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3日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43所建所50周年纪念日。半个世纪来,43所干部职工始终以“科技报国,材料强军”为己任,不畏艰难、勇攀高峰,走出了一条航天复合材料事业自主创新之路,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筚路蓝缕 攻坚克难 昂首挺起民族脊梁
50年前,43所第一批创业者进驻蓝田河湾口,迈上了新中国航天复合材料产品研制生产的新征程。他们以“身在大庙胸怀全局,脚踏青山放眼世界”的远大抱负,潜心钻研、无私奉献,实现了航天复合材料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助推新中国第一代“蛟龙”出海、“东二”巡天。
上世纪80年代中期,43所主体逐步从蓝田河湾搬迁到西安市东郊田王地区。告别了荒凉的山沟,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43所人在时空交叠的嬗变中义无反顾地迈出了第二次创业的步伐。应用技术研发条件等众多型号研保条件项目建设陆续落地实施,发动机复合材料部件研制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日益增强; C/C喉衬自动化编织、固化炉集中控制等信息化的新工艺、新装备大量投入使用,以大型壳体为代表的型号研制生产能力突飞猛进;持续推进技术创新,打造型号精品,搏击市场风浪,从重点型号到载人航天,从陆地到天空,从近海到深蓝,创造了航天复合材料事业无数个“第一”,有力推动了我国现代国防装备的升级换代。
50年来, 43所依靠自主创新在材料强军的历史征程上,不断释放强大动能,一次次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圆满完成了承担的一系列国家重点型号任务:提供多级壳体、喷管的我国首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首次海上发射圆满成功,提供全部四级壳体、喷管、点火装置等非金属零部件的捷龙一号首飞成功,参与研制的多型重点产品震撼亮相国庆70周年大阅兵,研制的碳碳密封环全力护航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成功首飞,参与研制的飞船逃逸救生系统成功参加了迄今为止我国所有无人、载人飞行和交会对接任务……43所以一流的技术和高可靠性的产品,充分展示了大国崛起的非凡力量,扬了国威,壮了军威。
自主创新 搏击市场 一流技术强军富民
面对开放式的市场竞争态势,43所坚持自主创新,持续深化改革,大力推进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在航空、兵器、船舶、电力等领域大施拳脚,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合材料发射筒、复合材料网格结构件、复合材料压力容器,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应用,碳纤维制品、复合绝缘子以及防弹制品等各类型民用产品展露锋芒。
其中,配套军品业务在事业部改革的推动下,一边稳固发展已有支柱项目,一边加强市场调研、拓展新的市场领域和产品应用,形成了产品系列化发展的新格局,市场份额不断壮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复合材料发射筒已发展成为43所的拳头产品,通过资源整合、深挖内潜,该所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不断斩获新的型号订单,年产量逐年大幅增长,目前已经形成了从设计工艺,研制生产到性能试验,完备的发射筒高效生产体系。另外,整弹外防护系列产品、空间卫星结构件、航空结构件等产品应用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也跨入千万级别。
以炭材料产业为发展主线,以树脂基复合材料为重要支撑,43所依靠孵化出的两个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司,形成了以炭/炭复合材料制品和碳/陶复合材料制品为重点的系列化、多元化的产品格局,为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绝缘子以等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产业化运营;无人机结构件、安防产品、电力制品等高端技术装备在军警民用市场赢得良好口碑;T300及以上级碳纤维稳定制备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并在通用航空领域,实现了国内首架最大的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大型载人飞艇桁架结构的设计、制造,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目前,43所已形成指令性军品、配套军品、民用产业三大支柱产业格局,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营业收入突破25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8.67%,利润总额年均增幅达到19.32%,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
秉持初心 锐意进取 汇聚发展强大合力
长期以来,43所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建立资源市场化、激励手段多样化、人员管理契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现了员工与企业共进步,580余名员工成长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学术学科带头人,形成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航天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个高级人才培养平台。
一直以来,43所党委不断强化政治引领,在积极履行强军富国使命的伟大实践中,确保全所职工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为事业不断取得新跨越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通过广泛开展作风能力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创新打造出“五个三”标准化建设、“五星”党支部建设、党员攻关等多个航天系统内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为型号研制与批生产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思想保证,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国资委载人航天先进基层党组织”“西安市文明单位”等多项殊荣。积极向社会宣传推出典型,扩大影响力,传播正能量,选树推出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广泛开展航天作风传承、企业精神宣讲、重走创业路等文化品牌活动,大力弘扬“三大精神”,引导职工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深入开展特色文化建设,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区争创计划,初步形成了碳索文化、织梦文化、匠心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
同时,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扶贫帮困活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中国航天日、国家扶贫日、3·5学雷锋纪念日等重要时间点组织开展航天科普进校园、航天模型放飞活动,激发孩子们热爱航天、探索航天的兴趣和志向;坚持敬老、爱老,制作发放爱心联系卡,义务磨刀等便民公益活动,让空巢老人不空心,感受到关爱和温暖;组织职工积极向地震灾区、抗疫一线、贫困山区小孩捐款捐物,选派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开展红旗党支部一对一帮扶,助力洋县老庄村脱贫攻坚,彰显了新时代航天企业的责任担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历史时期,43所干部职工将继续秉承材料强军初心,以“建设国内一流高科技复合材料研究所”为目标,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团结带领下,牢记强军首责,锐意改革创新,继续砥砺前行,在航天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华美篇章。
文/行鹍鹏
编辑/孙喆 张晓帆
监制/许斌