钻机井,与水资源利用有一些矛盾。同时又需要卷帘机、增温设施等用电大户,电力供应难满足。农业机械化受设施农业及果树作务影响,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技术推广力量不足,很多实用技术难以到田到户。
三、建议意见
大荔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有基础、有优势,必须用现代理念、现代装备、现代技术、现代管理来提高农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稳步提高。具体有以下建议:
(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处理好粮食与特色产业的关系。粮食是责任,特色产业是收入,必须两者兼顾。粮食是“国之大者”,是三农工作“基本盘”“压舱石”。要稳定粮食面积,确保产量,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重任。对粮食生产重点应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应用科技支撑、建强基础设施,达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目的,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吨粮田建设,保证在面积不增的条件下,总产增加50%以上。并要稳定生猪产能。特色产业突出冬枣首位产业地位,对一些老旧低效果园、撂荒地等开发利用扩张冬枣,实现冬枣产业“一县一业”目标,面积、产值占到全县的50%以上。对黄花菜、山药、红萝卜等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在优势区稳步发展,提高效益。
2.处理好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关系。我县特色产业均是逐步发展壮大的,大部分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要稳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3-5年努力,现代化水平达到80%以上。如冬枣产业,目前老旧棚体仍占70%以上,要加快升级改造进度,实现温室大棚与钢架大棚全覆盖,力争温室大棚、钢架棉被棚、钢架棚三者比例达到1:2:2,就可实现优果的长期供应。同时,要加快设施大棚全程机械化覆盖面,大力应用数字技术、物联网、区块链、元宇宙等现代工程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3.处理好一产与三产融合的关系。我县是国家三产融合示范县,三产融合已有一定基础。在抓农业产业中,一定要跳出农业抓农业,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的思维,高质量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强镇”“特色小镇”工程,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推进种业振兴。品种是农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要保护好种质资源,把高石脆瓜、三白西瓜等传统品种挖掘提纯复壮。做好新品种培育工作,建设品种组培室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冬枣等各种特色产业种子(苗)生产基地,在实现品种自给的基础上,把种子(或种苗)做成产业,输送到全国各地。
2.推进技术革新。发挥上合组织培育示范基地、科技先行县、院地合作等优势,围绕特色产业,在重点环节、关键时期下势研究突破,推进农业产业技术向国内外前沿奋进,要建设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全县科技转化率稳步提高。
3.推进绿色发展。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推进种养生态循环一体,健康种植、健康养殖、健康生活,让农村宜居宜业。推进“三品一标”创建,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生物农药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开展品牌提升活动,“大荔冬枣”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逐年提高,培育企业自主省市知名品牌20个以上。
4.推进综合执法。加强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不让用不该用不准用的坚决下架不准销售,严厉打击处罚制售假劣行为和滥用行为。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推行“二维码”追溯及合格证制度,加快绿色有机认证管理步伐,用绿色有机品牌打动消费者,赢得市场。
(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党建引领壮大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就是全体村民的产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选好支部带头人,把政治素质高、经营能力强、有公心、办事公道正派的能人选出来,团结带领全村群众依托自身优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产业,强化创新,大胆突破,全县形成一批发展集体经济的模范村或典型村。
2.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社会化服务扩面。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高素质农民的作用,鼓励组建联合体或联合社,依托特色产业建标准化自有基地或与农民群众合作建设商品基地,培育品牌做好市场开拓,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把农民群众嵌入到全产业链的方方面面,真正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要加快全产业链建设,培育链主企业,延链补链强链壮链,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富农长效机制。
。
3.产业园带动农业产业化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产业链的载体。要围绕特色产业建设各具特色的各级产业园,让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在同州大地落地生根,可以建数字智慧产业园、标准化产业园、全程机械化产业园、绿色有机产业园等,发挥产业园基地建设、市场建设、信息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让农民群众学有榜样、干有舞台,带动全县特色产业换挡上级,真正成为全国现代化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