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暑假,成了学生的第三学期。学生是前脚出校门,后脚就进培训班。
众所周知,许多培训班是场所狭小——几间房子就开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在职教师不准参与,上课的只能是“业余教师”,很多培训班都是临时抓一把,招聘在校大学生来代课,更不要说有没有教师资格证了。
此种情况下,培训班的培训质量能不能保证,唯有天知道。
况且,很多培训班名义上是“补课”无论是“班补”还是“一对一补”,实际上学的都是新课。一个多月时间,学完新学期全部内容,孩子学习不是走马观花,也是囫囵吞枣,效果可想而知。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为满足广大家长需求、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承担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不少地方积极行动起来,出台措施,开展暑期托管工作。这对于“双职”、留守儿童、农民工家庭等而言,无疑是一项利好政策。
这也就是说,这个暑假,学校也要办“培训班”啊!但是,好事要办好,并不容易。
首先,在托管方向和内容上,学校托管与家长期许并不相符。
教育部明确规定:“托管服务应以看护为主,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充分休息。提供托管服务的学校应开放教室、图书馆、运动场馆等各类资源设施,在做好看护的同时,合理组织提供一些集体游戏活动、文体活动、阅读指导、综合实践、兴趣拓展、作业辅导等服务,不得组织集体补课、讲授新课。”
而在不少家长们看来,“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暑假是孩子查漏补缺、弯道超车甚至成长“拔节”的好时机,不能让孩子光阴“虚度”,让孩子上培训班,就是为了让他们补课、学新课。
如此情况下,学校的托管就成了“鸡肋”,不让孩子上吧,是学校办的,一怕孩子开学后有些“事情”跟不上趟,二怕开学后学校、教师对孩子“另眼看”,让孩子去上吧,孩子只在学校玩,收获不大啊!
其次,在是收费问题上,学校无论收多收少,家长都会持有异议。
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班上课,家长是一种“自觉自愿”行为。培训班收费多与少,家长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无论高低,全凭培训机构说了算。家长是否送孩子“上班”,那是“周瑜打黄盖”,“姜太公钓鱼”。此种情况下,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哪家培训机构,将钱交给谁的问题。只要家长认可、选择了某个培训班,花多少钱家长都没意见。
学校就不同了,家长只能选择“上”还是“不上”,而无法选择学校。更有不少家长,只要一沾“公气”,交一分钱,他们也觉得不应该——学校是公家出钱办的,教师公家发着工资,凭什么还要再收费?如果说假期教师辅导是加班,公家(学校)出点钱发个补助就行了!
此种情况下,尽管学校收费低得无法再低,与校外培训机构相比,一个天价、一个白菜价不成比例,家长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再次,在时间上,学校托管与校外培训班有冲突。
实事求是地说,学校托管是一件好事,但这件好事启动太晚。教育部发文是在7月8日,尽管各地有提前行动者,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更多地方、学校并没有“未雨绸缪”。现在接到上级通知,是临时抓一把。到现在为止,很多地方(学校)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表和托管具体方案,而我们的学生,却早已在各种培训班里补课补了一周了。
尽管上级三令五申,学校托管要本着学生、家长自愿原则,但学校办托管毕竟还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作用的,学生和家长都不想错过、也不愿错过。这样,学校托管和校外培训班时间就不免发生冲突,培训班不高兴,家长不乐意。
此种情况下,学校托管这件好事要想办好,实属不易,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全面谋划,周密部署,精心服务才是!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宣传,改变家长“以分为本,分数至上”应试教学理念才是关键。
我们的学生和家长,一定也要体谅国家、学校的良苦用心,“风物相宜放眼量”,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不要把目光仅聚焦于文化课补习上,要看到,学校的托管,才更有利于孩子全面、长远的发展,积极配合学校,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有收获的暑假,对孩子更有益!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