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一个被鲜血染红了的日子。这天,集结在长江江面上的日军舰船万炮齐发。上海十里洋场顿时陷入硝烟火海之中。为了保卫当时的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国民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了70多万军队,准备同30万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在上海这片狭小的平原水网地带,中日双方近百万军队展开了长达三个多月的阵地战。中国军队在上海抵抗日军达3个多月之久,击毙日军4万余人,己方伤亡高达25万余人。11月13日,日军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登陆。中国军队腹背受敌开始紧急撤退,这个时候罗店的战斗已经结束了,准确的说是上海已经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不过在这之前,从1937年8月19日至28日的十天之中,罗店成了血肉磨坊,让当时号称日本钢军的11师团在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罗店是宝山县的一个大镇,虽然是镇,但实际可能比一个县还繁华。在那里向南可达刘行、大场;向西可到嘉定、安亭。是个军事重镇,淞沪会战开始的时候,敌我双方都知道,谁控制了罗店,谁就掌握了淞沪战役的主动权。于是双方投入大量部队在这一个镇上,反复争夺,前后13次易手,就在28日抗日军队撤退之前还占领了一次罗店。罗店最终还是沦陷了,短短十天时间,在那个仅有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敌我双方伤亡高达数万人之多,对于罗店战斗,关心过抗日战争的网友们估计都不会陌生,其残酷惨烈之状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同罗店之敌第11师团展开对峙的我军主力为彭善的第11师和李树森的第67师,两个师携手战斗,轮番上阵,业已坚守5昼夜之久,无数次打退日军进攻。在给敌以重创的同时,两个师的官兵更承受巨大的伤亡,数字达到令人惊骇的地步。相继阵亡1个旅长、2个团长,营、连、排一级的军官战死更是数不胜数,第67师师长李树森将军也负重伤,无法继续指挥,从德国紧急应召归国的黄维火线接过了师长指挥鞭。战斗还在继续,日军在后继部队到来之后发动更猛烈的攻势,炮弹铺天盖地,雨点一般泼洒向守军阵地,炮火所到之处烈焰升腾,血肉横飞。中国守军拼死对垒,子弹打完了,就冲出战壕与敌白刃格斗,坦克上来了,身上绑着手榴弹冲过去与之同归于尽双方都死伤累累,日军每前进一步也要付出惨重代价。
1937年8月27日,战况更趋惨烈。当夜,罗卓英调集部队由月浦、新镇、罗店、蒲家庙之线继续向登陆日军冲击,日军主力第11师团以大炮、飞机、坦克应战,小小的罗店再度被炮声、杀声淹没,双方来回拉锯,反复冲杀。白天是日军逞威的时候,飞机、大炮、坦克齐上阵,把中国军队阵地前变成一片火海,守军只好退出阵地。夜晚则是我军大好反攻时机,趁着敌人优势装备无法发挥威力,一阵猛打撵出敌军,夺回白天丢失的阵地。日军进攻往往从天蒙蒙亮即开始,先以飞机轰炸为前奏,稍后即退去,再从己方阵地升起载人观测气球,引导海军及炮兵实施二次炮击,最后坦克掩护步兵推进。我军白天躲于棉花地,夜间控断公路,埋设地雷和集捆手榴弹,设置障碍物并伏于两侧,待敌坦克出来受阻于障碍物之际,与后面步兵展开贴身肉搏。这种战法不失为聪明,屡收奇效。
28日,坚守罗店的中国军队与敌连日激战后,因伤亡过大,阵地被敌突破。29日,黄维率第67师重新夺回,受到敌人强大火力轰击,尚未站稳又被迫撤出,罗店终告陷落敌手。此后,双方争夺重点转向罗店外围,你攻我守,你守我攻,激烈程度有增无减,胶着对战一刻也未停止。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是一架"绞肉机",淞沪会战中的罗店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血肉磨房":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整个城镇片瓦无存,惟余焦土,惨酷之状,不忍卒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