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丰收忙,遍地金黄粮满仓。对于新疆的农户而言,丰收的颜色不仅仅只是金色,还有白色。十月也是新疆棉花采收的时节,对于艾海鹏和凌磊两位年轻人而言,白色的棉花不仅意味着收益和财富,它还代表着一张占地3000亩的洁白答卷。
图:超级棉田丰收
原来早在今年四月份,艾海鹏和凌磊两位90后接下了一场名为“超级棉田”的大考。这场考试不在纸上,而在地里。这是一片3000亩大小的棉花种植地,相当于28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而艾海鹏和凌磊要做的,就是打理好这一片棉田。从播种到施肥、打药,再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直到最后的采摘收割,所有的人力就是他们2个人。
图:海磊兄弟
按照以往经验,3000亩棉田需要30名熟练的老农户才能勉强应付,如今交给两位几乎没下过田的年轻人。很多老棉户都对此充满了怀疑。有句俗语叫做“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艾海鹏和凌磊之所以敢接下这样的“军令状”,自然有其底气。他们的底气来自于极飞科技的农业智能化设备。
1、用无人机“仰望星空”:耕作“精细化”和运作“无人化”。
早在2013年,当大家对无人机用途的印象还仅停留在航拍摄影上时,极飞科技就把目光投向了新疆,投向了棉田。农业无人机的出现给新疆农业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变化,那就是“精细化”和“无人化”的完美结合,也成为了打开智慧农业的一把钥匙。
按我们传统的理解,农业的精细化往往意味着劳动密集型生产。但在高清地图导航系统的支持下,无人机灵活机动的优点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施肥打药可以定时、定点、定类、定量。即使只有两个人负责,3000亩棉田的每一株棉花都可以得到“精心”照顾。
极飞的农业无人机经过多次更新迭代,已经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契合农作需求,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降损、节流、提效、赋能。以常见的打药环节为例。据了解,棉花生长全程要打8-10次药,包括化控药剂缩节胺、叶面肥、灭虫药、脱叶剂等。如果按以往用拖拉机喷洒,机车作业时会压坏棉花成株,一亩地大约要造成一百多元的损失。如今这部分的损耗因农业无人机的出现而避免。
除了能减少损耗,农业无人机的优势还体现在节流上。一方面,农业无人机节约了人力成本,两个人通过手机操作就能覆盖整个“超级棉田”的农事作业。另一方面,农业无人机也减少了药肥成本。利用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来管理棉田后,药肥使用率大大提高,其药肥成本降为原先的一半左右,而打药的效率却整整提高了一倍。此外,农业无人机在作物上空飞行施药时,不会像传统的拖拉机那样碾压棉花,破坏棉桃,造成损失。
图:极飞农业无人机在“超级棉田”上空喷药
2、依靠智慧农业“脚踏实地”:信息“数字化”和操作“简单化”。
在“超级棉田”项目中,全自主飞行的农业无人机高效地完成播种、撒肥、施药等繁琐和危险的农事作业,可谓是风光无限,一时无两。但是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打药,这些信息分析和科学决策还需极飞科技的智慧农业系统提供支持。
图:极侠在“超级棉田”上空测绘
项目启动后,艾海鹏和凌磊就通过“极侠”无人机对“超级棉田”进行了数字化测绘。结合生成的高清棉田地图,极飞智慧农业系统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基本苗和病虫害的识别、产量预测以及作物长势的分析等,让两位年轻人对自己的3000亩棉田现状真正做到“了如指掌”,进而帮助他们进行以数据为驱动的生产管理决策,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播种,棉田里哪块区域需要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及每一块棉花需要喷洒的药量。
图:“超级棉田”基本苗识别结果
最后,农业无人机等智能农机设备再根据指令去自动执行相应的农事环节,由此构建一个无人化的农业生态系统。因此在智慧农业系统的帮助下,即使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新人小白也足以胜任复杂的农事活动。
极飞科技虽然以无人机起家,但它只是一个起点,道路的终点是如何让农业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轻松高效。在极飞看来,这也是科技发展的意义所在:让信息越来越数字化,而让操作越来越简单化。
“超级棉田”作为科技赋能农业的实验平台,充分展示出了棉花生产从机械化到无人化时代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如今,极飞的智慧农业科技产品已经被应用于棉花种植的多个环节,并体现出强大的优势,并已经走出国门,被引进全球 42 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服务超过 931 万农户。
3、打造“指上谈兵”的新农人:兴趣学员“年长化”和新晋人群“年轻化”
“超级棉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且也扩大了农民这一职业的内涵。农民将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手机或电脑“运筹帷幄之中,播种千里之外”的崭新形象。
科技是人类身体功能的拓展,如今有农业物联网设备代替眼睛,全天候站岗守卫,实时监测采集数据信息;有智慧农业系统帮助农户做出决策,实现更高效的病虫草害防治;有无人机、无人车代替双手,进行全自主打药、撒肥等植保作业。农业种植已经越来越像一个线上“种菜游戏”,而它和游戏最大的区别就是,线下你可以收获实打实的劳动成果。
图:部署在“超级棉田”的农业物联网设备
在“超级棉田”的示范作用下,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认识到了无人机、智慧农业带来的巨大便利。据艾海鹏和凌磊观察,关于无人机植保现在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势:一是学员越来越年长化,一是新晋农人越来越年轻化。
凌磊表示:“我们最开始在新疆推广无人机的时候,学员的平均年龄大概在26岁左右,现在已经提高到了36岁。还有许多年纪在40岁、50岁的农户也开始上手操作无人机了。”
动动手指就能操作农业无人机进行繁重的农事作业,不需要日晒雨淋也不需要和农药化肥亲密接触,无人机植保因为其现代感科技感十足,而成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据了解,每年从其他省市来支援新疆棉花打落叶剂的团队中,就有许多90后飞手。
在“劳作”之余,艾海鹏和凌磊还以 UP 主身份入驻B站,在记录棉花种子从发芽到成熟的全过程的同时,也向大众分享着与农田机器人协同合作的有趣瞬间,并一度引发了当代年轻人回乡种地的高涨热情。许多90后、00后纷纷留言表示:“世界这么大,我想回农村!”
网友one理想主义留言道:还招人吗?要啥专业的呀?我也想种田!
网友wyman551坦言:想去做长工,只看平板电脑那种,哈哈哈哈!
网友jffojdkf关切留言询问:平原地区方便一点,山区方便智能管理吗?
网友跃夏自信满满说道:原来科技化无人棉田是这样的!我觉得我也可以!
自2016年成立至今,极飞学园通过提供线上知识服务和线下培训业务已经累计培养了超过 9 万名智慧农业从业者,让不少年轻人完成了向新农人的转变。
从一开始的惴惴不安,到如今的如释重负,艾海鹏和凌磊对“超级棉田”的收官结果表示满意:棉田平均亩产量达到 254 公斤,尽管没有达到平均亩产300 公斤的挑战目标,但已远超了全疆的平均亩产水平。
图:海磊兄弟
对于两位年轻新农人而言,他们将收获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对于“超级棉田”项目而言,这意味着无人化管理模式应用于大规模棉花种植场景的可行性得到了验证。而对于极飞科技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未来,极飞还将逐步完成从单个品类(棉花)的农业无人化管理农场到多个品类(水稻、小麦、玉米等)的推广。
极飞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来改变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