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联赛辩论赛制(辩论实力与名校招牌,还真的很有关系)

由于辩论赛的小众特性,平常而言,知乎辩论版都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印象中辩论版的问题如果要大火,一般都是因为触及到了别的大热话题,比如奇葩说、武大新生杯队名等等,最近引发激烈讨论的“为什么清华北大在辩论这种活动上没有成为超一流名校?”,便是如此。我认真看了题主日常的问题和回答,可以确定他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单纯的困惑。但坦白说,这真的是一个很引战的无聊问题。这个问题下面的七八十个回答,其中90%都是胡说八道,以至于我被邀请了十几次还是拒绝回答,并且屏蔽该问题以避免出现在TL。

半年前,成都的一个辩手也提了一个类似的问题,那个问题更直接地问:“为什么南大这种学校没有占据辩论队的主流位置,倒是让南审、北师珠这类非名校混进了圈子?”两个问题下面的答案都五花八门,圈内人显而易见开始了撕逼,圈外人则跳出来大喊:“那是因为辩论赛太LOW了,名校生不CARE!”综合清北的问题和这个成都辩手的问题,可以看出一个现象:无论是不是在辩论圈,不调查就妄下判断的人,真的太多太多了。

下面我正经回答一下很多人的困惑:辩论圈是否存在“名校战绩反而不如非名校”的现象?

答案是否定的!相反在辩论圈,名校在战绩上依旧占据了非名校无法超越的整体性优势。


下图是今年三月的“辩论圈世界排名”,我们可以看到,大陆前十的高校是中山、人大、武大、南审、法大、北师珠、清华、浙大、中传、天大。在大陆战绩前十的高校中,六所是985,8所是211,只有南审和北师珠两个都不是。这个排名每几个月变一次,但985名校的整体优势从没变过,比如5月的榜单新进“大陆前十”的北师大和大连理工也都是985。


如果关注过于兮学长的“上海高校辩论积分榜”的同学就会知道,上海这十几年整体战绩最好的六所学校中,上交、复旦、同济、华师都是985,而华政和上外贸的高招录取分数线也很高。在广东,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历史战绩是全省最好的,这两所学校也是广东唯二的985。在北京,清华和北大的战绩其实都并不差,北大是辩论黄金联赛的北京赛区冠军,拿过2010年世博杯全国亚军;清华则拿过更多的北京市冠军,去年风云再起也是国际赛亚军;而北京这几年战绩最彪炳的中国政法、中国传媒、中国人大,哪个不是名校?在湖北,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985高校的辩论成绩不用多说,国辩冠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名校杯冠军华中师大,也都是211。其他的许多地区名校在本地的辩论整体实力更不用我多说了,比如浙江大学在浙江,电子科大、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在西南,西安交通大学在西北,大连理工在东北,既是学校层面的巨无霸,也是辩论战绩的王者。


黄金联赛

我可以下一个结论:无论是邀请制的老国辩时代,还是选拔制为主的新辩论时代,生源好的学校,如果认真搞辩论,在辩论实力和战绩上都会具有整体性的优势。别的就不说了,辩手的学历就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诸如武大这样的学校研究生辩手阵容之华丽让只有本科生辩手的学校望洋兴叹;天大谢宇这样的博士生辩手,让天大在诸多比赛中都像有一颗核武器一样爱放就放全看心情;而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能收到杨子江、王兴未这样在本科就在全国小有名气的辩手(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这样的海外名校)。

至于为什么,我觉得理由多到根本不需要解释:名校有更好的生源,相对应的辩手素质就更高,而辩论打到后期技术技巧其实都差不多,比拼的就是知识积累;名校有更好的老师、图书馆和实验室,在学术指导、资料信息获取和调研方面都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名校具有学历优势,硕博人数远超一般高校,更可以吸引大量优秀本科辩手的加盟;名校招牌响,无论是官方比赛、企业比赛还是民间比赛都更希望名校参加,因此他们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之所以很多人(至少在知乎真不少)产生了“非名校辩论队成绩优于名校辩论队”的印象,其实是一种“幸存者偏差”。说白了,武大这种学校拿湖北省冠军大家都觉得理所应当,南审这种学校拿江苏省冠军大家就会莫名惊诧、记忆深刻,但其实前者的概率远大于后者。所以我一直觉得幽默的是,明明应该讨论并研究为什么个别非名校的辩论赛战绩不错,但是大家却总是喜欢讨论为什么名校的战绩不行,这有点太逗了。

