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戏剧化评论员
原创,转载须注明作者和出处
苏南模式的特征是开发区、工厂、产业链和外贸。苏锡常三市自古富庶,无论明朝南直隶,还是清朝江南省,苏松常三府都是顶梁柱,比现在的占比高多了。
PART 1 正确认识苏南模式
民国时期英国画家伊丽莎白·基思(Elizabeth Keith)笔下的苏州版画
八十年代乡镇企业,是大家对苏南模式的印象,很多人认为:小打小闹,思想解放,似乎就是赚点钱,成不了太大气候。当年有句话,叫做“大城市学上海,中小城市学常州”(这句话对常州的发展影响很大……有利有弊)。
无锡的集成电路产值全国第一
九十年代,苏南是外资高地,和珠三角差不多模式。所以,很多人又认为,就是工资高点而已,也不掌握核心技术,都是厂弟厂妹大圈仔,貌似层次很低。
中国大陆第二座Costco店已在苏州开业了
最近几年,大家突然都服了,因为不得不服,原来苏南确实很厉害。论高科技产值,苏南总量高、占比高,论吸引资金,内资外资都高。更重要的是,苏南拥有全球最强最全面的产业链,这个可不是容易学得来的。
弄了几十年,苏南这盘围棋下赢了,于是,全国大多数地方都在学苏南,很多地方不声不响地学。
2021年江苏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增长13%,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5%,稳居全国第一。
浙江近年工业发展很快,以前垄断全国低质量产品的山寨大省,现在的先进制造业进步巨大。以前民营经济内资为主的浙江,吸引外资十分强悍。
国家级经开区2021年考核结果公布,杭州经开区10升9,合肥经开区11升10,南京经开区下降2位退出前10
还有就是邻居安徽,合肥、芜湖、滁州和马鞍山为代表的安徽先进地区,就是彻头彻尾的苏南模式,主要是制造业工厂。
本省江苏更是为苏南马首是瞻,很早就全面采用苏南模式,于是有了江苏GDP接近广东,人均GDP各省第一并率先超过全球发达国家地区水平,人均收入各省第二的辉煌成就。与其说很多省区在学江苏,不如说是学习苏南,这才是关键所在。
PART 2 南京和苏南模式
南京本身算是地理苏南,由于标签身份较多,南京的定位说起来比较复杂,江苏省会、古都、地区中心城市……苏南模式在南京是比较常见的一类。江宁开发区、南京开发区,再到溧水都是苏南模式,江宁开发区的痕迹重一些,南京经开区轻一些。
前10江浙沪4城,前50江浙沪有17
长期以来,苏南模式在南京经常被一些网络文章质疑,其中掺杂一些酸葡萄的心理。苏南是江苏省公认的先进标兵,是全国榜样,南京的经济虽然在全国也还不错,但在长三角看来,和苏南不能比,这是公认的事实。有些网评几十年如一日,无非是说什么地位、科教文卫,还有虚无主义的三省省会等,最后弄出来一个自欺欺人的模糊说法聊以慰藉。现代数字社会,各项指标量化清晰,交通旅游发达亲眼可见,自我安慰只能关起门来说得玩玩,在别人看来是无聊和无奈的。
综合实力主要就是GDP、人口、人均GDP(发达指标)和收入这几项,特别是GDP,其次城区(不是市区)人口,这两项占大头。把GDP搞上去,就是很重要的事情。
有几年许多城市在搞各种新经济、新产业,以及城市化驱动经济,最终GDP还得靠那些工厂。苏南的化工企业已经很少,高科技企业、先进制造业占比很高,完成了转型和升级。南京GDP在全国前10和长三角第4的位置,很大程度就是得益于这个模式运用。
清末江海关(上海海关),江海关的江是江苏的江,上海江海关,宁波浙海关,厦门闽海关,广州粤海关
说到底,长三角的成功就是苏南模式缔造而来。最早的苏南模式,其实是晚晴民国时的上海。
PART 3 苏南模式对南京未来发展的意义
南京的区位三面外省,离长三角核心区稍微远些,定位是比较不容易的问题。向长三角核心区考虑,与多年来的连接中西部,说白了就是安徽,两者并不矛盾。
长三角对安徽的带动,主要并不是南京的作用,而是江浙沪整体带动,南京只是一份子。例如隔壁苏滁工业园,是苏州工业园区在滁州的产业园,并不是指江苏省。南京将自身发展好了,就是对安徽的最大带动,因为产业和产业链方面,南京对安徽的带动作用不大,但城市群的功能,对于安徽东部城市融入长三角,具有不小的意义。所以,南京经济强、人口多,才是对安徽最大的帮助。
清朝江苏巡抚和江苏布政使驻苏州,管沪苏锡常镇,江宁布政使驻南京,管其他地市,二位布政使都是巡抚的下级
至于省会功能,除了行政以外,客观地说江苏也习惯了省会角色的弱化,互相没有太大思想负担。清朝时期江苏就一分为二江苏布政使和江宁布政使,还有总督、漕督、河督,这些都是和巡抚差不多级别的衙门,还有上海这个超级城市。所以,在江苏搞大省会完全不现实,即使换成上海,也搞不定。
民国南京官方刊物,主要谈财务收支和民生事项,封面标题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南京这座城市本身也不追求省会独大,早在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首都范。本地官方刊物很少谈中外大事,一天到晚就是财务问题,因为民国南京特别市没什么钱,市府还向江苏省借过钱发薪水。反观一些省的民国官方期刊,今天谈中日关系,明天剖析总理遗训……南京这头说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因为南京的氛围不喜欢谈那些,这就反映了南京的性格是过日子型的。所以,南京还是比较适合搞经济和文化建设,别的方面并不擅长。
明朝日本大名常常从宁波一船一船购买中国书籍运回。
2021年宁波名义增速17.6%远超南京,位列全国第12名。未来几年中,快速发展的宁波,将以进入前10位目标而继续努力。南京刚好位居第10,这个压力是存在的。
沪苏锡常城际铁路正推进,未来南京也应连接过去
苏南模式是提高GDP最快最现实的方法,只要南京继续更好更快地加以运用,轻松保住前10、甚至进位,都是有可能的。
作者:@戏剧化评论员
原创,转载须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