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张金玲是各种影视杂志封面封底上的常客,曾被誉为“封面女王”。
今天收集整理了13张封面照片,见证了一代女明星张金玲的精彩人生。
1951年出生的她,当年与刘晓庆、李秀明并称为“北影三朵金花”,红遍大江南北。图为《电影评介》封面上的张金玲。
曾经,电影书写了张金玲的青春,集中了她所有的美丽与遗憾。
作为20世纪70、80年代的女明星,张金玲饰演的中国女性,既有新一代青年的饱满精神,也焕发着传统的朴实真挚,她的身上有最宝贵的东西。图为张金玲在影视杂志《电影故事》上的封面照。
1973年,出演了电影《渡江侦察记》女主角的张金玲,可谓一举成名。
为演好“刘四姐”,她不怕吃苦,不顾身体状况打封闭针,飞身跳船。
1975年,还在湖北话剧团的她,再次参加了电影《山村新人》的拍摄。图为《大众电影》封面上的张金玲。
1976年,谢铁骊导演执导的北影厂重头戏《大河奔流》开拍,张金玲出演“梁晴”,这个角色在逃灾和跟随婆婆治理黄泛区的行进中,逼真展现了新旧社会的分野,她在表演上也渐渐走出了“三突出”的桎梏。图为张金玲在影视杂志《电影》上的封面照。
张金玲出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演得真实,这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关,她从小在农村长大,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
她很怀念过去的岁月,当年的创作环境太难得了,一门心思为了艺术,所有的探讨都集中在电影上。瞿宇辉。图为《电影之窗》封面上的张金玲。
在喜剧电影《瞧这一家子》中,张金玲饰演“嘉瑛”,王好为导演要求她不要考虑是在演喜剧,要演得像个姐姐。
她是家里的老大,按自己当姐姐的感觉去演,把正面形象演活了,使其他角色的个性更为突出。图为张金玲在影视杂志《中国银幕》上的封面照。
1978年,张金玲正式调进了北影厂。
她用索玛证明了自己的演技,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索玛的年龄跨度大,从十几岁插草标开始演到四十多,从奴隶娃子到革命者,几个孩子还牺牲了,经历特别丰富,对演员来讲是个挑战。图为《电影百花》封面上的张金玲。
张金玲用会说话的眼睛和细腻的形体动作,把彝族少女对心上人的款款深情和战地女兵的火热激情充分展现了出来。
她带着《从奴隶到将军》访日期间,日本报纸以《中国的栗原小卷》为标题头条介绍张金玲。
日本电影界专门就罗肖牺牲时索玛落泪的镜头开了一个座谈会,赞扬她的表演功力。图为张金玲在影视杂志《电影世界》上的封面照。
电影《黄英姑》作为30多年前风靡一时的武侠片,票房反响很好。
然而对于张金玲而言,这部戏拍出了她不同以往的英姿,也带给了她挥不去的遗憾。
的确,《黄英姑》叫座却没有立住,使这次本应华丽的转身反成了憾事。图为《影坛之春》封面上的张金玲。
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北影厂的“三朵金花”同台亮相。
张金玲饰演“三辣子”,最初拿到角色的时候,心想“辣子”是什么味啊,她害怕演不准,因为她以往的银幕形象,都是很质朴善良、很女人味的。图为张金玲在影视杂志《当代戏剧》上的封面照。
熟悉剧本,研究透这个人物后,张金玲意识到“三辣子”是个内心非常善良、非常美的农村妇女,这是多么好的一个中国妇女形象。
演了这么多贤淑的女性的她,马上就转变了态度,当即下四川去体验妇女生活。图为《影剧美术》封面上的张金玲。
后来,张金玲出演的“三辣子”,好评如潮,深入人心,她演的三姑娘是泼辣,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辣到好处就美味无穷。
然而,正处在事业巅峰的张金玲悄然淡出影坛,后师从齐白石的入室弟子娄师白,苦练书画。图为张金玲在影视杂志《影花》上的封面照。
图为《年轻人》封面上的张金玲。人生就是这样,张金玲拿起画笔,来到了书画的天地,也是性格使然,她对电影的爱永远在心里。
如今,张金玲在书画世界同样活出了精彩。
岁月不居,青春风华渐远,她仍然保留着一种曾经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