当然,名校打辩论更有优势不等于“是个名校辩论成绩就会好”,这里涉及的问题就很复杂了。我这么说吧,单一一场比赛或许可能会受战术的影响和偶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但如果拉大到五年的维度,学校辩论实力的强弱,其实就是一种资源配置和比拼的过程。国内辩论圈霸主武大就属于又有名校优势带来的生源资源,又有老人优势带来的技术资源、又有氛围优势带来的人口基数资源,又有比赛机会优势带来的平台资源,自然实力强劲。清华北大这些学校,有生源资源和一定的大赛资源,但是人口基数资源相对较差,因此技术资源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比赛的胜负,这也是为什么有杨子江后北大立刻杀进了全国大赛决赛,清华也在这几年战绩越来越猛的原因。至于南审这种学校,虽然生源质量不如南大等名校(好吧其实分数线也不算太差,真的...),但老人死撑还算有一定的技术资源,1992年至今的24年的辩论范围带来的人口基数资源也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生源的劣势(比如我们有的院队招新时就会有两百多个人报名,就算整体不如名校,我只选四个总不会差吧)。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名校,那么你也不要直接就默认自己天生就该赢,而应该合理利用优势,把优势转化为胜势。如果你不是名校,也不要灰心,如果做好梯队建设和传承,做好训练,多找比赛机会,辩论实力也会上去的。但鸡汤其实并不一定好喝,以我的经验,如果纯粹拼本科生的经验,非名校比起名校生来说并没什么太大的劣势。但真的到了一些拼命的比赛,当非名校纯本科生辩手遇到了对面乌压压的纯研究生辩手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深深的无力。更别说官方比赛的邀请名额,很少有非名校的份,有了也可能输得莫名其妙。这也是为什么君和要这么努力办选拔制的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因为我们痛过,所以希望大家都有比赛打。


在那个问题下面,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话题“名校生是不是不CARE辩论?”。

关于名校生为什么不(那么)热衷辩论的讨论也有很多年了,从07年开始就有许多老辩手写了很多胡说八道的结论的文章,我就不点名了。这个话题其实很难细谈,因为每个学校情况不一样,比如我听说的国内TOP9的高校,辩论队就各自有各自不同的困境,我作为外人就不方便说了。有很多不错的学校显然是很热衷辩论的,比如武大、法大等,他们校赛的山呼海啸你不去一次绝对难以想象。而其他的名校,辩论氛围确实有的浓烈,有的稀薄,任何一概而论归纳为“名校生不CARE”的结论,都是拍脑袋瓜的胡扯。


然而,学生层面虽然各个学校对辩论的热情程度差别很大,但在学校层面,我敢说全国范围内,支持辩论的学校都不到3%。学校的不支持,从来不是名校特有的,而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个原因很简单,大家拜读兰总的答案就好,简言之就是:辩论赛在中国大陆不“实用”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441327/answer/106691671

以我对大陆近百支辩论队的接触,名校和非名校,学校层面对辩论的支持整体是差不多的,类似1993-2005年复旦、南大、西交、武大、中山、电科那样的半年脱产的辩论集训在任何学校都不会重现了。当然,确实有个别非名校在辩论上取得了成绩,然后得到学校的资源倾斜的(毕竟非名校出成绩的领域不多),但这在全国范围内依旧是少数,依旧是“幸存者偏差”。更多的时候,虽然未必有资源倾斜,但由于名校本生资源优势的碾压(比如大赛机会、校内活动场所、师资力量、图书馆智库优势),名校生能从学校得到的依旧比非名校生要多。


至少在2016年,在竞赛辩论越来越远离举国体制的大趋势下,在民间大型辩论赛如火如荼且早已经比官方赛事更专业、更公正的情况下。大部分学校辩论队要做的,不该是抱怨为什么学校不支持自己,而是应该练好内功,打出自己的一片天,然后向学校证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具体可以参考我以前写的非名校如何发展辩论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959836/answer/60540615。我写这篇文章不是想给非名校泼冷水,毕竟我也是非名校出身的,但对于非名校来说,你必须明白你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可以弥补学校整体资源劣势给辩论队带来的影响。

PS:说到辩论赛的意义,以前还真有人在知乎写过这样一个答案:


还真能,在台湾,马英九、谢长廷和宋楚瑜都是辩论社出身。而在美国,肯尼迪总统等在学生时代也是知名辩手。在较为民主的公民社会,辩论是非常实用的技能,而英国议会制辩论赛(BP)的赛制就是直接训练政客用的。当然在大陆,我们就暂时不讨论这个问题了吧。关于这个话题,我觉得执中学长写得这条微博胜过一切。


至于辩论赛在大陆不那么实用,而我们为什么还是这么愿意十年如一日投入到辩论之中,像傻子一般痴迷,这就是另一个很大的话题了,下次我们再细聊吧。


作者:夏惟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微信搜索:shitijun009[长按可复制]

关注这号的人,考试成绩一般不会太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