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意义(从某种角度看,包产到户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看到网络上一些人质疑包产到户,说单干阻碍了农民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其实真要了解我国解放后,农业生产发展全过程的人都会明白,现代化和单干还是集体没有必然的联系,从某种角度说,按我国的实情,单干不但没有阻碍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实现,还起到了促进作用。

大集体土地成方连片有利于现代化机械作业这不假;但从另一方面看,人多地少的大集体缺乏发展现代化的动力。



生产队时机械化发展缺乏动力的原因:

1、没钱。

可能没有经历过的不理解,那时候生产队的时候,我们北方平原,好的年份,以地瓜做主粮能吃饱肚子算好的了,哪有闲钱买农机。

2、人多地少,没必要,用人工更省钱。

我国平均每人耕地才1.5亩左右,那时候除了抢收抢种,平时没有太多的活可干,有时真是为出工而找活,这才有“偷懒”和“磨洋工”之说。

如果有人有异议,可以设想一下,不少质疑包产到户的总喜欢说,包产到户初期,农民种地又回到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但是,即使那样,庄稼不但种上了,而且收成比以前高的不少(别拿优质种子、化肥、农药来反驳我,第一年,生产、研制都来不及。)。

闲置的劳动力没处安置,没必要发展机械化,有那闲钱还不如改善一下生活,少吃点地瓜,多吃点玉米窝头。

3、缺乏自主权,没有积极性。买机械投入花自己的钱,多收了归不归自己还不一定。



伴随着以农村包产到户为起点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各行各业迅速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包产到户后农民放开了手脚,农民工迅速的拥入城市,农民工找到工作了,挣钱了,打工和种地的矛盾出现了,农民工如回家抢种抢收,不但耽误挣钱而且也不方便,这种情况下,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小麦联合收割机出现了,随后玉米收割机也出现了,近几年玉米收获整地一体化作业,农民花钱买服务,不耽误自己挣钱,省钱、省事、省力。

现在我所处的鲁西北平原,以种植小麦玉米大田粮食作物为主,种收全部都是机械化作业,小麦、玉米全生育期基本是打2-3遍药,家里有劳力的可以自己打,农资门市部提供电动喷雾器,不愿自己打的留个电话,植保服务队电话联系好,到时在地头上等着就行。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新疆采棉,以前都是人工,从河南、山东招大批的农民去新疆采棉,近几年迅速的实现了机械采棉,什么原因?

劳动力紧张,人工成本高了。

可见,不是有成方连片的土地就能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这只是方便大型机械作业而已;劳动力紧张,用工成本高,市场的需求才是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发展的真正动力。

以农村包产到户为起点的开放搞活,市场经济,吸纳了大批的农村闲置的劳动力,为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机会。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