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中国人的2014:单独二孩全着陆 有喜有忧有理智)

“少子化”这个外来词对中国人来说似乎有些陌生,但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生育率降低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少子化”一词频频见诸报端,形容一个国家孩子的出生率和0-14岁青少年占总人口比例都呈降低趋势。为了缓解逐渐倾斜的人口结构现状,中国自2013年11月起正式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且在多个省市已全面落实。

回顾这一年,适龄青年们是否如愿迎来自己的第二个宝宝呢?《中国时间》年终报道“中国人的2014”,今天为您讲述“二孩”带来的喜与忧。

王先生是河北人,目前在重庆交通大学教书。出身在河北农村的他有兄妹三人,由于户口已经迁到重庆,按照以前的政策,他只能生一个孩子,但他的太太刘女士是独生女。2014年3月26日以后,持有重庆户口的王先生小两口符合国家的“单独二胎”政策,可谈到今后要孩子的打算时,夫妻二人各自有各自的想法。

重庆市民 王先生:其实那些(带二胎的)困难都是大家想象出来的,我知道你说的意思,是经济上的(困难),读书啊等等各方面的。其实这些都不是多大的问题,其实带一个孩子我觉得还是很轻松的。只要用心带了就是一种感情交流,或者说是感情上的投入,实际上比经济上的投入对孩子的成长要重要得多。

重庆市民 刘女士:我觉得一个孩子我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关照,如果有两个孩子的话,那势必会投入更多的成本,也有可能没有这么多精力去投入。

“生还是不生”纠结的背后,是“单独二孩”对中国的社会服务的考验。多生一个孩子需要个人和家庭的理性规划,而从上学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看,每增加一个人口都需要社会服务相应跟进。

抱着纠结心态的青年人为数不少,即便条件符合“单独二孩”政策,但考虑到生育和养育成本以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原因,往往理性占上风,选择不生或者不急于生。

以重庆为例,政策实施前,重庆市卫计委做过一个预测:以重庆市每年出生人口约为30万人的基准,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的10年间,年均将增加出生人口4.5万人左右。但实际情况是,新政策实施半年以来,重庆市新增人口仅为5015人。市民对“单独二孩”的反应并不如预期那么高涨,这种情况在其他省份也同样存在。

广西南宁市市民 曾女士:因为在这个岗位如果我要怀孕了生小孩,势必这个工作岗位就要被替代了,现在可能还安排不过来。

安徽市民 王丽:如果养育了就是一个责任的问题,并不是说你给他一口吃的、一口喝的就可以了,一个教育的问题,还有经济问题等各方面种种。

单独二胎新政策2014

沙青,新华社重庆分社长期从事民生类新闻报道工作的视频记者,见证并记录过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热点事件。

新华社记者 沙青:国家卫计委在全国陆续开放 “单独二孩”政策已经一年。近日,国家卫计委确认,全国约有70万对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夫妻提出二胎申请,与此前官方所提出的(每年)约200万对夫妻提交申请的预判是有所差距的。我们在重庆采访了多名符合政策的年轻夫妇,大多数人对这一政策是表示欢迎。但是因为现实的情况,仍然表示不愿生,不敢生或很纠结。看来,单纯依靠 “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是很难提高生育率的。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户籍制度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配套与我们 公众的期盼有较大差距,所以,很多人在面对这个政策的时候,仍然表示出虽然是很期待,但还是保持一个谨慎态度。(新华社记者张海舟、沙青、梁舜、吕文举、曹力、汤阳从重庆、南宁、安徽报道)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