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长安十二时辰》时,有没有细心的观众会注意到字幕上一个小细节,那就原本是故事设定在大唐天宝三载,但是字幕上却写为天保三载。这是无心之过,还有是有意为之?其实笔者也不清楚具体原因,不过《长安十二时辰》对唐朝长安街景楼阁,兵器甲胄等服装道具的还原程度上,可见剧组真的是用心。
像天宝和天保的差别也是很明显,恐怕不单单只是一个错别字的问题,笔者猜测可能和所谓的《限古令》有点关系。《长安十二时辰》终究是一部很有优秀的片子,字幕上的细枝末节无需深究,笔者要说的是,之于大唐,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天宝这个年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神秘色彩。
从大唐建立到灭亡,唐朝共24帝289年(包括武则天、李重茂、李熅、李裕),先后使用了76个年号。而天宝时期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开始,《长安十二时辰》没有选取以贞观,开元这样的全盛时代为背景,也可见其作品深意。
其实,天宝年号的来历本身就有着一层色彩,流传最广的是:开元二十九年末,有人于函谷关尹喜故宅掘得"灵符",相传老出函谷关时留下一部《道德经》还留下一块灵符,人们发现后谓之"天宝",唐玄宗大喜,改元天宝,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对此也有交代。
年号,在明清之前变更的很频繁,从洪武开始才是一个代皇帝用一个年号,而之前并不没有固定的规制,皇帝改元,往往是出于对未来美好愿望的期盼。而用了二十九年的开元,大唐也正值盛世,虽然灵符传说,但突然改元,也显得太过突兀,因此也有人给出了其他的设想。
一是,改元是为了避晦气。开元29年的年底,唐玄宗的两位同辈亲戚死了,尤其是曾让位于他的哥哥宁王
李宪死了,更是一种打击,此刻,唐玄宗兄弟这一辈就剩他一个人,那唐玄宗当时也是年近六十了,古人高寿的不多,什么时候轮到他,心里也有点兔死狐悲的感觉。反正到了年底了,来年干脆改个年号,避晦气,
另一个说法唐玄宗觉得一生要办的大事基本都办完了。认为人生创业时机基本已经结束,该办的事情都已经办完了,开元的开创之意也结束了,改年号也是顺利成章的事。
无论什么原因年号是改了,奇葩的是年号要改,纪年用词也要改,以往年号都是某某多少年,而唐玄宗却将年改成载,也就是出现了天宝三载,而不是天宝三年,以至于电视剧中出现了天保三载的字样,其实天保也是年号,只不过它是北齐的年号,至于由年改载,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在天宝年年间发生了太多大事 天宝年间大事记天宝元年——李白供奉翰林院。置平卢平节度使,由安禄山为节度使
天宝三载——太子改名亨。以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贺知章卒,杨太真入宫
天宝六载——玄宗将黟山命名黄山,扩建华清宫。
天宝七载——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
天宝八载——岑参出塞西行。
天宝十载——怛罗斯战役,阿拔斯王朝和盟军打败由高仙芝带领的唐朝士兵。中国的造纸术亦而传到中亚和中东。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开始。
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六月(756年7月15日)马嵬驿之变。
粗粗的看一下,天宝年,李白到了长安,安禄山崛起,杨贵妃登上历史舞台,就连造纸术都开始向国际传播,不由的让人感慨天宝年是有一个多么神奇的时代,如果觉得这些事情都太宏观,太遥远,其实还有一件事一直影响到现在。
那就全国很多地区的地名,如果你对各地的地名历史感兴趣的,就会注意在天宝年确定或改名的有很多,而且大多会引用《旧唐书》中一句话"改天下县名不稳及重名一百一十处"。
其实大唐不仅存在历史中,也不仅存在影视作品里,大唐一直影响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